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狂泻超90%,叮咚买菜连续盈利难掩模式困局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市值Observation 时间:2025-08-23 00:10:52



文丨小李飞刀

8月21日,叮咚买菜发布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已连续第六个季度盈利了。

然而,资本市场反应依旧冷淡,现价较历史高位仍暴跌逾90%,市值仅5亿多美元。这表明短暂盈利或无法证明商业模式跑通了,未来竞争压力恐将持续加剧。

2021年,叮咚买菜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国内业务站点遍地开花,拿下了37座大中型城市。

然而,与其业务模式、经营体量相似的每日优鲜,从2022年开始出现经营困难、拖欠供应商货款,还收到了纳斯达克退市函,最终倒闭收场。

受此冲击,叮咚买菜在同年便开始收缩战线,陆续关闭天津、安徽、河北等省市站点。2023年又退出了成都、重庆等西南重镇。

紧随其后,2024年关闭了广州27个站点、深圳11个站点。至此,叮咚买菜的全国布局已退守至江浙沪一带,从追求规模的大而全,转变为被迫聚焦区域的小而美生意。

与此同时,叮咚买菜还想方设法提高站点配送、仓库员工效率等环节来控制成本。其中,履约费用率从2019年的50%左右大幅下降至2025年二季度的21.7%。

通过断臂求生退守华东市场并持续优化成本结构,叮咚买菜最终活了下来。2024年,公司营收为230.7亿元,虽不及2022年巅峰时期的242亿元,但同比增长15.5%。最受市场关注的净利润,全年为3亿元,实现首次年度盈利。

但从2025年开始,公司业绩有再度疲软迹象。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速回落至个位数,净利润为1.15亿元,同比增速从三位数回落至45%。其中,一季度净利润仅0.08亿元,同比下滑35%,扣非净利润重回亏损状态。

此外,叮咚买菜毛利率一直不高,最近四年均维持在30%左右,且有小幅持续下滑迹象。净利率则因成本费用率的优化而有所改善,2025年二季度末仅为1.01%。公司偿债能力改善程度同样有限。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资产负债率为84%,处于绝对高位。

叮咚买菜虽未重蹈每日优鲜的覆辙,且已实现多个季度连续盈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能一路坦途。

对于每日优鲜的轰然倒闭,市场将前置仓模式导致各项成本高企视为重要原因之一。同样坚持该模式的叮咚买菜也屡受市场质疑。

所谓前置仓,即是在人口密集的社区开设前沿仓库,货品从中央仓下拨,以更快时效送达消费者。

在市值观察看来,前置仓模式的弊端也非常明显。

一方面,前置仓需密集覆盖,初期装修、设备投入高昂,入主后的租金、水电、分拣员及配送员等刚性成本支出也不少,属于绝对重资产模式。若订单量不足,难以摊薄成本,很容易陷入“规模不经济”的陷阱。

一二线城市,高客单价及高订单密度或可维持盈亏平衡,但多数低线城市难以复制。这也是叮咚买菜收缩全国布局,固守华东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前置仓容纳的SKU有限,难以覆盖消费者广泛需求。生鲜品类的备货依赖大数据预测,但因覆盖客群基数小、需求随机波动大,预测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无法将生鲜损耗率压得足够低。

即便叮咚买菜履约费用率已降至21.7%,相比采用中央仓模式的竞争对手仍有较大差距。其中,聚焦华南市场的朴朴超市,履约费用率约为18%,小象超市(美团买菜改名而来)低于15%,而线下一体仓的山姆会员店更是低于10%。

除前置仓模式掣肘外,叮咚买菜的生鲜零售本身也是一门难做的苦生意。

第一,生鲜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天然存在高损耗率风险。据中物联冷链委数据,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损耗率分别高达20%、11%、10%、8%。每日优鲜损耗率曾高达30%,严重拉高了成本(因为损耗掉的产品成本需要由剩下产品来分摊),成为后来破产的一大原因。

叮咚买菜曾披露整体损耗率为1.5%,较此前5%下降了不少,但依旧比普通零售商品要高出不少。

供应链环节也面临制约。因生鲜品类难以实施标准化源头直采,往往依赖批发市场供货。近几年,叮咚买菜也优化了供应链,且加大了自营品牌占比,但采购成本占收入比重仍高达70%,导致毛利率不高且难有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生鲜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偏高。小象超市背后有美团超6亿用户池,与外卖、到店业务形成“即时零售+本地生活”流量闭环。用户点外卖时可无缝跳转生鲜购买,获客边际成本趋近于零。

反观叮咚买菜,缺乏自有流量池,主要依赖APP获客。生鲜品类虽属刚需,但下单频次不算高,难以像外卖那样自然形成流量沉淀。

可见,高企的成本结构及争议不断的前置仓模式,都使得生鲜电商难以成为一门持续高净利率的生意。

叮咚买菜是生鲜电商烧钱大战后幸存的少数垂类平台之一,退守华东市场后实现扭亏为盈。

然而,生鲜电商残酷的下半场已然开启,叮咚买菜将直面互联网大厂、盒马、山姆等竞争对手的多维挑战,其大本营保卫战可能已经打响。

目前,在生鲜电商垂类平台中,仅剩叮咚买菜、朴朴超市两个头部企业,分别镇守华东与华南市场。朴朴超市虽暂未布局华东,但若港股IPO成功,未来仍有一定概率在华东战场与叮咚买菜短兵相接。

与此同时,履约成本低的线下连锁超市,拥有线下流量群基础,早早加入了生鲜电商战局。

最为典型的是山姆会员店,在江浙沪共有26家线下门店,占总门店数的46%,且每个门店配备5-7个前置仓,电商销售占比约50%左右。国内盒马NB店主要聚焦江浙沪,截至5月底共有233家门店,其中上海占140家。NB店融合了线下社区店与线上即时配送,成为对抗传统生鲜电商的关键布局。

叮咚买菜另一强劲对手是小象超市。背靠美团,小象在流量、骑手资源上具备不小优势,还可实现跨品类导流与成本分摊,SKU丰富度几乎覆盖全生活场景。这对叮咚买菜重点聚焦“三餐”场景构成不小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小象超市的大本营同样在江浙沪,布局了11座城市(占其全国21座城市的52%),贡献了全国40%以上的单量。2024年,总GMV接近300亿元,已超叮咚买菜的255亿元。

面对以上对手,叮咚买菜尚存一战之力。但随着互联网巨头相继加码即时零售,战局对叮咚买菜将更加不对称。

2025年以来,美团闪购横空出世,整合非餐饮类即时零售服务,覆盖生鲜、数码、美妆等全品类;淘宝将小时达升为首页一级入口淘宝闪购,首期覆盖50城;京东整合小时达和到家,推出统一品牌京东秒送。

接下来,拼多多、抖音等巨头也很可能加入即时零售战局。

传统电商玩法变了,即时零售电商成为互联网巨头争夺的新高地。巨头们通过广告、补贴培养用户习惯,流量将加速向其集中。其中,生鲜等高粘性品类成为巨头破局关键,这对叮咚买菜而言无疑是一次降维打击。

而叮咚买菜在华东之外基本无立足之地,江浙沪又恰是各路竞争对手虎视眈眈的核心市场,能否守住现有份额,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总之,叮咚买菜靠收缩与控成本实现了盈利,但经营模式硬伤还在。如今,华东大本营又遭各路强敌环伺、互联网巨头降维打击,叮咚买菜的增长之路将愈发不乐观。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