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创业最前线 张珏
随着夏天进入尾声、开学季临近,流感疫苗的接种窗口再次开启。
往年,大众对接种流感疫苗剂型的讨论大多为三价还是四价,或国产还是进口,今年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出现一个新的讨论主题:裂解疫苗,还是亚单位疫苗?
裂解疫苗是长期以来市面上最常见的流感疫苗,而亚单位疫苗从去年起才开始在社区门诊广泛出现。
目前,国内能接种到的唯一一款亚单位四价流感疫苗是慧尔康欣,终端价格在350元左右,甚至更高,是市场上最昂贵的流感疫苗之一。
(图 / 公司招股书)
与此同时,2024年东北、西北和西南市场合计贡献了约1.1亿元收入,较2023年增加约9300万元,显示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铺货与渗透率明显提升。
当然,这也与去年国内流感疫苗的突发事件有关:2024年下半年流感疫苗接种高峰季,国内市场上唯一的进口流感疫苗赛诺菲巴斯德因效价问题暂停在华销售,突然让出约15%的四价流感疫苗市场份额。
虽然华兰疫苗等老牌厂商在批签发量上占据优势,但门诊和社区渠道反馈显示,中慧生物的慧尔康欣成为意外的黑马。
慧尔康欣价格远高于主流裂解疫苗主流裂解疫苗的终端费用普遍在百元左右,而慧尔康欣的供货价319元/支,终端费用350–400元,却由于其疫苗的技术特性而受到接种人群的青睐。
会选择巴斯德的人群,不会觉得100元的流感疫苗和300多元的流感疫苗在花费上有多么大的差别。有疫苗接种门诊机构的负责人曾表示。
亚单位疫苗的原理在于仅使用病原体的部分抗原成分,避免了全病毒带来的安全风险,副作用更小,同时能通过佐剂设计与免疫程序优化来保证保护效果。
也有渠道方反馈,家长带孩子前来接种的比例很高,这类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2024年是国内流感疫苗全面进入价格战的一年。国药、华兰生物、科兴生物、金迪克等纷纷将四价裂解疫苗价格降至百元以下,终端接种费用普遍在100元上下。
然而,价格下探并未显著扩大整体接种规模。去年,国内流感疫苗批签发总量约8000万剂,实际接种量约5000万剂流感疫苗,全民接种率依然徘徊在4%左右。
根据Wind数据,2024年华兰疫苗的流感疫苗收入约10.73亿元,百克生物为1.41亿元,金迪克约8000万元。
而中慧生物的流感疫苗业务在商业化第二年就实现营收2.6亿元,在行业竞争格局中显得格外突出。
3、疫苗行业洗牌中
作为自费类二类疫苗,流感疫苗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并非完全是价格。但在国内市场,高昂的价格必然影响市场占有率。
中慧生物正在尝试通过支付端进行突破。就在8月12日,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保创新药目录调整初步形式审查名单,中慧生物的这款四价流感亚单位疫苗在列。
这是121个通过初审的药品中唯一的疫苗产品,也是预防性生物制品首次试探医保支付体系。进入商保目录意味着高价疫苗有望在接下来获得支付支持,从而扩大市场覆盖面。
《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预防性疫苗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流感疫苗接种对自费的高度依赖是渗透率不足的原因之一,这也使得价格战成为企业争夺有限需求的主要手段。
事实上,整个疫苗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疫苗行业营业收入均值为71.31亿元,较2023年的90.99亿元下降21.63%;净利润均值从12.22亿元降至7.87亿元,降幅达35.60%。
2025年则更加动荡。行业龙头智飞生物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49.19亿元,同比暴跌七成以上,净利润亏损5.97亿元,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转亏。
华兰疫苗2025年一季度营收2428万元,同比下滑近三成,净利润同比下降15%;同期,金迪克营收346万元,同比下降30.97%,净亏损1758万元。
对此,于建林对「创业最前线」表示:国内疫苗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阵痛期。
他认为,中国疫苗产业在研发制备技术方面虽然已取得长足进步,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核心技术平台、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仍存在明显差距。
但同时,国内多家公司mRNA、重组蛋白、病毒载体为代表的疫苗新技术平台发展迅速,也有不少公司布局海外市场。
例如以mRNA技术起家的疫苗公司沃森生物,其2024年海外业务收入达5.7亿元,同比增长约98%。
目前,中慧生物的一款早期阶段的关键产品重组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也在美国成功申请临床批件,展现了国际化布局的战略意图。
在于建林看来,国际疫苗供应格局变化为中国企业出海制造了窗口期。
全球疫苗市场长期以来由葛兰素史克、默沙东、辉瑞和赛诺菲四大巨头主导,约占据90%的市场份额。但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疫苗供应体系过度集中的风险,许多国家开始寻求供应来源多元化,减少对传统疫苗强国的依赖。他指出,这种‘去中心化’趋势为中国疫苗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不过,国际疫苗市场相当复杂。从监管壁垒到文化差异,从国际竞争到供应链风险,企业需要克服多重挑战才能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政策支付改革尝试、技术差异化竞争以及出海布局策略,都显示出整个疫苗行业迎来洗牌。在此之下,中慧生物和中国疫苗企业的新故事可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