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各家商业银行存款日益增长的消息始终备受大家的关注,就在最近商业银行存款不香的话题传来,似乎银行终于不再那么受欢迎了,不去存银行钱到底又去哪里了呢?
一、银行存款不香了?
据新京报的报道,“现在股市涨得这么好,我最近调整了投资策略,把到期的存款资金买了含权的理财产品和基金产品。”家住北京的投资者张扬(化名)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当前银行存款利率越来越低,所以她停止了此前购买定期存款的计划,并布局股市。
像张扬一样将资金投入股市的投资者并不少见。多位受访的投资者均表示,他们已经或正在布局资本市场,相较于曾经炙手可热的银行存款,他们如今更倾向于通过理财、基金、股票进行投资。
央行公布的7月金融统计数据也显示这轮存款“搬家”已经开始,居民存款与非银存款跷跷板效应正在浮现。按央行数据计算,7月人民币存款5000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3万亿元。其中,7月非银金融机构的存款新增2.14万亿元,但7月储户存款增加额则为负值。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当前银行存款利率仍处于下行通道,部分期限的存款利率仅在1%左右。根据融360数据,截至今年6月,银行整存整取存款3个月期平均利率为0.949%,6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156%,1年期平均利率为1.287%。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股市,8月18日,A股市值突破10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也是A股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对于当下市场,兴业证券指出,A股稳步向上,牛市正逐渐成为市场共识,在国家战略方向指引下,叠加关键时刻的政策与资金托底、新动能的持续显现。
二、不去存银行钱去哪了?
近年来,银行存款的吸引力似乎大不如前,定期存款利率持续走低成为显著趋势,这一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低利率环境正在倒逼用户寻找替代资产。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持续走低,成为用户放弃商业银行存款、转向其他理财方式的重要推手。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央行货币政策保持宽松,市场流动性充裕,银行资金成本降低,进而导致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对于普通储户而言,定期存款利率的下降意味着利息收入的减少,资金的实际收益缩水。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过去利率可能达到3%甚至更高,而如今许多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降至2%以下。
在物价水平相对稳定或略有上涨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可能为负,存款不仅无法增值,还可能面临购买力下降的风险。因此,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用户开始将目光投向其他收益更高的理财方式,如货币基金、债券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这些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能够提供比定期存款更具吸引力的收益。
其次,金融科技赋能也重构了金融理财的玩法。随着银行互联网化转型的深入,银行理财的销售渠道得到极大拓展。线上平台和手机 APP 成为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重要阵地,这一变革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便捷、丰富的选择空间。过去,投资者获取银行理财产品信息主要依赖银行网点咨询,信息获取成本高且产品选择有限。
如今,通过互联网平台,投资者只需轻点鼠标或滑动屏幕,就能快速浏览多家银行的各类理财产品,包括不同期限、风险等级和预期收益的产品,从而更高效地进行比较和筛选。。这种便捷性和丰富的选择,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将资金从传统存款转移至线上银行理财产品,推动了资金在银行内部不同金融产品间的重新配置。
第三,股市的高歌猛进为银行存款形成了出口。近来,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股市表现强劲,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无论是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参与股市,还是直接购买股票,投资者都有机会获得较高的收益。特别是在科技、消费等热门板块的带动下,部分股票和基金的收益率远超银行存款利率,成为投资者追逐的热点。
此外,随着注册制的推进和退市制度的完善,股市的优胜劣汰机制更加健全,优质企业的估值水平不断提升,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因此,股市的繁荣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更高的收益潜力,也促使部分资金从银行存款转向股市及相关投资产品。
第四,当前的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然而,任何投资都伴随着风险,这是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律。股票和基金投资虽然在牛市中可能带来丰厚回报,但市场波动也可能导致本金的大幅损失。相比之下,银行存款虽收益低,但稳定性和安全性极高。因此,投资者不应盲目跟风,将所有资金从银行存款中抽出投入高风险投资领域。
科学合理的做法是进行有效的资产配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投资期限,将资金合理分配于不同资产类别。比如,预留足够的资金作为日常生活储备,以应对突发情况,这部分资金可选择银行活期存款或流动性强的货币基金。
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可将较大比例资金配置于债券、大额存单等固定收益类产品;而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且投资期限较长的投资者,可适当配置股票、股票型基金等权益类资产,但也要注意控制比例,避免过度集中投资带来的风险。
可以说,站在产业演进的高度审视这场资金迁徙,其实质是金融脱媒趋势下的必然结果。随着直接融资比重提升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加速,居民部门通过多样化渠道参与实体经济发展将成为常态。但无论市场如何变迁,量入为出、分散投资的基本法则始终适用。唯有建立科学的理财框架,才能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机会,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