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月芹
8月21日,赶在公司成立30周年的节点,vivo抢先发布混合现实(MR)头显探索版vivo Vision,对标苹果Vision Pro。不过,vivo选择了“只发布,暂不发售”的市场策略,目前先在全国10余座城市门店开放首批线下体验。
发布会上,“轻便”是vivo智慧终端产品总经理洪沂反复提到的卖点。398克的主机重量远低于Apple Vision Pro的650克,高度83mm、厚度40mm的尺寸也比行业均值缩小了26%,重量接近苹果的头戴式耳机(386.2克)。
vivo Vision与Apple Vision Pro有许多相似之处,外观上都采用金属框架、镜面质感前盖、外置电池方案;和苹果一样,vivo Vision采用无控制器的眼动追踪+手势操控的交互模式,用户想打开一张图片,只需要眼睛移动、双指捏合即可操作,和AI眼镜需要通过连接手机、戒指的操控方式不同。
一位体验者评价,相比meta Quest 3和字节跳动旗下VR品牌Pico,vivo Vision的清晰度上了一个台阶,交互也轻松了许多,基础功能如大屏观影、串流、空间相册、沉浸式视频、全景照片等都能实现,“达到了Apple Vision Pro的七成功力”。不过,vivo Vision探索版搭载高通骁龙XR2+ Gen 2芯片平台,和Apple Vision Pro搭载的两颗桌面级芯片Apple M2和R1仍有差距。
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认为,硬件生态不是最大的难题。现在的vivo去试水MR领域,和15年前刚做智能手机时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在芯片、系统、应用或是整机生产的能力已经有了巨大提升。
在MR的研发上,vivo已经默默投入了五年时间,才端出了探索版vivo Vision这一阶段性产品,此前苹果用了7年。
“头显产品很多关键部件的生产能力,在vivo的手机供应链体系里已经具备了,包括SoC、光机、摄像头、结构件等,我不需要再增加新供应商。”胡柏山说,成熟的供应链是vivo作为手机厂商切入MR领域最大的底气。
实际上,vivo Vision探索版还不够好,只能算基本及格。胡柏山坦言,vivo内部对这款产品的评价在60分左右,距离内部要求的黄金标准还有差距。因此,vivo Vision探索版暂不发售,需等到产品性能达到80分以上,才会卖给消费者。而要从60分提升到80分,胡柏山给出的大致时间是两到三年内。
对于MR这一全新的产品形态,vivo连产品标准都需要重新定义。胡柏山举了个例子,为了做好佩戴体验,vivo测试了大量中国人的面部数据,东亚和中亚、欧洲等不同地区的人脸差距很大。如果未来MR产品要出海,为了保证用户体验,外观、产品数据都要做好适配。
除了硬件层面,MR产品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是,MR领域至今未能出现一个像智能手机上的社交媒体或即时通讯那样的“杀手级应用”,一个足以说服大众消费者为其付出高昂成本并忍受佩戴不便的应用。以发布两年有余Apple Vision Pro为例,其售价在29999元(3499美元)以上,目前的应用场景大多局限于企业端培训、装配和远程维修,或是消费端的硬核游戏等特定领域,仍是小众科技玩家的尝鲜产品,受众有限。
对于定价和用户基数太小的问题,胡柏山也补了一颗定心丸:vivo的整个供应链生态足够完善,参照折叠屏手机vivo X Fold,平均售价9000元,一年能卖60万台。因此,只要MR产品的硬件足够好,“价格肯定可以落到1万元左右,可能小一万(元)吧”。
硬件层面量产没有问题,再加上价格能回落到多数用户能接受的程度,把用户基数提上来,“有了这两个前提,我相信广大内容制造者会拥抱MR生态。”胡柏山认为。
vivo的野心远不止生产一款硬件产品。
2025年3月,vivo宣布成立vivo机器人实验室,将专注于机器人的“大脑”(人工智能)和“眼睛”(视觉感知)的研发,而vivo Vision头显所积累的空间计算和环境感知能力,将直接服务于其消费级机器人的发展。
胡柏山解释,一方面,MR短期内要解决用户的需求,例如大屏需求、沉浸式需求等;另一方面,站在更长期角度,MR可以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来满足家庭机器人的长期发展。
换句话说,让探索版头显进入用户的真实家庭环境,vivo能够收集到在实验室中无法模拟的海量、多样化的空间交互数据,这对训练和优化消费级机器人非常重要。
(作者 陈月芹)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陈月芹
可联系:chenyueqi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