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重置优化体验,让用户有能力“说不”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新华社 时间:2025-08-22 18:22:33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8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重置优化体验,让用户有能力“说不”》的评论。

  在购物平台反复“被”刷到自己完全不想要的商品,短视频平台不断推送视频吸引受众注意力,在平台选定商品却屡屡遭遇“算法杀熟”……这些数字时代的日常场景背后,是算法正在以“高效”的名义,剥夺了用户说“不”的权利,也损害了用户隐私权和社会公平。

  近日,北京市网信办指导属地网络平台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主要运行机制等,目的是进一步强化用户权益保护和公众监督,切实提升算法透明度。首批6家企业进入公示名单。

  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本是一种平台工具,其定制服务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在实践的过程中,算法却逐渐变为隐形操控者。它通过持续收集用户数据和复杂的参数设置,构建出越来越精准的偏好模型,形成“信息茧房”,甚至固化社会偏见、破坏市场秩序……

  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平台将算法逻辑包装成“优化体验”的借口,对用户关闭个性化推荐的需求设置重重障碍,让“选择权”隐藏在多层菜单深处沦为摆设,如同迷宫让用户根本找不着;还有的搜索引擎,通过个性化的排序控制用户信息获取程度,将高权重网站和广告内容推至最前等等。

  捍卫用户对算法“说不”的权利,就是要保障用户利益不受算法决策的侵害,构建安全清朗的网络生态。这种权利绝非技术层面的简单开关,而是对算法整体基础结构的重新校准。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和一些地方已经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持续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平衡平台发展和用户权益,算法使用者必须遵章守法,监管也必须更积极有为地介入。

  让用户用好“拒绝权”,制度创新与场景化实践可以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如平台需为用户提供易于操作的个性化推荐关闭功能,通过可视化工具向用户披露算法逻辑,针对未成年人保护、老年人防沉迷等场景,实施算法刚性约束等等,从事后救济到事前预防,全程强化算法治理。

  切实维护好用户的合法权益,让用户有“说不”的底气,平台必须真正听到、听进去,“逼”着自己不断优化算法,少些直至杜绝滥用。打开“算法黑箱”,才能建立一个向上向善、公开透明又公平公正的算法秩序,营造有温度、更清朗的数字空间。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