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与小米、波司登合作,清华女博士创立的苏州公司获战略投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创客公社ckgs 时间:2025-08-23 16:06:50

创客君获悉,苏州捷迪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捷迪纳米”)近日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由张家港金茂创投、张家港产投和嘉荣资本联合投资。

捷迪纳米成立于2011年7月,总部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公司从事纳米功能碳材料宏量可控制备及应用开发的产品,专注于提供各类碳纳米管及其相关产品,并可根据客户具体需求订制各种纳米碳材料。

公司开发出了碳纳米管薄膜柔性加热组件,广泛应用于服装穿戴、家居理疗、智能出行等产品中。截至目前,TURBO HEAT作为旗下核心技术品牌,为众多全球知名企业客户提供智能穿戴加热解决方案。

公司核心技术包括:碳纳米管薄膜批量化制备技术、单壁碳纳米管纯化技术和微通道陶瓷膜技术。其中,碳纳米管薄膜批量化制备技术采用了“浮动催化法”,可实现厚度为5微米,重量为5g/㎡的超薄薄膜生产,年产能可以达到10万㎡。

目前,全球仅有两家企业实现了量产,一家是美国的Nanocomp,另一家就是捷迪纳米。

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碳纳米管薄膜、微通道陶瓷膜和JERNANO加热组件。

其中,碳纳米管薄膜具有耐高温、超柔性和导电性等特点,主要用于航天材料和建筑加热膜等领域;微通道陶瓷膜跟普通陶瓷膜相比,过滤效率提升150%,氢燃料电池效能提升15%,常被用于水处理和氢能电极等领域;JERNANO加热组件只有5微米的厚度,并且具有99.5%的电热转换率,可以做到1秒速热,常被用于智能穿戴领域。

捷迪纳米的研发团队由数十名硕士、博士组成,背靠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实验室资源,曾与中科院联合开发冬奥特制服装“堡垒”,用于中国运动员的御寒。

捷迪纳米创始人李清文,2000年获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随后赴剑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碳纳米管研究,2007年底回国任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

彼时,碳纳米管纤维被《Nature》称为“21世纪终极纤维”,但全球仍停留在克级样品阶段。李清文团队选定“可控制备 + 宏量组装”为主攻方向,先后攻克了浮动催化CVD生长、气相连续成膜、纤维湿法纺丝三大技术瓶颈。

2011年,联想之星联合苏州纳米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以“现金 + 知识产权”方式注资近千万元,捷迪纳米完成天使轮融资。这笔资金不仅解决了中试产线设备缺口,还让团队第一次用“良品率、成本、交付周期”而非“影响因子”来评估实验结果。

捷迪纳米CEO金赫华,从2012年以联想之星投资经理身份参与到公司的A轮尽调,2015年正式加入公司任CEO。

他主导了“不做材料供应商,做热管理解决方案商”的战略转型。其中的经典战役包括:2019年小米有品众筹的“音乐助眠加热枕”,7天销售额1200万元,让C端市场第一次认识到碳纳米管。

捷迪纳米2017年前的商业模式是“B2B卖薄膜”,但受限于下游应用碎片化,营收长期徘徊在千万元级。金赫华上任后,提出“温度即服务(TaaS)”:

• 技术层:把1mm厚、<30g的碳纳米管加热模组做成“乐高”标准件;

• 场景层:围绕“衣、住、行、康”四条线,输出50+SKU终端产品;

• 生态层:与安踏、波司登、小米、国家电网等30余家品牌建立ODM合作。

2023年,公司营收结构中,C端自有品牌占比35%,B2B模组占比45%,军工与特种行业占比20%,整体收入突破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李清文在公司内部邮件里写道:“我们用了十年把一根纳米管做成一张薄膜,再用十年,这张薄膜要像3M的胶一样无处不在。”

从实验室的1克样品,到产业园的100万平方米薄膜;从科学家的论文引用,到消费者羽绒服里10秒钟升起的温度——苏州捷迪纳米的故事,仍在续写。

文章素材

企查查、IT桔子、捷迪纳米官网

创客公社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