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海外,长在祖国,是戴着红领巾、别着共青团团徽、穿着绿色军装,在国旗、党旗、军旗下成长起来的。”
1980年代,归侨廖万清回新加坡探亲,几十年没见面的母亲希望他留下,但廖万清拒绝:“不,我的事业在祖国。”2月后,他再次回到祖国。
如今,这位87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真菌病学专家仍精神矍铄、四处奔走交流。8月21日,他赴上海杨浦区图书馆,参加主题为“戎装丹心 医路侨心”的侨界会客厅活动。活动由上海市侨联、解放日报社共同主办。
廖万清院士 市侨联供图
1938年,廖万清生于新加坡的一个华人家庭。因为想留“根”在祖国,1941年,父母把3岁的廖万清送回广东梅县。
1952年,国家设立“人民助学金”,廖万清得以继续学业。“初中拿最高级,每月六块钱,生活就过得下去。读高中我又没有钱,又是领人民助学金,又是最高级,每月七块。”
一路依靠国家抚养长大的他,萌生为祖国参军的心愿,但这条路一波三折。
1956年,廖万清高中毕业,部队到学校招人。第一次海军部队大学来,他卡在体检上。“各方面条件都满足,唯独一项,体重45公斤者才能入伍。”因为长期营养不良,廖万清身体瘦小,只有39公斤。他回忆艰苦岁月:“一个鸡蛋做成一个蛋饼,再切开,一个人分一小块。”第二次,参军路卡在华侨身份上。空军部队大学来招生,一查是新加坡归侨,有海外关系,不行了。
紧接着,第四军医大学来招生。他忧心地问:“我有海外身份,要不要紧?”招生老师回:“一个人的出身是不可选择的,哪怕你是地主家庭或者贫民家庭,但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为祖国为国防卫生事业服务?”廖万清坚定回复:“愿意!很愿意!”
梦想成真。命运的卡车叮叮咣咣载着这位年轻人,一路从梅州到广州,辗转到了西安。
1961年,廖万清以优异的成绩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他不挑分配,“哪里都可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于是,第二军医大学皮肤科成为了他的去处。
廖万清开始了与真菌打交道的日子。1980年代,前线许多士兵发生股癣合并细菌感染,战斗力无法保障。“当时首长很焦虑,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奋战啊,查资料、做研究,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最终他们研发出一种治疗药物,效果很好,被称为“英雄药”,并且沿用至今。
真菌不仅引发表肤问题,还会侵入心肝脾肺肾脑等全身器官。为了培养、分离出引发脑膜炎的真菌,廖万清与复旦大学、中科院合作,首次发现这种真菌是格特隐球菌的变种,并将其命名为“格特隐球菌ITS C型(S8012)”。在国外,这一菌种以387美元一株的价格有偿供应,但廖万清反复强调:“国内想做这项研究的专家,你来,找我,我们赠送。”
侨界会客厅活动现场 市侨联供图
“为理想,追求不断,矢志不渝;为事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这是廖万清的座右铭,也是他对走在科创之路上的年轻人的寄语。
他几乎一辈子在践行这句话。87岁了,“很多同志说你不要那么忙,但我停不下来,不然每天一睁眼,没有什么事儿啊”。但抵不过年迈,他如今的目标转变为“为祖国为人民再培养一帮人才”。
“在心脏还没有停止之前,”他爽朗地笑言,“100岁不是梦。”
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齐全胜说,要在侨界弘扬以廖万清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侨界科学家,爱党爱国、奋斗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市侨联要热忱服务侨界创新人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市侨联、杨浦区向廖万清院士赠送纪念品 市侨联供图
原标题:《“在心脏还没有停止之前”,87岁归侨廖万清与真菌作战不停歇》
栏目主编:张骏
作者:解放日报 周昱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