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汽车的赛道从“电动化”上半场迈入“智能化”下半场,城区辅助驾驶正迎来从“小众尝鲜”到“全民普惠”的关键拐点。数据不会说谎——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2025年1—5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配置城区辅助驾驶(含软件选装)交付新车达90.22万辆,同比激增152.5%。
这组爆发式增长的数据背后,是消费者对智能出行需求的觉醒,也是产业链技术成熟的必然结果。而在这场推动城区辅助驾驶“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浪潮中,地平线无疑是最具话语权的“筑基者”之一,其最新发布的高性能城区辅助驾驶产品HSD(Horizon SuperDrive)及背后的软硬一体技术体系,正以“破局者”的姿态,重新定义城区辅助驾驶的市场格局。
据了解,地平线已与全球近10家汽车品牌达成HSD合作意向,覆盖自主头部车企、合资品牌及国际知名车企,首款基于HSD方案的奇瑞星途星纪元E05将于2025年内量产,与大众集团围绕HSD的深化高阶合作也将于2026年起陆续落地,在此基础上,HSD还在持续进化当中,近日发布的新版本更是实现真正的一段式端到端,为用户带来专车司机般丝滑、拟人、可信赖的全场景辅助驾驶体验。
HSD一段式端到端版本车队
普惠拐点已至:从技术验证到全民智驾的跨越
曾几何时,城区辅助驾驶还被贴上“高端车型专属”“技术试验品”的标签,动辄数十万元的选装费用、有限的场景覆盖,让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如今,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与产业链成熟,这一局面正在被彻底打破——城区辅助驾驶从“高速领航”延伸至“全场景覆盖”,选装价格逐步下探至主流消费区间,甚至成为部分15万-20万元级车型的标配。
电动汽车百人会的预测更直观地揭示了市场潜力:2025年底国内NOA渗透率将突破20%,这意味着每5辆新车中就有1辆搭载城区辅助驾驶功能。从“尝鲜”到“刚需”,城区辅助驾驶的普及已不是“会不会来”的问题,而是“谁能引领”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单纯的技术领先已不足以立足,“技术成熟度+大规模量产能力+开放生态协同”成为决胜关键——而这正是地平线深耕十年所构建的核心优势。
筑基底层技术:地平线的“软硬件底座+生态护城河”
作为国内最早聚焦智能驾驶软硬全栈技术的企业之一,地平线的“底气”源于其在底层技术领域的长期沉淀。截至2025年一季度,地平线征程家族车载智能计算方案累计出货量突破800万套,覆盖超200款量产车型,陪伴超500万车主安全出行——这一组数据不仅是“规模”的证明,更是“可靠性”的背书。
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线征程家族正在提速上车,从0到800万花了5年时间,而从800万到1000万,所需时间不到2个季度。今年8月,地平线征程家族累计量产即将突破1000万套,即将成为国内首家千万套出货量的智驾方案公司。
要知道,智能驾驶的硬件方案绝非“堆砌算力”那么简单,需经过海量车辆集群的实际路况验证、极端场景的反复打磨,才能实现“稳定、高效、安全”的量产标准,而地平线显然已走过这一关键阶段。
更关键的是,地平线通过“征程家族”构建了覆盖全性能段的计算底座:从面向入门级主动安全的征程6B,到支撑城区辅助驾驶的征程6P,再到适配主流车型的征程6M,“全阶通关”的产品矩阵让不同定位、不同价格的车型都能找到适配的智驾解决方案。这种“普惠性”的硬件布局,正是推动辅助驾驶从“高端圈”走向“大众市场”的核心前提——毕竟,只有当技术能适配绝大多数车型,“全民智驾”才不是空谈。
“软实力”方面,地平线同样成果斐然,覆盖算法、架构、工具链等,如智驾感知端到端算法Sparse4D、端到端智能驾驶大模型UniAD、视觉基础模型Vision Mamba、最优视觉网络模型DeiT/ViT、将端到端模型与VLM相结合的Senna架构等,让地平线在智能驾驶领域占据了技术高地。
凭借着世界级的算法实力,地平线成为当下端到端与交互博弈等先进智驾算法应用的先行者,于8月21日-24日在上海举办的HSD先锋体验日上,在完全无图、无明显道路边界的施工砂石路面,HSD系统展现出“毫秒级”的响应能力、比拟老司机的防御性驾驶策略、更丝滑的横纵向协同控车能力,城区辅助驾驶正式走向全场景覆盖,并从 “可用” 转向 “好用”。
HSD在完全无图、无明显道路边界的施工砂石路面顺畅前行
与此同时,地平线的“开放生态”进一步放大了其影响力。目前,地平线已与全球超40家车企及品牌达成合作,涵盖中国前十大自主车企、国际知名车企及头部新势力,同时与博世、大陆、电装等国际顶尖Tier 1建立深度协作。
这种“车企+Tier 1”的双重生态协同,让地平线的技术方案能快速落地为量产产品,避免了“技术停留在实验室”的行业痛点。例如,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AD Pro辅助驾驶硬件全系标配征程6M,比亚迪“天神之眼”方案首发搭载征程6系列,上汽荣威、名爵多款主力车型也将采用征程6E打造辅助驾驶功能——这些合作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规模化”的体现。
HSD横空出世:软硬一体的“标杆级产物”
如果说征程家族是地平线的“硬件基石”,那么HSD的发布则是其“软硬全栈”技术实力的集大成者。这款被外界解读为“国内最像特斯拉FSD的辅助驾驶系统”,并非简单对标某一款产品,而是通过十年技术积累,实现了“拟人化体验”的核心突破——从起步、变道到停车,全程流畅自然,应对施工区、窄路、鬼探头等复杂场景时“应对自如”,驾乘体验媲美专业专车司机。
更值得关注的,是HSD背后的“战略意义”:它不是一款孤立的软件产品,而是地平线“硬件(征程6P)+算法(端到端技术)+数据(百万级里程回灌)”体系的集中输出。这种“软硬一体”的模式,恰好解决了行业内常见的“硬件与软件适配脱节”“功能与体验割裂”等问题——例如,征程6P的高算力支撑了HSD的低时延响应,大规模实际路况数据则让系统的“拟人化”更贴近用户需求。正如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所言,“智能驾驶的本质是功能价值,需通过软硬件协同,才能真正超越用户期待”。
征程6P计算方案,专为新一代全场景辅助驾驶而生
对于行业而言,HSD的价值不仅在于“体验领先”,更在于“树立标杆”——它证明了国内企业有能力打造出与国际顶尖水平比肩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同时通过“量产落地”的路径,为行业提供了“技术如何转化为用户价值”的范本。当HSD即将搭载于奇瑞星途星纪元E05全球首发时,这意味着“城区辅助驾驶”不再是少数品牌的“专属标签”,而是更多消费者触手可及的“常规配置”。
量产落地加速:重构城区辅助驾驶市场格局
随着HSD量产进入倒计时,地平线正在从“技术提供者”向“市场格局塑造者”转变。当前,城区辅助驾驶市场正处于“群雄逐鹿”的阶段,但多数参与者要么聚焦软件算法却缺乏硬件量产能力,要么拥有硬件基础却难以突破软件体验瓶颈——而地平线凭借“软硬全栈+大规模落地经验+开放生态”的三重优势,成了行业中近乎唯一的“全能型选手”。
从商业落地来看,地平线的节奏清晰且稳健:先是以征程家族构建硬件护城河,积累近1000万套的量产经验;再通过HSD实现软件能力的“跃迁”,打造标杆产品;最后以开放合作的模式,快速覆盖不同车企、不同价位的车型。这种“先筑底、再突破、后扩散”的战略,让地平线在普及浪潮中占据了“先发优势”——当其他企业还在解决“技术落地”问题时,地平线已开始推动“技术普惠”。
202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智驾计算方案市场份额(数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
更长远来看,HSD的量产不仅会改变当前城区辅助驾驶的市场格局,更将加速整个行业的“体验升级”。以往,消费者对辅助驾驶的认知停留在“能自动开”,而HSD通过“拟人化、可信赖”的体验,让消费者真正“愿意用、爱上用”——这种从“功能满足”到“体验认同”的转变,正是城区辅助驾驶普及的关键一步。正如地平线的愿景所言,“打造人人都爱用的智能驾驶产品”,HSD的出现,正是这一愿景的最佳实践。
结语:以“地平线力量”推动全民智驾时代
在城区辅助驾驶的普及浪潮中,地平线的角色从未局限于“技术公司”——它更像是“行业赋能者”与“普及推动者”。从近1000万套征程方案的量产落地,到HSD的标杆式突破,再到开放生态的持续扩容,地平线正在用“软硬一体”的核心实力,打破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壁垒,让城区辅助驾驶从“高端奢侈品”变为“全民消费品”。
当奇瑞星途星纪元E05带着HSD驶向市场,当更多搭载地平线方案的车型走进寻常家庭,我们或许能清晰地看到:一个由中国企业引领的全民城区辅助驾驶时代,正在加速到来。而地平线,无疑是这场浪潮中最坚定、最有力的“推动者”——它的力量,不仅源于技术的领先,更源于对“让城区辅助驾驶惠及每一个人”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