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科学大家齐聚答疑:2025“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是怎样诞生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贝壳财经 时间:2025-08-26 00:06:41

8月25日,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科学探索奖”2025年获奖名单出炉,50位青年科学家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王志珍、高文、毛淑德、邓力、颜宁、汤超、林忠钦、刘加平等多位科学大家“齐聚”获奖名单公布现场,回复了包括新京报贝壳财经在内的媒体提问,解读“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是怎样诞生的。”他们还对青年科学家表达了鼓励和祝福,希望他们潜心研究、争做表率、坚持原创、更具探索精神。


护航年轻科学家“追梦”: 6位“90后” 9位女性获奖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高文介绍,今年的科学探索奖“新星”闪耀,年轻科学家成为本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中最引人注目的“明星”。

具体来看,在今年的50位获奖人中,有13位是年轻科学家(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其中还包括6位“90后”。年轻科学家获奖人数和去年的7位相比大幅增加。在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甚至有3位是年轻科学家,占据“半壁江山”。

对于为何女性科学家的年龄门槛高于男性,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颜宁表示,这并非“特殊照顾”,而是考虑到了女性生育角度的客观的差异,把怀孕、哺乳等时间从女性科学家事业发展过程中扣除出去,所以年龄延长了3岁。

年轻科学家们崭露头角,与奖项今年设置的“新星名额”密不可分。2025年,“科学探索奖”在每个资助领域提供1个“新星名额”机会,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前提下,该名额用于奖励年轻科学家。

“奖项设置的‘新星名额’有效吸引了年轻人。2025年‘科学探索奖’共有1238人申报,高于历年平均,增量主要来自年轻科学家,今年申报奖项的年轻科学家共有261人,占比21%,和去年的11%相比几乎翻倍。”高文介绍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26岁。今年正好是现代量子理论建立100周年,当时海森堡只有24岁,很多非常重大的科研成果就是来自年轻科学家的创新活力,但把不同年龄的科学家放在同一条标准线上比较,年轻科学家在积累上确实不占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主席潘建伟在今年获奖名单最终批准后接受专访表示,设置“新星名额”,正是为了让更多年轻科学家能够被发现,被看到。“但尽管我们为年轻科学家专设了赛道,在评审中依然坚持了‘宁缺毋滥’的原则,获奖的13位年轻科学家,都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

此外,今年“科学探索奖”的获奖名单中,女性获奖人共有9位(去年7位),获奖人数创下“历史新高”,占比18%,其中还包括3位年轻科学家。

在颜宁看来:“今年18%获奖人是女性,是探索奖历年来女性获奖人最多的一次。也是给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女性一个很大的激励:她可以,我也行,这条路前人走过了,没那么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支持基础研究原创,“英雄不问出处”

“基础研究原创是一切的源头,基础研究的原创新思想是我们最追求的。”西湖大学副校长、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邓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学探索奖’并不是一个成就奖,而是对候选人未来研究计划的原创性、重要性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价,这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评审过程当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首席教授、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刘加平对记者举例称,在评审过程中也确实发现了一些基础学科的原创,“比如同济大学的一位获奖人从事岩土方面的研究,在目前‘双碳’战略的实施背景下,他提出将二氧化碳通到地下深层的岩石当中就地进行碳化、固化反应,这一‘点碳成石’思路具有很大原创性,预期的成果具有颠覆性。”

“中国科技创新经历着从模仿、学习、跟踪到并跑领跑的阶段,只有‘从零到一’的突破,才能引领创新的发展。鼓励原创是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选出最原创的工作,支持最原创的人,‘科学探索奖’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潘建伟表示,“期待新一届获奖人,发现新的科学问题,引领新的方向,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发现,本次获奖名单中来自顶级名校的获奖者占比较高,有声音曾呼吁,将资源更多分配给非名校的候选人。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王志珍表示,“科学探索奖的宗旨是希望选拔出最优秀的年轻人,我们的选拔是以科学家为主,科学家的评判标准就是讲科学、讲学术,不考虑科学和学术以外的其他因素。所以我们选拔人才,是英雄不问出处,不讲机构、地域,只看学术水平。宗旨是希望挑选出最能够代表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学术高度。”

事实上,2025年,“科学探索奖”覆盖面已经进一步提升。50位获奖人来自15个城市的33家机构(去年13个城市、28家机构),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吉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等8家科研院所、高校和医院首次拥有了自己的获奖人。

据了解,“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潘建伟、高文、施一公、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由腾讯出资100亿元设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是一项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腾讯公司与“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以及其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理事长王妩蓉在回复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对获奖人进行资助,让其做好科研工作,是纯粹的公益项目。获奖人的科研成果、IP归属其自己和其所在的机构,我们没有任何诉求,不求任何回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贾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