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背刺”华熙生物的前员工和“潜伏”获利的大空头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钟景轩 市值Observation 时间:2025-08-23 20:06:43



不久前,东方甄选股价上演惊魂一刻:前一秒还暴涨24%,一片欢腾;后一秒直接高台跳水,十分钟内大跌21%,日内波动接近40厘米——而这背后,居然又双叒叕是一则来路不明的谣言。

网传消息称,新东方CEO周成刚“涉嫌通过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利益,已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尽管公司火速辟谣,但是市场情绪已被点燃,恐慌盘涌出,股价闪崩。

不光是东方甄选,淳中科技也被谣言传成“英伟达女婿概念股”,先是暴涨、董秘辟谣后又暴跌,有人说董秘坏了他们的好事。

还有华熙生物则遭遇了号称45万字的“爆料”的狙击……

“小作文”式做空,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恶意操纵市场的新模式。

和东方甄选果断回击谣言一样,面对前员工李振在境外平台发布的所谓“内幕”,华熙生物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严正声明,明确指出其内容“纯属捏造,恶意歪曲事实”,并强调公司保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公开资料显示,李振确曾于2017年至2018年间在华熙体系内工作约18个月,担任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资本市场部总监,并负责其非公开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项目。

然而,他所爆料的所谓“内幕”,与事实严重不符。新华财经曾报道,真实的事件脉络是:在该可交换债项目发行过程中,李振本人涉嫌利用职务之便实施侵占行为。

西部证券在华熙昕宇公司债券半年度报告编制过程中,发现华熙昕宇向“应城麦锡垦企业管理咨询中心”(由李振实际控制)支付了一笔高达900万元的“咨询费”,这笔款项实为应付给西部证券的债券发行绩效奖励,但是却匪夷所思地发到了李振所控制的公司里。西部证券债券业务团队向华熙昕宇发函,要求支付“17华熙E1”(即上述第一期5亿元债券)绩效奖励。

李振涉嫌职务侵占犯罪行为暴露后,华熙昕宇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2018年11月,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正式以“华熙昕宇被职务侵占案”立案侦查(依据《刑法》第271条)。2020年,案件名称进一步明确为“李振涉嫌职务侵占案”。该案基本事实已查清,但因李振长期滞留境外,该案仍处于在侦状态,尚未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为减轻罪责,李振还曾向华熙集团和董事长赵燕写了一封《道歉信》,在这封《道歉信》中,李振承认:“在本次发债过程中,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自己设立应城麦锡垦企业管理咨询中心获取奖金,出现严重违规违纪问题。”



承诺在2018年9月20日前归还全部款项900万元,并额外赔偿150万元。当时赵燕在其退回900万元的前提下,免除了其个人承诺要支付的赔偿款。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李振所“指控”的所有内容,均涉及华熙生物的控股股东——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而天眼查信息显示,华熙昕宇于2018年才投资入股华熙生物。换言之,李振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在其入股之前,与上市公司华熙生物本身无任何关联。华熙昕宇是一家未上市的投资公司,并非科创板的上市公司主体。



此外,该事件发生于华熙生物2019年IPO之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当时已就相关事项发出问询函,经由保荐机构及律师进行严格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后,公司才得以顺利上市。李振选择在此时旧事重提,其指控对象却并非当事主体,内容也早已被监管部门核查澄清。

李振此举,颇有用“小作文”刻意混淆主体、蹭炒上市公司热点的嫌疑。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小作文”的发布时间往往精准踩中市场节点:

如东方甄选的谣言出现在财报前夕;

华熙生物的“爆料”则卡位公司转型关键期;

还有2022年初,正值美国调查期,宁德时代被传与特斯拉谈崩;

2022年中,长春高新被传言“浙江省将集采生长激素”,导致股价单日跌停,一个月内市值蒸发250亿元。经查,该消息为虚假信息,并且部分空头通过融券做空获利。

此种“精准打击”绝非巧合,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市场操纵行为,幕后黑手很可能通过做空机制获利。

特别是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反击这些蓄意做空者,往往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与系统性难题。

一方面,资本市场对负面信息高度敏感,投资者容易因谣言“望而却步”。即便谣言最终被澄清,企业声誉和市场信心仍需较长时间修复。

例如华熙生物,作为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科技型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源于生物科技底层创新。外界对华熙生物的认知常被“玻尿酸”“医美”“化妆品”等关键词锚定,但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曾多次明确战略定位:“我们致力于通过生物科技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健康生命长度……是为生命健康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

依托在透明质酸领域二十余年的科研根基、高端制备技术和产业转化能力,华熙生物打开了细胞生物学、糖生物学在衰老干预、组织再生等领域的前沿研究窗口。近期,频频传来华熙生物关于肝素、硫酸软骨素等材料的市场化突破性进展。华熙生物终端产品应用横跨医药、医美、营养科学和皮肤科学多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不少券商发布研报,认可华熙生物在糖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上的成就

也正因如此,市场不乏质疑声音:李振在此时选择“卡点”发难、旧事重提,是否别有用心?

一种合理的推测是,如公司声明所言——华熙生物方面此前并未接受李振“退还900万外另加赔偿”的和解提议,那么此次爆料不排除是李振因个人诉求未满足,试图借舆论向企业施压,将私人纠纷扩大化为公共危机。更进一步看,在华熙发力新业务领域、推进战略转型的重要阶段,此类精准“背刺”背后,是否还存在其他不愿见到华熙生物顺利发展的市场力量在推波助澜?

另一方面,恶意做空与不实指控也在大量消耗社会监管资源和司法成本。

优质企业为自证清白,往往需付出巨大的应对代价。例如东方甄选在遭遇类似谣言攻击时,就曾公开表示已启动报警并推动司法程序。长春高新的谣言维权案,则通过代理律师通过公开征集受害者,统一委托和诉讼。类似地,李振对华熙的指控内容其实早在2019年公司IPO阶段就已被监管严格审视。

然而多年后,同一事件再被翻炒演绎,不仅对企业造成二次伤害,更无谓牵涉公共调查资源、扰乱市场秩序。

新华财经在关于华熙生物的报道中曾指出,李振长期待在境外,从李振发视频的社交网站也可以看到,他只敢在境外搞“小动作”。

选择境外社交媒体发难,或是经过精心算计的“法律规避策略”。

跨境法律追溯程序复杂、周期长、成本高,使得上市公司及时维权、固定证据、实现“诉辩对接”变得异常困难;另外,境外平台的内容监管政策与国内不同,敏感谣言信息更难被彻底、快速地清除,导致不实信息持续滞留、发酵和传播,形成一种持续的负面舆论压力。

从流量操纵的维度观察,手法也颇为老练。

首先悲情叙事,抢占道德制高点,通过发布“不自杀声明”等极端内容,将自己包装成“被迫害的弱者”,博取不明真相公众的同情,试图抢占道德高地。

紧接着恶意关联,扩大舆论杀伤面,有意“攀扯”其他敏感事件或人物,目的是将水搅浑,试图利用公众对其他事件的固有负面印象,连带污名化上市公司。

最后混淆视听,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其在公司工作过的背景,选择性地披露一些看似“内部”但实则被歪曲的信息,利用外界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谣言的“可信度”。

这些“小动作”看似狡猾且难以根除,但本质终究是建立在谣言之上的空中楼阁,在事实与法律面前不堪一击。

一个值得关注的好消息是,我国法治建设正在为民营企业构筑更坚实的保护屏障,《民营经济促进法》自今年5月20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进入新阶段。不久前,最高法配套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依法保护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人格权益。依法严惩网暴伤企违法行为,依法打击侵犯民营经济组织名誉权和经营者人格尊严、隐私权等犯罪。

当前,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最宝贵的资源就是“预期”——对未来的信心和乐观判断。一旦预期好转,消费、投资和创新都会随之进入良性循环。然而,这种预期正成为被刻意攻击的目标。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有助于维护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家能安心经营、专心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市场预期的最强提振。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