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押注上海创新力量,达索系统中国首个开放创新实验室启用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8-23 08:08:04



上海浦东,一粒科技创新的种子被种下——法国软件与服务企业达索系统全球第五家、中国首个3DEXPERIENCE实验室近日启用。公司还成立了一家创业孵化器企业,将引入全球专家资源,在上海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上海乃至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对这家外企颇为熟悉。从大飞机到大邮轮,当企业推进创新或者数字化转型需要用到3D虚拟孪生技术时,达索系统的建模软件常成为关键解决方案之一。

达索系统乐见与上海以及中国创新力量的双向奔赴——“在助力当地的生态发展的同时,达索系统也将得到反哺,这是企业在全球化的局面中保持活力的关键。”达索系统首席执行官帕斯卡说。



达索系统亚太区执行副总裁许善淞。

共建创新生态

达索系统亚太区执行副总裁许善淞向记者介绍了更多细节:“这是一个开放创新实验室,将聚焦先进制造、新材料、绿色基建、生命科学等领域,推动产、学、研、用形成闭环。”

比如初创企业想要寻找一种符合特定条件的新材料,达索系统可以指导企业技术团队使用公司的3D建模软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电脑上仿真设计,并进行验证。

同时,达索系统全球其他四个3DEXPERIENCE实验室所积累的2000多名创业导师资源,以及公司在上海和中国积累的产业专家和高校专家资源,将通过实验室平台,在线上或线下与初创企业互动,凭借跨领域和跨国的经验帮助初创企业验证或提出新构想。

此外,创新实验室已经孵化的企业,以及达索系统在全球的客户,将成为初创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加速创新成果规模化落地。

为何关注初创企业?记者了解到一个有趣的故事:25年前,达索系统就看到了传统汽车电气化转型的可能性,但当时行业领先的车企普遍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后来,初创的特斯拉选择与达索系统合作,而达索系统的技术支持也成为其成功推出电动汽车的重要助力之一。

在达索系统看来,大企业有资源和规模优势,而中小企业则更加敏捷、轻量化,有助于推动颠覆性的创新。

但无论何种规模的企业,单打独斗都会十分艰难。目前全球的竞争态势,更多是生态集群之间的竞争,达索系统于2015年发起开放创新实验室和初创企业加速器计划,正是基于这一判断。而在法国、美国、德国等地的成功试点,进一步证明了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如今,中国正在以创新强国的身份崛起,中国的初创企业为市场带来了大量新技术、新概念、新产品,达索系统因此对中国市场充满期待。

“十年前,我们在法国设立第一家实验室时,初期只能赋能100家创业企业。而上海实验室希望第一年能够孵化达到1000家,未来也许可以超过1万家,其起步规模与美国的实验室相当。”在达索系统管理层看来,中国和美国是当前全球最具创新潜力的国家之一,并且创新力量也呈现出相当的规模。

据悉,达索系统大中华区3DEXPERIENCE实验室已开始第一步初创企业筛选工作,预计未来三个月将公布首批入驻的上海初创企业。这些企业将覆盖制造业、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以及建筑与城市领域。部分初创团队成员是来自上海高校的青年。


达索系统大中华区3DEXPERIENCE实验室的专家导师介绍如何通过3D虚拟孪生技术加速创新。

扎根创新高地

许善淞表示,达索系统在上海成立开放创新实验室,并成立新的子公司,是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市场投下“信任票”。这不是达索系统第一次为中国和上海投下“信任票”。

2005年,达索系统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工业软件服务,助力客户以 3D设计与仿真为核心进行产品创新和数字化转型。20年来,达索系统中国市场业绩增长了22倍,目前中国客户已超过6万家,是公司全球最大的客户市场之一。

由于被中国市场的潜力与增长动能震撼,达索系统管理层坚定认为,他们需要与中国本地市场建立更紧密联系。经过多年筹备,2020年,达索系统亚太总部从东京迁至上海,这也凸显了中国战略地位提升。

“亚太总部和创新实验室都选择上海,是因为上海的创新基因。”许善淞说:“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并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的创新高地。上海全球人才与资源汇聚、经济活力强劲且发展潜力巨大,是公司多元化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在达索系统6万中国客户中,上海客户的比例不低。上海各大船企、中国商飞等大型企业,以及众多高端中小企业都是达索系统的合作伙伴。

就在今年7月,上海连续举办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量创新企业齐聚上海,带来最新的创新成果。达索系统也通过论坛等形式参与其中,为创新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不断增加在沪投资,还因为上海这座城市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此次创新实验室落户浦东,就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让我们又一次见证了上海效率。”许善淞说。

据悉,接下来达索系统计划在上海设立创投基金,专门用于支持中国本土创新企业。


达索系统的3D虚拟孪生技术助力汽车、造船等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见证制造升级

达索系统的踌躇满志,背后体现的是上海以及中国经济的新亮点——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新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也不断显现。

在上海外高桥造船,工程师们利用达索系统的软件,在电脑上拖动设备模型和管道模型,像拼乐高一样,搭建出船舶的3D模型。2023年,外高桥造船交付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而攻克这一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工程,依靠的正是数字化转型。

数字造船只是中国制造升级的一小部分,根据《2025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报告》,随着制造业和基建领域智能转型需求持续稳步扩张,中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202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软件产品收入1445亿元,同比增长8.8%。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增速分别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3.8和3.1个百分点。

上海方面,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能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这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3.5个百分点。

从行业产值完成情况看,2025年上半年,上海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1.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8.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3%,汽车制造业增长10.2%。

正是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强劲增长,让达索系统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业绩实现两位数增长。

守得云开见日出,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技术革命,每一次生产力的变革都极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造的持续升级,也预示中国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原标题:《押注上海创新力量,达索系统中国首个开放创新实验室启用》

栏目主编:李晔 题图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作者:解放日报 王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