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机器人城管“城城”和“管管”首次亮相深圳街头。媒体报道提到,这些机器人城管循环播放着接地气的劝导语音,时而举起宣传横幅,时而做出各种萌态可掬的劝导手势,配合屏幕上同步显示的趣味表情包,有效缓解了现场可能出现的紧张氛围,展现出科技执法的独特优势与柔性。
机器代替人工,是当下人工智能时代永恒的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管理领域引入机器人城管,显然也不会太让人意外。值得探讨和关注的是,这种操作是出于何种考虑,价值是否够大,只有这两个问题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才能再进一步思考有没有推广的必要。
一个新鲜事物好不好,长远需要看大的趋势,短期则要参考外界的反馈。针对机器人城管,在有限的媒体报道中重点呈现了摊贩们的感受,不少人表示“不觉得被针对”,反而因新奇更愿配合。可见,起码从目前看来,城市机器人的优势不在于它提升了工作效率,而是它的执法方式相对于传统城管更容易被接受,能缓解执法过程普遍存在的紧张感。毫不夸张地说,过去一直提倡的柔性执法,借助机器人城管,似乎并不难实现。
那么,城管机器人为何能营造出难得的亲切感?可以想到几个因素,比如外形可爱、萌态十足,还有就是说话客气,不会夹杂让人反感的情绪。考虑到城管的执法场景,面对的摊贩可能很难缠,执法情形也相对复杂。而人的特殊性在于个性,每个城管的性格、表达方式以及情商,都是不可控的因素。所以我们看到,即便近年来不断强化约束,城管与摊贩的矛盾偶尔还是会发生。
机器人城管是没有个性的,或者说它的个性被降到最低。理想状况下,借助技术,它可以被赋予一种执法规范,从执法流程到沟通技巧,都可以做到完美无缺。
当然,现实是否这么乐观,可能还要打一个问号。也要换一个思路去看待摊贩的上述反馈——他们现在表现出的配合姿态,是否也因为机器人城管是新事物,大家有好奇心,更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现在机器人城管所承担的只是那些非常简单、琐碎的工作,比如宣传和劝导,实现的效果和用喇叭对摊贩喊话差不多。如果再进一步,机器人城管能否表现出色,效率能否保证,可能就存在不确定性。
传统城管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把握执法尺度,他们不会轻易动用罚款、没收摊贩工具这类手段,但是一旦出现在街头,摊贩们都会引起重视。机器人城管目前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城管,如果要发挥大作用,还要解决不少问题,比如如何让摊贩们积极配合,显然不能靠颜值,也不能单纯靠说话好听;如果不配合应该承担何种后果,如何保证执法威慑力;还有就是,如果摊贩和机器人发生矛盾,后者如何应对突发情况。这些都是可预期的困难,在设计城管机器人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
机器人城管是城市治理手段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但说一千道一万,城管机器人要展现价值,关键还是要切实发挥作用,而不只是一个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