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以区块链技术搭建贸易融资领域持续发展基石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8-21 20:17:36

环球网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数字化发展,传统贸易金融服务模式亟待创新。尽管传统贸易金融服务平台可为贸易双方提供较为全面的金融服务,但其在企业管理、银行审核和政府监管等方面仍不能应对数字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区块链技术的诞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方案,区块链技术具有数据不易被篡改、去中心化等特点,能够为传统贸易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更安全、开放、高效的架构支持。

目前担任某头部外资银行产品管理副总监一职的邬杨,专注于贸易融资产品开发及管理研究工作,致力于推动贸易融资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擅长运用区块链技术对信用证、供应链融资、同业贸易融资等核心贸易产品及相关电子化平台进行前瞻性研究,多年来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过硬的专业能力为贸易融资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邬杨介绍,区块链技术在贸易融资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其在促进信用证交易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传统信用证交易因为纸质单证交换、物权转让等因素导致交付时间较长,而区块链技术允许电子转让所有权凭证,通过将各方连接到单一区块链网络,消除信用证交易中对手方之间漫长的通信时间,从而极大缩短交付时间。

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邬杨于2019年主导完成了中国内地首笔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银行信用证业务,该项目与国内客户及澳大利亚合作方紧密协作,最终在Voltron平台(后更名为Contour)成功落地。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邬杨提出采用电子及纸质混合的交单模式,降低了以往纸质贸易模式向电子贸易渠道转移的学习成本,成功解决了迁移成本过高的痛点,同时验证了电子贸易新技术的强兼容性和快速推广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因为去中心化的特点,同样面临着法律层面的诸多难题。由于区块链技术常常与加密货币紧密相连,金融监管的复杂性不断上升。为此,邬杨通过大量研究关于区块链数字认证的法律框架,包括境内客户、境内银行、境外交易对手、境外银行等各方所在地的监管要求及法律规定,探索符合国际惯例的平台总协议,以此保证跨境电子信息的互信。在推出全球首笔以跨境人民币计价的区块链信用证后,此项目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反响,为贸易融资的数字化和区块链技术的实际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项目同样带来了显著经济价值及广阔的发展潜力,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未来通过数字技术改革贸易相关的文件传输,仅在亚太地区就有望每年提升2570亿美元的出口额,能够节约44%的交易时间,降低31%的成本。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令贸易融资交易变得更为简单、高效、安全,充分展示了区块链技术在提升贸易融资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为中国的进出口企业创造了巨大价值。

贸易金融平台也是邬杨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邬杨看来,通过优化贸易金融平台的基础架构,区块链技术能够实现平台生态系统的业务重构和价值创新,改善用户体验,满足用户更高的需求。他认为传统贸易金融平台的商业模式中,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之间存在薄弱环节,而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贸易金融平台能够融合协调平台中广泛的商业资源,经区块链技术赋能后的贸易金融平台将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作为金融创新的突破口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秉持着这种理念,邬杨参与完成了“贸易金融”平台(简称“贸金平台”)与“贸易联动”平台的互联互通项目。相关资料显示,“贸金平台”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创建的贸易融资平台,自2018年上线以来持续推动国内贸易融资信息透明化和业务高效化,与此同时,“贸易联动”平台也于同年推出。工作期间,邬杨推动了四个层面的创新:第一是技术创新,他认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立体隐私保护、智能监管支持,制定分布式数字身份体系技术方案是当务之急,同时应加强推进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等先进技术方案;第二是贸易创新,邬杨认为持续简化贸易流程,实现信息对称,应用数字化通道优化业务习惯是重中之重;第三是监管创新,通过不断推进双线协同、共同合作,辅以智能化的监管手段,能够极大优化监管的管理效率;第四是金融创新,应持续强化金融通道的便利化措施,以此统一共建线上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在邬杨的不断努力下,该项目于2020年4月正式启动,并于当年11月顺利完成。“贸金平台”与“贸易联动”平台的深度互联互通,进⼀步提升了企业之间跨境交易的安全性、便利性和透明度,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也有助于银⾏业机构在服务企业跨境贸易的过程中更好地控制、降低⻛险,为贸易金融生态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多年的躬行实践及深厚积累,邬杨专注于区块链技术开发,厚积薄发,开拓创新,为贸易融资行业的快速发展贡献良多。他在专业领域内展现出的前瞻性视野和强有力的实践交付能力,不仅在行业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全球贸易融资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及标准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江淮)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