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在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雷军和董明珠同时获奖。
颁奖典礼上,雷军提出,五年之内,如果小米公司的营业额击败格力,董明珠输他一块钱。
董明珠回应称不可能,并将赌注提高到10亿。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雷军和董明珠同时获奖
借助央视平台,“10亿赌约”一时为外界关注。
5年后的2019年3月19日,小米发布上市后首份年报,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749.15亿元。
同年4月28日,格力电器披露2018年报,实现营业收入1981.2亿元。
董明珠赢得了这场赌约,却并未向雷军索要10亿赌资。
戏剧化的是,仅仅第二年,小米的营收(2058.4亿元)就超过了格力(1981.5亿元)。
现在,小米与格力的营收之争,已经毫无争议了。
2024年,小米全年营业收入3659亿元,是格力(1891.64亿元)的近2倍。
两家企业分属于不同行业,营收原本不具有可比性。
但让格力闹心的是,小米杀入了后院。
最近,有网友发文称,家电零售数据网站奥维云网显示,今年7月份中国空调线上市场份额,小米已经超越格力,位居第二。
网传的奥维云网数据
这一信息被小米的多名高管转发。
随后,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在微博上发文进行了反击称:
我们也去奥维云网查了下,公开的数据和那几张截图并不一样。按照同样的查询条件7月线上市场格力仍然保持领先。
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微博
后又有媒体再次查询奥维云网数据后发现,7月份线上空调市场份额第一名为美的(19.98%)、第二名为格力(16.41%),第三名为小米(13.50%)。
核对后奥维云网数据
格力电器,可谓“虚惊一场”。
格力电器高管急于辟谣,主要是因为空调业务对格力太重要了。
以往的财报显示,空调业务占格力电器总营收的70%,是格力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格力空调产品竞争力强,毛利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为格力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保障了格力的盈利能力。
此外,格力的技术储备、品牌形象和销售渠道,也是以空调为核心打造的。
可以说,空调是格力的根基所在。
2020年,格力的空调业务被美的超越,丢掉了第一的宝座。
这两年,小米追得也非常紧。
小米2024年财报显示,空调销量突破680万台,同比增速高达50%。
今年入夏以来,东北遭遇罕见高温天气,空调需求上涨,成交额同比激增418%。黑龙江更是增长了700%、吉林增长了400%。
占据线上优势、拥有智能化生态的小米空调,借机打开市场,东北地区销量同比激增20倍。
小米空调产品
在东北地区销量的拉动下,今年6月,小米空调在线上市场份额已达16.5%,与格力的差距缩小到不到1个百分点。
今年5月,卢伟冰在直播中信心十足地表示,小米空调计划在2030年冲击国内前二。
小米空调势头凶猛,格力多少有点着急了。
如果小米销量超过格力,那将是空调行业的标志性事件。
以此为视角,再来审视12年前的“10亿赌约”,则有另一番启示。
12年前,雷军与董明珠“针锋相对”的背后,是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新业态两种模式的碰撞。
彼时,格力是传统制造领域的“老炮”,营收超1200亿元,连续多年位居中国空调行业第一,全国布局超3万家专卖店,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高品质、高耐用”的形象。
小米是互联网新业态的“新物种”,成立仅3年,营收超200亿元,智能手机出货量1870万台,靠“高性价比+线上直销+粉丝经济”颠覆传统手机行业。
两人敢立下“10亿赌约”,各有各的逻辑与信心。
董明珠背靠科技研发与实体制造的深厚积淀,坚信硬实力筑就的护城河难以撼动。
雷军则凭借互联网业态的裂变潜力与爆发式增长动能,笃定互联网模式将重构行业格局。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赌局并未走向非此即彼的对抗,反而成为两家企业互相学习的契机。
格力积极布局线上渠道,董明珠在2019年更是亲自开通 “董明珠的店”,开启了线上转型之路。
小米主动走出轻资产舒适区,向制造业深水区挺进。
小米不仅投身重资产属性极强的造车行业,更是建设了自己的家电工厂。
小米武汉家电工厂于2024年11月开工建设,已于今年8月实现量产。
该工厂一期聚焦空调生产,预计2026年1至2月投产爬坡,规划产能600万台,初期产能300万台。
小米武汉家电工厂
如今,小米的营收远超格力,这绝非互联网模式对制造业的胜利。
这恰恰证明,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才是中国企业的破局之道。(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