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维基百科编辑总结识别 AI 写作的关键特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Chinaz 时间:2025-08-25 10:25:26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生成文本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的讨论。特别是在学术界,AI 生成的文字常常被视为一种捷径,但这种捷径的潜在问题不容忽视。维基百科作为一个以信任和人类可靠性为基础的平台,明确禁止 AI 撰写的文章,并在编辑之间整理出了一份清单,列出了能够揭示 AI 写作特征的语言 “迹象”。

AI 生成的文本在语气上往往显得夸张,常常通过重复的措辞来强调某一内容的重要性。例如,AI 可能使用 “重要” 或 “具有历史意义” 等词汇,这种表达方式通常较为生硬。此外,AI 生成的段落常以简洁的结论或观点结束,给人一种像高中作文的感觉,而非专业百科全书的写作风格。许多常见的连接词如 “此外”、“还有” 等,使得文本显得更正式,甚至有些僵硬,而人类编辑的文本通常会使用更自然的表达。

格式也是识别 AI 文本的重要线索。AI 生成的文章常常会出现过多的列表,有时还伴随不寻常的项目符号或编号方式。章节标题的书写也常采用标题大小写(每个主要单词都大写),而人类则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的样式。此外,AI 写作中粗体文本的过度使用来强调某些短语,也是人类编辑较少采用的方式。更有趣的是,AI 文本中常常出现一些如过度使用破折号、错误位置的引号,甚至标题中夹杂的表情符号。

引用部分常常是 AI 文本的致命弱点。AI 可能会编造一些不真实的链接,生成不存在的 ISBN 或 DOI,甚至引用一些并未在文中出现的 “专家”。有时,虽然文本中提到了一些参考文献,但它们实际上并未在文章中列出。同时,维基百科特定标记中的错误,例如模板或类别使用不当,也能够暴露 AI 写作的痕迹。总的来说,AI 生成的文本通常比人类创作的内容更具可预测性,缺乏个性化的表达。

尽管这些信号本身并不是确凿的证据,但如果在文本中发现了多个类似的特征,通常就值得引起关注。

划重点: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