当无人机开始穿梭在城市上空,当1000米以下的天空被重新定义,一场全新的经济革命正悄然展开。从电动汽车到电动航空,从风矩阵到低空新基建,中国正在低空经济的“风口”之上,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在本期东方卫视《两说》节目中,第一财经主持人张媛走进深圳深思实验室,与低空经济科学家、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展开了一场关于“低空经济如何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的深度对话。
01
一位科学家的低空梦想
2021年,杨军的深思实验室选择落地深圳。就在同一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突破25万辆,汽车电动化接近成熟。
他们瞄准的,是下一个万亿级产业——航空电动化。
中国的经济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靠原创的科技支撑来发展新的经济形态。深思实验室的使命,就是要用原创科技,推动中国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策源地。杨军如是说。
02
风矩阵:破解1000米以下的世界级难题
走进深思实验室的“风矩阵”,仿佛进入一座未来的“天空实验场”。这里不仅模拟城市绕流风、十字街口风,还能重现海风、上升气流等复杂的低空场景。
杨军和团队在这里攻坚三大世界级难题:
复杂流场的数字化捕捉与管理
微气象预测的精度突破
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与导航
正是这些研究,构成了低空经济的安全底座。
我们经常戏称这就是中国的风口,因为它真的能决定未来的飞行模式。
——杨军
03
航空电动化:下一个特斯拉在哪里?
如果说特斯拉的成功标志着汽车电动化的成熟,那么未来的“特斯拉”极有可能诞生在电动航空领域。
目前,低空经济已经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并有望在2035年前提前突破3.5万亿元。
杨军判断,低空新基建——试飞场、垂直起降点、通信设施,将成为第一波投资机会。而应急救援、高层灭火等刚需场景,或将最先跑通商业化路径。
04
标准之争:决定产业未来的“最高战场”
在航空产业,欧美凭借长期积累的数据和研发,建立了完整的适航认证体系。而低空经济,尚未有统一的全球标准。
这意味着,中国与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
工业竞争最底层的是性价比,接下来是知识产权,最高的是标准。谁能掌握标准制定权,谁就能真正引领未来十年的产业格局。
05
从平面到立体:经济形态的跃迁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从直立行走到汽车时代,每一次突破都改变了经济形态。杨军认为,低空经济的出现,意味着从二维经济向三维经济的转型。
未来,空域可能会像土地一样,形成新的经济资源,甚至产生“空域GDP”。
而在更远的未来,低空出行不再是科幻。
面对低空经济的展望,杨军表示,但凡人类能想到的,就一定能实现。也许在我的有生之年,就能看到每个人都能乘坐飞行器,从家门口起飞,点到点抵达目的地。
低空经济,正站在风口之上。谁能掌握标准,谁就能掌握未来。
东方卫视每周三 22:30
第一财经每周六 22:00
《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