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姗
“当前,教育行业正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全球教育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新技术正深刻重塑教育模式,但同时,地缘政治、经济波动、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也带来严峻考验。”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在8月21日召开的“2025第十一届WWEC教育者大会暨第二届中欧教育论坛”上表示,AI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据统计,全球教育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7.3万亿美元,并有望在2030年增长至近10万亿美元。汪泓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产业链、创新链对接着学科链、知识链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教育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对教育行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汪泓强调,在多重压力下,教育行业提前布局、主动引领、把握机会,打通教育隐性壁垒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会上,来自教育、科技、投资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垂直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落地,探讨AI如何赋能教育企业发展。
教育部规建中心原主任陈锋发表了题为“AI时代的学校和校长”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速度远超预期,将影响所有行业,未来90%的现有工作岗位或将被替代,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将催生全新产业,规模可达智能手机的10—50倍,并推动科研和制造的全面升级。他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第四产业(精神文化)将崛起,积极消费将成为创造价值的“社会劳动”。面对技术改变,他还提出三个应对之策:让每一个孩子学习人工智能、改变学科教育方式、回归劳动实践和创新。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决策科学和管理信息系统教授谭寅亮发表了题为“AI与未来教育:在变革中重塑人的能力”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远不止于提升教学效率,更在于推动教育本质的升华——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能力的培养。他强调,在AI能够快速处理信息、完成重复性任务的时代,未来人才的关键竞争力将集中于机器难以替代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情感智能(情商)。教育的目标应转向帮助学生发展这些高阶能力。他认为,AI应作为“智能助手”融入教学过程,通过个性化学习、智能反馈和情境模拟等方式,释放教师精力,使其更专注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协作探究与情感发展。最终,教育要在技术变革中重新定义“人的价值”,培养兼具理性思维、创新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李康在会上系统阐述了情感智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及其在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他指出,情商是AI发展的核心瓶颈。尽管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智商”方面取得突破,但缺乏真实情感理解能力,尚未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情感智能的缺失是当前AI迈向全面智能化的主要障碍。构建真正高情商AI需融合生理、语言、语音、姿态、表情等多维度数据,打造“高智商+高情商”的智能系统,推动其在教育个性化辅导、心理健康支持、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李康强调,情感智能是AI的下一个关键前沿。
法国巴黎银行投行部董事总经理朱泉星从资本市场视角看AI教育的投资机遇与变革。他提到,在DeepSeek等大模型推动下,AI正成为教育变革的新引擎,投资聚焦于教育场景落地的应用层,具备商业化潜力。然而,数据枯竭与可信度问题凸显,未来关键在于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数据学习机制。他认为,AI对教育的影响堪比“蒸汽机到电力”的跃迁,方向明确但路径未定。AI不是替代,而是赋能,资本应助力价值创新,让AI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作者 陈姗)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陈姗
华东新闻中心记者 主要关注金融衍生品领域,重点报道期货、大宗商品、租赁、信托等市场动态。新闻线索可联系邮箱:chensh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