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邂逅AI毕昇,对话“江苏工匠”!现代+小记者开启“探索一本书的诞生”研学之旅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现代快报 时间:2025-08-23 20:05:14

探寻印刷术的壮阔发展史、了解出版印刷事业在烽火年代的使命与担当、在智能生产车间对话“江苏工匠”……8月21日,20多名现代+小记者来到了位于南京市新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苏凤凰新华印务集团,开启了“探索一本书的诞生”工业研学之旅。这趟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对千年印刷文明的巡礼,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实践课。



探寻“千年印刷,使命担当”的文明印记


“这些字居然是刻在牛骨上的”“快来看,这是AI数字人毕昇,他在演示神奇的活字印刷术呢!”“这里有我的姓氏,点击它还能看到这个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小记者们首站来到了凤凰印刷文化博物馆,这里是江苏省教材印制重点企业——江苏凤凰新华印务集团精心打造的标杆式文化工程。



古今巨匠的伟大发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美雕版、跨越千载的古卷典籍……在历史陈列展区,从殷商甲骨的神秘契刻,到敦煌经卷的千年传承;从毕昇的泥活字发明,到古登堡的铅活字推广,直至智能时代的数字变革,小记者们一一探寻印刷术的壮阔发展史,体验古今印刷与文化的奇妙碰撞,更感悟着无数匠人的心血与探索。AI数字人毕昇的演示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南师附小三(8)班秦杭羽惊讶地说:“切麻、淘洗、蒸煮、舂捣、抄纸、晾晒……古代造纸术流程让我印象深刻。”南师附小二(6)班黄麒颖说,“原来古代人是这样造纸的,真是太聪明了。纸很珍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张纸。”在“姓氏寻踪”环节,南京市赤壁路小学一(2)班张珺玥看到了班主任夏老师的姓氏,“夏这个字有各种解释,太有意思了!以前没有打印机,古人靠甲骨刻字、丝帛写字,后来又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才让故事和知识能传得更远。”



让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五(4)班黄胜垚同学印象最为深刻的环节是“会移动的清明上河图”,他说:“移动的视频就像给我开启了时空穿梭之门,我跟着卷轴‘逛’古代街市,感受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真是太有趣了!”展区里的“饾版印刷互动游戏”让南京市大光路小学五(1)班的朱恩朵同学印象深刻,“一开始我还纳闷,‘饾版’这两字咋念,玩的过程中才知道,原来就是把不同颜色的小块木板拼凑成一幅完整的画。我先选颜色再上墨最后刷一下,一幅清新雅致的荷花图就出来啦!原来古人就是用这种办法印出画的,他们得刻出好多块小木块,再一块一块仔细印出来,这得多麻烦呀,但古人们却很有耐心,这就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咦,这不是我们上学期刚学的语文课本吗?”“这是我们一年级学的音乐课本啊。”“这些课本看上去用了很多年,是不是快成古董了?”一面布满了各个年代教材的展示墙引发了阵阵惊呼。小记者们了解到,随着印刷技术的变革与发展,如今所使用的教材印制工艺,正在向绿色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教材的型制也从单一开本变为多种形态;外观也从简单划一趋向缤纷多彩。

在红色印记展区,从红色延安的“新闻山”,到新四军随军漂泊的印刷设备,到新安旅行团奔走呐喊的剪影,这里的每一处展陈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出版印刷工作如何成为传播革命思想、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武器,同学们不禁肃然起敬。

体会“尺寸教材,国之大者”的工匠精神


带着对历史的敬意,小记者们走进了现代化的智能生产车间。智能印刷设备飞速运转,高速胶订机和精装联动线高效协作,AGV智能小车有序穿梭……眼前的景象让小记者们目不暇接。他们惊奇地发现,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的,正是他们熟悉的新学期教材。



“每年7、8月,我们都会加班加点,确保开学前每一本书都能送到学生手中。”江苏凤凰新华印务集团有限公司青年技术骨干、“江苏工匠”张逊江向同学们介绍着复杂的印制工序,并嘱咐大家:“希望你们好好学习,珍惜手中的教材。”他的话语朴实而真挚,深受触动的现代+小记者代表、南京市石鼓路小学2021级4班的“梧桐娃红领巾学习小队”的同学们,为张老师系上了鲜艳的红领巾,献上鲜花,表达对每一位印制工作者辛勤付出的感谢。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附属小学二(6)班的唐毅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一本书的诞生需要这么多的步骤,才能到我们手里,我们应该爱惜每一本书,好好学习书里的知识。”“在印刷、装订车间里,我被震撼到了,听着机器的嗡鸣声,看着机器快速地运转,车间的工人仔细校准,一摞摞教材像豆腐块一样被‘咔嚓、咔嚓’地切开,再装订成册。原来我们天天翻的课本,要经过这么多关,以后我可要好好珍惜书本。”朱恩朵同学说:“从来没有这么期盼开学的日子快点来到,盼着新书快点拿到手,翻开时说不定还能想起今天在车间里,看它们从一张张纸变成一本书的样子呢!”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五(4)班张语诺同学也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一本小小的教科书需要这么多人、这么多工序才能完成。书里不光有丰富的知识,也凝聚了出版社、印刷厂叔叔阿姨的祝福,我们要珍惜这些成果。”


走过长长的车间,看着忙碌的工人们,回味着张逊江老师的话语,小记者们知道了,一纸一墨,来之不易,更读懂了“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所蕴含的深意。

通讯员 李湲 詹莉 张校博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袁永红/文 王玉秋晨/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