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三月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上,vivo 突然丢出了一款王炸级产品——vivo Vision,虽然只展示了外观部分,但也在网络上掀起了热议。绝大多数网友都没想到,vivo 居然是国内首家推出对标苹果Vision Pro产品的厂商。
终于在8 月 20 日,雷科技有幸受 vivo 邀请来到了其东莞总部,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之下详细体验了一波 vivo Vision。
更轻、更小、更实用
在雷科技看来,Apple Vision Pro 最大的槽点并非价格,也并非什么生态问题,而是重量。雷科技之前曾在线下简单体验了一下 Apple Vision Pro,600g 重量加上极度前倾的重心,小雷只佩戴了不到十分钟就感到脖子酸痛,别说看一部完整的电影了,看部短片都是难题——作为对比,苹果最新的11英寸iPad重量均在450g左右。
(雷科技摄制)
而市面上的大多数 MR 设备也是如此:要么为了堆料把头显重量加到两斤以上,要么为了提升佩戴体验在显示效果上大幅缩水。而 vivo 推出的 Vision 算是首个在重量和质量之间取得了平衡的头显设备。
其实光看体积,我们就已经能看出它相比 Apple Vision Pro 要小了一整圈,因此戴在头上时也没有那么突兀,更接近一款头显设备而不是一个「头盔」。
vivo 官方介绍 vivo Vision 的重量仅有 398g,此外, vivo 针对头显的重心做了相应调整,雷科技在体验环节中虽仍感觉到一些闷热,但几乎没有什么酸痛感,这一点倒是很让雷科技意外。
(雷科技摄制)
除了重量和重心有一定优化,vivo Vision 还能针对不同用户的脸型和近视程度配备相应的遮光罩(也可以理解为面罩)和镜片。不过 vivo 的工作人员介绍如果近视度数超过 1000 度,就不太建议使用 vivo Vision 了。
vivo Vision正面拥有四颗摄像头,下方则有两颗,其中正面四颗摄像头主要支撑VST彩色透视的实现以及空间视频的拍摄,下方两颗摄像头则帮助 vivo 实现无手柄的交互操作。
(雷科技摄制)
作为对比,苹果Vision Pro 和三星Project Moohan底部也各有2颗SLAM摄像头,但正面还有10颗不同摄像头和传感器。
既然聊到了无手柄操作,这里就顺带提一嘴 vivo Vision 的手势操作,目前 vivo Vision 的手势是大拇指和食指做出「捏」的动作,「短捏」为确认键,「长捏」则能拖动窗口,并没有什么学习门槛,基本一学就懂。
(雷科技制图)
不过这个手势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如果你跟小雷一样在看视频时喜欢动来动去、手也不太安分的话,就很容易误触手势识别功能。
而鼠标光标则是被替换成了眼动识别,雷科技体验下来认为这套逻辑还是十分流畅的,能够做到指哪打哪;音量加减键和多功能键则被放在了镜腿右侧,同样没有什么上手门槛。
(雷科技摄制)
接下来让我们聊一聊重头戏——「画质」。
vivo Vision 内置了一块 3840*3552*2 的定制 Micro OLED 屏幕和镜片,画质表现基本无需担心,哪怕你是什么火眼金睛,也很难在这块屏幕上挑出什么刺。
(雷科技摄制)
换句话说,vivo Vision 的实际体验确实拥有远超其他 XR 头显的广阔视角和极强的沉浸感。当然,跟 Vision Pro 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毕竟成本和价格摆在这里。
值得一提的是,vivo Vision 提供了无级调整的「环境」强度。在低强度设置时,它的视觉效果类似于AR眼镜,即用户可以通过头显看到外部的真实世界,以及「悬浮」的窗口和菜单。
实际上,用户看到的外部环境是由机身上的摄像头捕捉后重新合成的,而非AR眼镜那种直接透射的设计。小雷在使用环境透视模式的时候,除了画面的亮度稍稍比真实环境中高一点点外,几乎感受不到明显的「不自然感」。
这得益于内置的骁龙 XR2+芯片的算力加持,不过或许是早期算法不够完善,画面边缘的部分依旧有些模糊。
如果你不太喜欢这种透视模式,也可以在菜单中调节成「环境」模式,这时透视的画面就会被替换成渲染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下你能更明显地感觉到 vivo Vision 所带来的沉浸感。
目前 vivo Vision 可展示的内容并不算多,可以总结为:180°视频、2D/3D影院视频、空间相册、空间视频和一些能互动的 3D 游戏。
(雷科技制图)
其中 180° 视频非常值得一说,相比主流的头显设备,vivo Vision 得益于这块 Micro OLED 屏幕,在显示效果上几乎是断层式的领先,真的有一种画面中的人物马上就要「贴」上你的感觉。
(雷科技制图)
而在观看 3D 视频或 2D 视频时,周围的环境会暗下来,又不是完全黑掉,不会说完全与环境隔绝。这时巨幕的高清电影,配合沉浸的空间音频,那感觉就是一个人的 3D MAX 影院。
(雷科技制图)
噢对了,UI及动画设计其实也是 vivo Vision 的亮点之一,无论是应用从缩略图变成窗口的动画,还是不同角度下的光影效果都非常符合真实性,虽然也有那么一点点的「Apple」味,但第一款头显产品的交互就能做到如此水平,还是足见 vivo 相关团队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雷科技摄制)
由于目前 vivo Vision 支持的应用较少,这里便不再过多阐述,大家可以关注它上市后的表现。
vivo Vision是vivo进入AI时代的门票?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vivo Vision 更像是一款炫技秀肌肉的产品,为的就是让市场知道 vivo 拥有制造顶尖头显设备的能力。
实际上从官方的回应来看,vivo Vision 更像是vivo 为以后全面迈入新时代的一次准备。首先,vivo 高管韩伯啸曾透露,vivo 在 MR 领域已经布局了四年,团队规模也提升到 500 人,足见 vivo 对于vivo Vision 的重视。
其次,vivo在蓝科技及AI大模型上的投入已经超过了十年,光是智能手机这一载体已经难以满足vivo的需求,而拥有实时空间计算能力的混合头显就成了vivo的下一「目标」。
(雷科技摄制)
最后是对未来的投入,虽然目前vivo Vision并没有在生态方面给雷科技带来什么惊喜,但我们能看出vivo Vision的出现更像是肩负起将生态链接在一起的角色,甚至基于头显设备的各种技术去开发适用于家庭场景的机器人。这也让 vivo Vision 推出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混合现实头显,不过什么时候能正式与我们见面,可能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对于vivo Vision,雷科技的评价比较复杂,它确实解决了Apple Vision Pro的各种痛点,也试图建立起一套完全不同于苹果的生态系统,但它目前对生态应用的支持又让雷科技有些担心,担心它会因为生态应用的问题,成为下一个「Vision Pro」。
(雷科技摄制)
到底它未来是不是能替代手机,成为最普遍的智能终端,雷科技觉得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肯定还有挺长的路要走。不管怎样,继苹果之后,vivo也迈出了这一步,也代表整个行业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空间计算加上最火的 AI 技术,到底能碰撞出什么样的未来,雷科技回答不了,只能交给时间。
但于我们每个人而言,要做的就是保持对新技术的关注,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