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华为下了一颗新棋子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TechWeb 时间:2025-08-24 16:19:02

你觉得华为最爱哪个“车界养子”?

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一位华为员工,他毫不犹豫地说,“问界”。理由是,“它(赛力斯)最配合”。

是的,在我们走访中也发现,赛力斯确实对华为有别样的感情,就连车间里挂的标语写得也是满满的对华为感恩之意。这并不奇怪,在合作前,2020 年赛力斯销量 16.3 万辆,新能源车销售乏力,燃油车业务萎缩,亏损 13.8 亿元。与华为合作后,2024 年问界系列销量 49.7 万辆,公司净利润 59.46 亿元。

正因为如此,即使华为并未持有赛力斯的股份,外界依然把问界与“华为车”划等号。

上周,我在北京蓝色港湾展厅内,看到智界S7与问界M8并肩陈列,前面硕大的HUAWAI标识,面对同样的“界”字品牌,匆匆而过的消费者们很可能将两款产品直接等同于华为出品,却鲜少意识到,它们背后分别站着奇瑞与赛力斯两位“生母”。

和赛力斯一样,智界的“生母”也从集团里“出阁”了。前段时间,华为与奇瑞在深圳签署智界品牌战略2.0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成立的独立法人实体“安徽智界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由奇瑞汽车 100% 持股,开展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全流程业务,将从此前与华为的深度合作模式,逐步向更加市场化、独立化的运营结构过渡。

根据分工,华为将全面主导智界的产品定义、销售渠道及售后服务,奇瑞则专注于生产制造与供应链管理,双方形成“华为管市场、奇瑞保生产”的分工模式。

可以说,这大体又是复制“赛力斯模式”,毕竟,这条路已经证明行之有效,而在奇瑞体系内孵化智界,被证明存在种种貌合神离各有心机,索性,就直接复制“赛力斯模式”,一方出钱,一方出力,华为有机会在中档车市场复制一个奇迹,而奇瑞最起码有财务上的收益。

01

众所周知,华为的鸿蒙智行一共有五“界”,分别是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北汽合作的享界、江淮合作的尊界、上汽合作的尚界,以及与奇瑞合作的智界,从主流到高端、家用到豪华的全产品线覆盖。

在华为智选车定位里,问界/尊界被华为明确押注在高端市场,它们被定位为用来与特斯拉正面竞争,甚至对标老牌豪车,可以说就是华为智驾的“门面担当”。

尤其尊界S800以百万元级定价,打破国产豪华车价格天花板,新车发布后虽然一度闹出过舆论风波,但鉴于华为在中年高端客户群的影响力,即使有波折但不能说就没有机会。

在高端市场强势出击之时,在跑量最多的中端车型里,华为也急需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品牌,以抗衡竞争者,担子就落在了智界头上。

有趣的是,奇瑞旗下原来也有五大品牌矩阵:奇瑞、捷途、星途、iCAR和智界,形成覆盖主流、旅行、豪华、年轻电动与高端智能的全方位市场布局。

但和当年的赛力斯不同,奇瑞集团在过去五年里依靠燃油与出口的强劲现金流,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位数复合增长。2024 年,奇瑞连续21 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1-8月海外销量超3.5万辆,在中东和东欧掀起热潮。

然而,在新能源板块虽起步较晚,一直是奇瑞的一大短板,今年7月,奇瑞集团总销量22.4 万辆,新能源只占29%,而比亚迪、极氪早已100% 或近100% 新能源化。

未独立前,智界在奇瑞体系内部还有个竞争者,那就是星纪元。

其实智界早在2022年前就立项,内部代号为“EH事业部”,奇瑞CTO高新华亲自挂帅,投入数千名工程师和数十亿资金。据媒体报道,华为派出了超过800人次的团队与奇瑞联合办公,从产品开发、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品控管理等领域,都深入介入。到了2024年一季度,奇瑞将EH事业部升级为独立事业部,采用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模式,由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亲自负责其战略规划。与此同时,华为仍提供技术支持,并组建专门团队负责销售、交付和服务。

不得不说,奇瑞还是非常重视智界的,华为也是相当投入的。

可以佐证的是,2023年11月28日,华为秋季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智界S7作为华为与奇瑞合作的首款车型高调亮相,由余承东亲自发布,一经推出首日大定订单突破5000台,可谓高光开场。

但其后的走势就出现了波折,先是因奇瑞工厂产能爬坡缓慢,交付延迟,导致用户不满,虽然当时智界官方称,奇瑞的新工厂规划年产能是50万辆,产能爬坡需要3-4个月的时间,导致产能跟不上。但外界更倾向于质疑华为与奇瑞的合作不顺利,彼时还有消息称,智界S7所使用的芯片由华为自研,全新的座舱芯片存在产能跟不上的问题。

更劲爆的消息是认为奇瑞将产能用于保障星途星纪元ES的生产,智界S7成为“亲疏有别”的牺牲品。

这些传闻逼得奇瑞官方不得不澄清双方合作顺利,并表示加速资源投入。

02

可能一年多前的那场风波,随着智界的独立,最终划了句号。很可能,也是那件事促使奇瑞选择了将智界独立。

据媒体报道,奇瑞已将智界列为“第一优先战略项目”,内部资源向智界倾斜,甚至暂停了原星纪元E08MPV项目,该项目团队已并入智界。

此次合作模式的迭代,就成了奇瑞全资控股、以智界为载体、由华为全面主导产品定义、资源分配的模式——将“智选车”的底层逻辑推至台前:传统车企将“小儿子”交由华为调教,华为则通过资源分级、功能分层与品牌赋能,形成覆盖各个档位的品牌/车型梯队。

华为在同一套ADS 3.0 体系内同时服务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个品牌,但核心资源——Orin-X 芯片、激光雷达、云端训练GPU 时数——均为定量配给。根据定位、价格档次,华为做了优先级划分。

以2025 年第25 周数据为例,问界M9 高阶智驾包(含城区NCA+代客泊车)已获得单周1,800 块Orin-X(508 TOPS)芯片配额,而同期智界R7 仅获420 块Orin-X(128 TOPS)配额,且激光雷达由192 线降规为96 线。

更为直观的是云端算力:问界车队每周可调用4.2 EFLOPS 训练资源,智界仅0.8 EFLOPS,导致相同功能(如窄路通行)的训练迭代周期被拉长3.2 倍,OTA 推送节奏被迫错峰。

资源配给的硬约束,使得智界在众多“界”字品牌中,天然成为ADS 3.0 体系内的“次级版本”。而这样的分配不均,使得奇瑞与华为在智界品牌未来上分歧。

按华为在车圈的布局,智界被定位为中端/大众化品牌,而奇瑞对智界的未来发展应该是有着不同的期许。奇瑞几十年都是靠大规模产能和性价比活下来的,基因里写着“零部件可靠、供应链稳定、售后成本可控”,但一直欠缺超级明星产品,以及品牌力。奇瑞非常希望能在高端市场取得突破,与华为第一阶段合作之时,由CTO 挂帅,甚至由尹同跃亲自负责战略规划,不能说没有学习华为,为未来向智能化、高端化攀登的想法。

也就是说,智界在华为的布局里是定在中档定位,技术、资源、算力要次一级。但在奇瑞那,它是希望在华为帮助下,建立智驾体系,打响品牌后,有机会向更更高阶的市场尝试。华为是借鸡生蛋,奇瑞暗藏着借腹养子的意图。

我这一猜想,在媒体报道中得到了些侧面的印证,据业内人士向南都记者说,“当初奇瑞与华为联手智界,希望华为开放部分智驾代码以提升自身研发能力,但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从而引发技术控制权之争。而在合作模式上也有明显分歧,华为希望复制问界模式,深度主导产品定义与营销,但奇瑞作为年销量已超过260万辆的头部车企,并不愿完全让出主导权也属正常。”

虽然是大车企,但坦率说,在与华为的合作中,奇瑞是缺乏议价能力的,在市场、技术层面只能被动接受。毕竟,从双方的筹码来看,奇瑞最硬的底牌是“造车资质+工厂+工人”,可这三张牌在新能源时代并不稀缺。

华为要找代工方或者合作车企,不止奇瑞一家:赛力斯、长安、北汽都能配合。但奇瑞如果要找“智能化大脑”,国内几乎没有第二个能和华为媲美的选项。

在这场不对等的合作中,华为用较少的技术投入,靠智界这样中端走量车型抢占了市场。而奇瑞名义上是整车企业,但是从华为那却拿不到关键源代码、原始数据及OTA更新的控制权。

但智界独立后,就变成了两家“合伙做生意”。按照协议,双方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超百亿元研发资金,研发团队规模扩充至5000人,重点推进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核心技术突破,并通过产销服一体化独立运营提升市场响应效率。华为与奇瑞将在上海、深圳设立双造型中心,并在芜湖建设“松山湖”罗兰小镇研发中心。

智界也将接入鸿蒙智行的销售网络,包括覆盖全国的体验中心和服务网点,智界2.0阶段将重点拓展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

技术层面,独立后的智界将首发华为“巨鲸”800V高压电池平台、满血途灵底盘系统及ADS4.0智能驾驶系统,其中ADS4.0新增后向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和4D毫米波雷达。

就连智界超级工厂也将全面引入华为质量管控标准,冲压、焊接、涂装工序实现100%自动化,整装环节质量参数100%数字化追溯,生产效率提升至每分钟下线一台新车。

在新能源车这个棋局里,华为调整了棋子。对这个安排,双方应该暂时都挺满意的。

03

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后,华为急需在中端市场取得突破。而在这个市场里,特斯拉麾下的Model 3/Y 就像两把尖刀,刀刀砍在20-50 万最大的市场,压根不需要什么“内部赛马”,因为全世界都是它的赛马场,所有车同一套传感器、同一套芯片,OTA一次即可把全球几百万辆车变成“数据采集器”。

对于智驾来说,单品牌或多品牌只是渠道策略,决胜的关键,则是垂直整合带来的数据规模化效应。

此前,由于各个“界”有各自的生母,华为缺乏软硬件整合能力,品牌间往往因传感器规格、芯片算力、软件版本各不相同,数据格式难以对齐,合拢训练要先做“对齐”工程,时间成本陡增。并且,软硬件规格上的不一致,往往会使算法很难吃到跨品牌的全部数据,数据复用效率打折扣。

而华为的智选车模式,也面临着有着垂直一体整合能力的比亚迪的压力。2024 年全年,比亚迪高端+中端智驾车型(含汉、唐、腾势、仰望)销量168 万辆。此外,吉利银河+极氪55 万辆,理想37.6 万辆;华为全部“界”加一起仅48 万辆,仍排在比亚迪、吉利之后。

城区NOA 渗透率方面,第三方统计2025Q1 特斯拉FSD 订阅已覆盖其国内交付量61%,而华为高阶包(含城区NOA)装机率仅38%,且70% 集中在问界M9 这一单一车型。

这说明,华为确实跑出了一条高端产品线(问界),但总量并没有压倒对手,真正撑起数据飞轮和舆论声量的仍是问界M9 这一单点爆品。

更重要的是,智驾领域现在已经进入了抢时间窗口的阶段——特斯拉、小鹏等对手都在争夺“全国、全场景”的落地速度。

在这样的阶段,切入中端市场,靠跑量增大数据规模,进而促进算法快速迭代,已经成了一种大势所趋。

比亚迪2025 年把“天神之眼”下放10 万级市场,小鹏XNGP 也在20 万区间铺货,Momenta 则用15 万级广汽埃安跑量;别人都在用低价车把数据口子撕得更大,如果华为还守着25 万以上高端池子,长尾场景数据缺口会越拉越大。

就国内而言,高端市场容量已十分有限,靠问界这些少数车型,数据量难以喂饱ADS迭代。

2024 年全年中国市场50 万元以上乘用车总容量约32 万辆,其中问界M9 单一车型即交付15.1 万辆,市占率接近47%,即便问界在高端市场一家独大,其数据体量也已触及该细分市场的物理上限。

在与华为合作的众多车企中,像赛力斯(问界、尊界)这样的小厂,几乎把命押在华为上,愿意全力配合,敢用最新的智驾方案。而奇瑞(智界)这类大厂,也有自己的规划和打算。

这种诉求差异,导致华为智驾没办法做到“统一迭代”,每条线的技术进度、版本都不同步。如果华为还延续过去的布局,与不同车企反复拉扯,就很难形成真正的合力,在竞争上,外部对手只要盯着其中一个脆弱环节,就能把整个“养子军团”的名声拖下水。

毕竟,为在消费者眼里,“问界、智界、尊界”再怎么分,本质上就是“华为车”。所以,其他“界”,在问界、智界之后,也可能采取这种独立经营、华为“监制”的模式。

但这种合作模式,也并非没有裂痕的可能性。华为是救了赛力斯一命,所以赛力斯感恩,但其他车企的实力、处境与赛力斯不同,有些车企的“自尊心”要更强。

当下奇瑞与华为的新合作中,奇瑞虽然百分百控股,且负责生产制造与供应链管理,但产品定义、销售渠道、售后体系这些最值钱的环节,却由华为全面主导。这种股权与经营权的完全倒挂,不是不可能成为二者再次分家潜在导火索。

这就考验双方的诚意,以及能否取得市场突破了,毕竟,赢才是最好的粘合剂。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