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创业最前线 孟祥娜
国内胰岛素一哥甘李药业的业绩复苏曲线已清晰可见。
近日,其披露的2025年中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营收达20.67亿元,同比激增57%;归母净利润6亿元,同比翻倍增长。
这组数据不仅刷新了公司历年中报纪录,更标志着企业彻底走出2022年因集采冲击陷入的亏损泥潭。
与此同时,公司治理层面也迎来关键转折。2025年5月,77岁的创始人甘忠如将董事长之位交予原首席开发官陈伟,正式开启研发驱动型管理新纪元。
而业绩的持续向好,让股权激励机制逐步兑现红利2024年时,公司时任总经理都凯,副总经理孙程、陈伟的期末持股价值已超2200万元,形成业绩增长-核心团队受益的正向循环。
但在资本市场,甘李药业仍未走出低谷期。截至2025年8月20日收盘,甘李药业报收67.92元/股,较2020年195.58元/股的历史最高价下跌65%。
更值得关注的是股东减持动作:今年5月,员工持股平台旭特宏达以不足50元/股的价格减持601万股,套现2.9亿元;仅两个月后,旭特宏达以65元/股左右的价格再次减持340万股,套现2.1亿元。此外,董事焦娇减持6.75万股,套现416万元。
在股价低位时,股东密集减持的行为已引发投资者广泛质疑这种基本面与资本市场表现的显著割裂,究竟是市场存在认知偏差,还是暗藏未被发掘的风险?
1、业绩反弹,胰岛素一哥再显增长韧性
回溯1998年,甘忠如怀揣着打破国外胰岛素垄断的信念创办甘李药业。彼时,国内糖尿病治疗领域的胰岛素市场被外资企业牢牢掌控,患者面临着价格高昂、供应受限的困境。
甘李药业成立尚不足一年,甘忠如便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支第三代胰岛素,这一突破性成就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让中国成为了除美国、丹麦之外,第三个能够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为千万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图 / Wind)
此后,甘李药业进入业绩修复周期。2023年和2024年,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但受集采降价的长期影响,业绩仍未回升至2022年集采前的水平。
而2025年上半年,公司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营业收入同比激增57%至20.6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劲增102%达6亿元,一举刷新历史中报业绩纪录。
若按照这一增速发展,甘李药业很有可能在今年年末恢复集采前的业绩水平。
2、推进非家族化管理,股权激励护航
当不少同行仍固守药二代接班路径时,甘李药业已坚定走上职业经理人掌舵的专业化道路。
这种选择并非偶然。早在2020年,创始人甘忠如便主动辞去总经理职务,推动管理层年轻化战略落地,任命深耕国际业务的都凯接棒。
彼时,都凯已历任国际部总监、副总经理,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积累了扎实经验。其任职的2020-2025年,甘李药业国际化进程显著提速:国际收入从2020年的0.93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2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从3%提升至17%,为后续业绩反弹奠定基础。
2025年5月,甘李药业的管理层迭代。77岁的甘忠如将董事长之位交予原首席开发官陈伟。1980年出生的他,拥有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博士后资质,是从研发一线成长起来的技术型领导者。
陈伟深耕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新药研发二十余载,他主导的国内首个胰岛素周制剂GZR4、超长效GLP-1双周制剂博凡格鲁肽注射液等重大项目,正成为公司突破增长瓶颈的核心武器。
(图 / Wind)
此前,IPO前投资者明华创新(第二大股东)、高盛集团旗下的宽街博华、GS Direct就频繁减持公司股票。其中,GS Direct持股比例由2021年末的4.15%降至2025年6月末的0.71%,明华创新、宽街博华均已退出前十大股东。
回到业务方面来看,前两轮胰岛素集采持续挤压传统业务利润,行业头部企业正扎堆竞逐第四代胰岛素、GLP-1及复合制剂等创新赛道。
作为公司押注的关键管线,博凡格鲁肽的全球开发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且同步开展与礼来替尔泊肽、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的头对头试验。
其II期临床数据已显现竞争力:在第85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科学会议上披露的结果显示,每两周给药一次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24周后,该药物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幅、体重减轻效果均优于司美格鲁肽,同时在改善血压、血脂等心血管代谢指标上表现突出,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
但赛道的激烈竞争正不断压缩这一产品上市后的增长空间。国际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已构建起坚固壁垒: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占据全球GLP-1市场超55%份额,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293亿美元。礼来的替尔泊肽依托更优减重数据,2024年销售额突破164亿美元。
国内企业亦在加速追赶。今年8月,信达生物的玛仕度肽注射液正式全渠道上市。此外,恒瑞医药、三生国健等的GLP-1类药物均处于III期临床或上市申请阶段,计划于2025-2026年集中落地。
更值得关注的是,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的核心分子专利将于2026年在中国到期,届时国产仿制药有望快速进入市场提供平替,可能大幅拉低同类药物价格。
这意味着,若博凡格鲁肽未能在2026年上市,不仅要面对国际巨头的迭代产品与国内竞品的贴身竞争,还将遭遇仿制药的价格冲击,其凭借双周制剂+优效数据建立的差异化优势可能被显著稀释,错失GLP-1赛道的黄金增长期。
甘李药业的复苏之路既显露出业绩反弹与治理转型的成效,也面临着股价低迷、股东减持的市场疑虑,以及创新药博凡格鲁肽能否在2026年窗口前突围的关键考验,其最终能否将短期复苏转化为长期增长动能,「创业最前线」将长期关注。
*注:文中题图来自甘李药业招聘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