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立三十周年之际,vivo 的新里程碑。
作者|张勇毅
编辑|靖宇
今年是 vivo 成立的第三十个年头。在东莞这个梦开始的地方,vivo 工业园内举办了三十周年特别展。现场展览内容非常丰富,蓝科技空间站、vivo 影像作品展,漫步其中,vivo 三十而立的历程以及其对下一个三十年的展望,尽收眼前。
蓝科技空间站里,vivo 没有一味地炫技,而是从用户视角出发,把五大蓝科技、6G、MR、机器人等技术成果做了场景化的展示,大家可以体验互动,既硬核又有趣。
硬核之外更有温情,现场还有一个展区非常吸睛,vivo 时光长廊。从第一台电话机、第一台功能机,到多条产品线布局完善的智能手机,看着眼前一款款经典产品,大家一下就被拽进与 vivo 的专属回忆,vivo 三十年的来时路也就此具象化。
这自然会引出一个问题,接下来 vivo 要去哪?
答案落在 vivo Vision 探索版——vivo 团队探索未来科技的最新成果。三十周年之际,vivo Vision 混合现实头显正式亮相,影像技术战略全面升级,其重要意义凸显。
在很多武侠故事里,绝世高手往往有两种。一种是追求奇功秘籍,招式越炫酷越好,讲究一招「天外飞仙」定胜负;另一种则不然,他们可能一辈子只练几招基础功,但练到极致,一拳一脚皆成杀招。
vivo Vision 探索版|极客公园
vivo Vision 给人的感觉,就有点后一种高手的味道:不玩那些虚无缥缈的「元宇宙」概念,而是用最顶尖的技术,去解决一个最基础、最朴素的用户需求。
过去几年,科技圈里刮概念风是一种常态,无论是「下一个计算平台」的宏大叙事,还是各种炫技产品,总之,先把饼画出去再说。相比之下,本分的 vivo 在过去三十年以及 vivo Vision 上的表现,都显得异常「踏实」。
01
vivo 的「窄门」与「长桥」
8 月 21 日下午的这场发布会,vivo 并没有急于描绘一个遥远的未来,他们甚至没怎么提曾经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元宇宙」三字。他们花了大量时间,在回顾过去,讲一些听起来很「基础」的东西:怎么让头显戴起来更舒服、怎么让交互更自然、怎么让你用手机拍的照片和视频,能在头显里获得更好的体验。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选择。当许多厂商都在争抢「元宇宙」这个宽阔无比的大门时,vivo 似乎选择了一扇更窄的门:先服务好现有的全球超过 5 亿的手机用户。
举个例子,目前 MR 行业最大的痛点之一,就是内容生态的匮乏。每次我和别人分享我使用 MR 头显的体验时,大家总是异口同声地会问同一个问题「我买个头显回来到底能干嘛?」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厂商的答案是,你可以玩游戏、看电影、开虚拟会议。这些都对,但对普通用户来说,吸引力似乎总差那么一点。
vivo 给出的答案不太一样。他们说,我们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你用 vivo 手机记录下的生活本身。
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实现起来却是一座需要长期投入才能建成的「长桥」。这座桥的一端,是 vivo 深耕了十多年的影像技术——从和蔡司的深度合作,到自研的 V 系列芯片,再到不断打磨的传感器和算法,确保用户能用手机拍出足够好的照片和空间视频。而桥的另一端,就是这次发布的 vivo Vision 探索版。它的首要任务,就是成为这些影像内容的最佳「终点站」,一个可以让你「回到」记忆现场的设备。
vivo Vision 的核心场景——影像|极客公园
当别人还在为内容生态四处找开发者时,vivo 通过连接自己的手机和头显,为用户创造了一个源源不断、且极具个人情感价值的内容源。这个「生态闭环」,才是 vivo Vision 真正的护城河。
vivo Vision 的内容生态|极客公园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炫技产品,而是 vivo 整个影像战略自然延伸出来的、负责体验升级的最后一块拼图。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 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在开场致辞中说,vivo 三十年走的是一条「用户至上、雕琢极致的产品之路」,这条路的方向是「科技照亮美好」,终点是「抵达每一位用户」。现在看来,vivo Vision 正是这条路上的又一个关键路标。
02
把未来戴在脸上,得先忘了技术
确定了「为谁服务、服务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后,vivo 在产品上的取舍就变得非常清晰。他们没有堆砌一些华而不实的功能,而是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打磨基础体验上,核心目标就一个:让你在用的时候,可以忘了技术的存在。
首先是佩戴感,这是最基础,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基本功」。MR 头显本质上是要「焊」在脸上的设备,不舒服一切都免谈。行业里动辄六七百克的产品,像个小头盔,戴上十几分钟就脖子酸、脸上出印,这直接劝退了大量潜在用户。vivo Vision 探索版硬是把重量做到了 398 克,高度和厚度也比行业均值缩小了约 26%。
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材料替换,而是大量的、枯燥的、看不见的用户研究。vivo 的人因实验室联合国内顶尖高校,采集了海量国人面部数据,进行了深入的人体工程学分析。他们精准地找到了面部支撑的「黄金舒适区」,并通过精妙的力学设计,确保每一个支撑点的承压强度最大不超过 6.628kPa——这仅仅相当于人类呼气的极限压力值。
这种对「基本功」的执着,甚至到了有些「偏执」的程度。基于海量数据,团队最终设计出 4 组遮光罩与 8 套不同的亲肤泡棉组合,能够精准适配国人多样的面部轮廓,有效分散压力,减少漏光。
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试图用一个「通用」方案去应付所有用户,而是承认个体差异,并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工程和制造成本。甚至考虑到游戏等高动态场景,他们还特别设计了双环绑带,其上下分离的角度设计更符合东方人头型,即使在进行甩头、躲避等大幅度动作时也能保持稳定,同时还能适配多种发型,避免压发。这些细节,用户在看参数时可能根本不会注意,但一旦戴上,身体的感受是不会骗人的。
然后是交互。如果说手柄是上个时代的交互方式,那 vivo 这次显然想让用户彻底扔掉这个「拐杖」。他们搭载了基于「负设计」理念打造的全新操作系统——OriginOS Vision。
「舒适」是 vivo Vision 的核心要求|极客公园
所谓「负设计」,如同自然造物,力求与环境相融,在简洁的表象下蕴含着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秩序,旨在与用户建立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情感连接。在这种理念下,你的眼睛就是鼠标,目光所及之处即为焦点;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捏,就是确认。这套「眼一看,手一动」的交互,几乎是人的本能,学习成本极低,号称 5 秒即可上手。
为了实现这种看似简单的「本能」交互,背后是长达四年的深耕。vivo 实现了高达 1.5°的高精度眼动追踪,其精准度相当于站在 2 米之外,准确地看向一块手表大小的区域。同时,系统支持 26 个自由度的手指级手势识别,以及垂直方向高达 75 度的超广识别范围,确保用户在各种姿态下都能被精准捕捉。
为了让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天衣无缝,vivo 还采用了低延时的 VST(Video See-Through)算法,实现了从信息采集到处理和显示的全链路 P2P(Photon-to-Photon)延时低至 13 毫秒,达到了人体几乎无法感知的程度。这些冰冷的参数,共同构成了一种温暖的体验:从容无感。
当然,这一切体验的基石,是双目 8K 的 Micro-OLED 屏幕。它的像素密度之高,相当于将三台 vivo X200 Ultra 手机的像素点全部集中到一块邮票大小的屏幕上。但有趣的是,vivo 在介绍这块顶级屏幕时,反复强调的不是参数,而是色彩的真实性。他们把专业级电影监视器的色彩校准标准用在了每一台设备上,确保色彩准确度达到了专业级别的 DeltaE<2。为什么对色彩这么执着?答案还是回到了那个「生态闭环」上。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用经过蔡司认证的 vivo 手机拍出的世界,和你在这块屏幕里看到的世界,是同一个颜色。这种从输入到输出的体验一致性,才是最考验厂商「基本功」的地方。此外,他们还对每一台设备进行了双眼亮色度一致性校准,有效减少了因左右眼成像不一致而可能带来的视觉不适感。这些都是看不见的功夫,但恰恰是这些功夫,决定了用户是「尝鲜一下」还是「愿意常用」。
03
功夫下在看不见的地方
如果说,vivo Vision 探索版是 vivo 为用户搭的「硬件舞台」,那么他们在影像战略上的升级,则是在不断丰富这个舞台上的「剧目」,并且把舞台的地基打得更深、更牢。
vivo 影像战略从传统的「赛道思维」升级为「场景融合」。以前大家比的是谁夜景好、谁长焦强,像是单科竞赛。但用户在真实使用中,比如拍一场演唱会,往往需要长焦、暗光、抓拍、防抖等多种能力的协同作战。vivo 提出的「山顶也是 VIP」方案,就是这种「场景融合」思维的体现,它整合所有相关技术,去解决一个具体而复杂的真实痛点。
更有意思的是,vivo 开始把功夫下在了一些普通用户平时可能不太注意,但却至关重要的地方。
比如影像安全。在 AIGC 可以以假乱真的今天,一张照片的真实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vivo 成为首个加入国际 C2PA(内容来源和真实性联盟)的中国手机厂商。这看起来离普通用户很远,但实际上是在守护整个数字内容的信任基础。vivo 首席安全官鲁京辉在对谈中表示,vivo 推出蓝图影像安全技术,核心价值就是化解由生成式 AI 引发的影像内容信任危机,因为「有了信任,才有真正的价值」。这是一种超越产品功能的责任感,也是一种在行业剧变前夜的深远布局。
再比如影像健康。这可能是整场发布会最令人意外,也最体现 vivo「本分」价值观的一环。vivo 宣布,将深度融合即将发布的 vivo X200 系列手机的长焦微距能力与专业医疗光学技术,推出一款专业级的便携式裂隙灯,让专业眼科影像走进基层医疗。
vivo 推出的一款专业级设备,可用于基层医疗|极客公园
某种程度上,这几乎是一种来自手机巨头对一个传统行业的「降维打击」,把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技术势能,释放到更具社会价值的领域。这背后传递的信号是,vivo 思考的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功,还有技术能为社会带来怎样的正面价值。
事实上,vivo 的思考远不止于此。在内部的长期战略规划中,vivo Vision 这样的 MR 设备,被视作是未来家庭机器人走向千家万户的关键「桥梁」。MR 头显的本质,是让机器理解并融入真实世界,实现自然无感的交互。这套技术逻辑,与家庭机器人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
vivo Vision 下藏着团队更深的思考|极客公园
今天,vivo Vision 用佩戴舒适性和「眼一看、手一动」的原生交互方式,让我们在虚拟空间中「回家」,去体验手机相册里的美好。这些在 MR 上打磨成熟的视觉和交互技术,完全可能被迁移和赋能给具备移动能力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它们将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感知家庭环境、理解用户意图、甚至陪伴家人生活的智能伙伴。vivo 正是希望通过 MR 这扇「窄门」,为未来的家庭机器人铺设一条坚实可靠的「长桥」,让科技真正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克制住商业扩张欲望,转而投入更基础、更长远领域的做法,和 vivo 三十年来「本分」的企业文化一脉相承。他们似乎坚信,把最基础的事情做到极致,比追逐最时髦的概念更重要。
这种坚持也体现在他们对影像文化的构建上。技术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而影像的终极意义在于表达和沟通。vivo 没有仅仅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工具提供商,而是联合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手机摄影大展。
首届中国手机摄影大展全国巡展首站|vivo
这是中国摄协首次主办、并经中国文联批准的国家级手机摄影大展,其权威性不言而喻。此举的战略意义在于,它将 vivo 从一个技术品牌,提升到了影像艺术的推动者和行业标准的参与者的高度。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在盛典上高度评价道:「vivo 十余年深耕影像技术的历程,恰是一场『用科技拓展艺术边界』的生动实践,让曾经需要专业设备才能实现的光影艺术,变得人人可触。」。
vivo 影像作品展中展出的作品|vivo
今年,在这次大赛中获得组委会特别推荐奖的作品《生命的源泉》,由一位名叫「田鼠大婶」的创作者用 vivo X200 Ultra 拍摄,记录了甘肃民勤「种树姐姐」们的防沙日常。影像成为了连接乡村与外界的纽带,传递出平凡生活里的坚韧力量。通过聚焦并传播这样的故事,vivo 再次强调了其影像文化的核心——关注人,关注真实的生活,让科技成为传递温暖与力量的桥梁。
既是科技,也是人文|极客公园
三十年前,vivo 从做电话机起步;三十年后,他们拿出了一款通往未来的 MR 头显。看起来跨度巨大,但内核从未改变:洞察用户的核心需求,然后用扎实的「笨功夫」去满足它。
当别人还在寻找元宇宙那扇华丽的大门时,vivo 选择先为用户的回忆,造一个足够温暖舒适的家。功夫到位了,满足最朴素的需求,或许就是最强的杀招。
*头图vivo
本文为极客公园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 geekparkGO
极客一问
你觉得 vivo Vision 如何?
继打拳后,周鸿祎又脚踹机器人,这波操作太硬核!
点赞关注极客公园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