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新品发布都被吐槽"挤牙膏"的苹果,将迎来一连串重大更新。从超薄手机到折叠屏,再到全玻璃曲面设计,苹果似乎正准备在未来三年重新定义iPhone。长期以来,iPhone一直是苹果营收的支柱。苹果此番密集的设计和功能革新,不仅是为了刺激换机需求,也许更是在向市场传递一个明确信号:iPhone仍有巨大的创新空间。
超薄机、折叠机、曲面屏
当地时间8月24日,据彭博社消息,苹果公司计划从今年9月发布的iPhone 17系列开始,开启一个为期三年的重大外观革新周期,旨在强化其旗舰产品的吸引力。这一计划将以每年推出一款创新产品的节奏,对iPhone进行连续的重大重新设计。
知名记者马克·古尔曼透露,在苹果的秋季新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将是全新的iPhone 17 Air。这款机型将取代iPhone 16 Plus,采用类似2008年首发的MacBook Air的设计理念,强调轻薄便携,预计厚度约为5.5毫米,差不多是3枚硬币叠加起来的高度。
为实现这一轻薄目标,iPhone 17 Air 可能会做出一些妥协,如缩小电池容量、移除实体SIM卡槽,以及减少后置摄像头数量等。其将采用横向大尺寸矩阵式镜头模组设计,摄像头模块形似"环形跑道"。同时,可能采用钛合金材质边框,USB-C接口位置将更接近背面上方。
而同期发布的iPhone 17、iPhone 17 Pro和iPhone 17 Pro Max在外观上变化相对有限,Pro版本主要在摄像系统、背板设计上进行调整,并新增橙色版本。
整体而言,iPhone 17系列为后续两年的重大变革奠定了基础。到2026年,苹果有望推出首款可折叠iPhone,其形态接近三星的书本式折叠屏,展开后为小型平板,预计将配备四摄像头系统。这款折叠屏iPhone将回归Touch ID指纹识别技术,搭载苹果第二代自研调制解调器芯片C2。
供应链消息显示,苹果供应商已开始为该机型备货,计划明年年初量产,以确保秋季如期发布。据悉,初期机型仅提供黑白两种配色,供应商计划在2026年初启动量产,正式发布时间预计在秋季。同期发布的iPhone 18 Pro系列外观设计变化不大。
2027年,恰逢iPhone问世20周年,苹果预计将推出以曲面玻璃机身为核心的"玻璃化"iPhone,彻底告别自2020年以来的平直边框风格,外观将与iOS的Liquid Glass界面完美呼应。旗舰机型还有望实现无开孔全屏幕设计,将Face ID系统和自拍摄像头都集成到显示屏下方,从而带来更加沉浸、流畅的视觉体验。
重新激发消费热情
苹果此次长达三年的改造计划,其根本动因在于应对iPhone设计创新的"疲态"。近年来,iPhone的外观设计更新相对缓慢,消费者对新机的外观期待值逐渐降低。苹果此次开启三年重大外观革新周期,或是希望重新激发消费者购买iPhone的兴趣和热情。
近几次iPhone更新多集中于芯片和摄像头等内部组件,而外观设计的"惊喜感"已大不如前。消费者购买新机更多是出于刚需,而非被新设计所吸引。有观点认为,iPhone的外观已经失去了曾经让人们愿意排队购买的"wow factor"(惊叹因素)。
从苹果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在截至2025年6月29日的第三财季,iPhone营收为402.6亿美元,同比增长5.8%。尽管保持增长,但竞争压力依然存在。在2024财年,iPhone贡献了公司近一半的收入,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换机周期延长、消费者支出趋于谨慎,以及来自中国厂商的竞争加剧,使iPhone销量在过去两个季度连续下滑。
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为960万台,排名第五,位列华为、vivo、OPPO、小米之后,同比下降1.3%。另据CounterPoint发布的报告,2022—2024年,苹果在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份额逐年下降,分别为75%、64%、54%。
通过连续推出截然不同的新设计,苹果意图打破这种僵局,重新激发消费者的热情,并向市场和投资者证明,iPhone依然是这家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创新引擎的核心。
能否"再造奇迹"
在全球科技行业迈向AI和混合现实转型的关键阶段,苹果以iPhone为核心的三年改款计划看似保守,实则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iPhone Air、折叠屏 iPhone和曲面玻璃iPhone 20能成功引发换机热潮,并与AI服务、新设备形成协同,苹果有望重现十年前的增长奇迹。然而,若创新未能打动消费者,或监管压力和人才流失问题进一步恶化,iPhone可能从增长引擎变为沉重负担。
互联网分析师杨世界表示,即使是苹果推出折叠产品,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折叠屏市场中突围,仍充满挑战。目前,三星、华为、小米、vivo、OPPO等厂商已经推出多款折叠屏手机。而在AI功能方面,OPPO Find X8 Ultra、华为Pura 70以及荣耀Magic 6至臻版等,都已将AI作为卖点之一,而iPhone国行版尚未引入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引入后,是否能比其他国产手机具备更多的差异化特点,也仍是一个未知数。
苹果的转型路上,还面临一个不小的麻烦:人才正在加速流失。过去两个月里,苹果AI团队连续失去六名核心成员,其中包括AI基础设施总监弗兰克·楚(Frank Chu)和模型团队负责人庞若鸣(Ruoming Pang)。这些人几乎清一色跳去了meta新成立的AI实验室。
很多工程师私下抱怨,苹果在AI上的节奏太慢,"一切都要先过隐私和安全那一关",结果就是产品落地比对手晚半拍。为应对这一问题,苹果正积极与外部AI公司合作。据报道,苹果正在与OpenAI、谷歌、Anthropic等公司合作,部分任务将直接调用外部模型,如谷歌的Gemini 或OpenAI的ChatGPT。
投资者目前对苹果的策略持谨慎乐观态度。2025年以来,苹果股价上涨超过12%,部分得益于市场对AI整合的期待。但华尔街分析师提醒,真正的考验在于苹果能否在一个趋于饱和的市场中持续"再造奇迹"。正如马克·古尔曼所言:"2025年不是iPhone的革命之年,但它为2026年和2027年的重大转变奠定了基础,这对iPhone粉丝来说是激动人心的时刻。"
北京商报记者 赵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