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8月25日消息(苡臻)星座运营是商业航天产业链顶端,决定了商业航天的可持续发展。
而星座运营的前提是频率和牌照,据媒体今日报道,这一期待即将落地——相关部门近期将会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业内人士向C114解释,正在酝酿发放的卫星互联网牌照,属于基础电信业务牌照,即A13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中的A13-1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业内人士指出,相关牌照的发放,意味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迈出第一步。无疑将为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将推动全产业链向规模化加速迈进。那么,这张承载产业期待的牌照,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
卫星互联网牌照是什么?
牌照,也就是许可证。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依法颁发、允许企业开展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的行政许可。
该证涵盖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核心业务,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申请主体须为国有控股不低于51%的专营公司,注册资本需达1亿或10亿元人民币,并满足技术能力、设施资源等条件,经180日审查后获发有效期5年或10年的许可证。
而卫星互联网牌照属于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也就是A13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其中包括A13-1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和A13-2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发放过不少卫星牌照,但大部分为第二类基础电信业务,也就是A23-1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以及A23-2国内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通信业务。
不同于以往的卫星通信牌照,卫星互联网重点指向由低轨卫星组成大规模星座网络,涉及到运营主体、业务范围、太空频率、轨道资源、星座规模等关键问题,这与以往卫星通信主要所指的高轨卫星,在组网规模、业务类型、组网方式上差别较大。随着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加快,卫星互联网正在走向商业运营,需要适时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
谁能拿到牌照?三大主体浮出
正如上文所言,此次要发放的属于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牌照,其含金量和所获得的难度可想而知。
谁将捷足先登呢?
首先是中国星网。作为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国家队”,中国星网是牌照的核心候选者——其规划的低轨星座正稳步推进,从技术储备到组网规划,都承担国家级商业运营的能力。其GW星座已在7月27日到8月17日,短短21天里密集发射5组38颗卫星,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
其次是上海垣信。作为唯二的巨型星座运营商,上海垣信也在积极的进行低轨卫星研发、星座组网;更重要的一点,据业内人士透露,上海垣信已经在海外进行了诸多卫星互联网业务验证,效果还不错,打通了星座应用的全链条,让市场对其抱有期待。
此外,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可能获得此牌照(中国电信已经拥有一类牌照)。业内猜测二者或有望获得天通业务相关牌照——这与运营商在地面通信网络的优势互补,未来可能推动卫星通信与手机、物联网终端的深度融合,拓展更贴近大众的应用场景。业内人士告诉C114,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已经在基于天通进行技术和产品验证。
而值得一提的是,卫星物联网作为卫星互联网的重要延伸,其牌照也被业界期待与关注。业内人士告诉C114,目前监管部门已启动相关调研。未来若落地,将进一步完善卫星通信产业生态。
牌照落地:加速行业但挑战仍在
对商业航天产业来说,卫星互联网牌照的发放是“强心剂”更是“指挥棒”。
星座运营处于商业航天产业链的顶端,它直接决定了底层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等环节的需求规模——有了明确的运营主体和业务规范,资本、技术才会更敢投入,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了支撑。
笔者认为,短期内,牌照会加速卫星互联网的落地进程:从星座组网的节奏加快,到终端设备的研发迭代,再到行业应用的试点推广,都将加速驶向“快车道”。但“2-3年内实现商业落地”,还是有点过于乐观。
目前我国低轨星座规模仍有限,与星链数千颗在轨卫星的体量有差距;同时,在火箭发射成本与技术、卫星批量制造效率、全球频率轨道资源抢占、终端成本控制等方面,仍需突破诸多瓶颈。
因此,更现实的判断是,牌照开启了商业运营的大门,但真正实现成熟的服务,最快也要到“十五五”末期。这期间,还需要运营主体、产业链企业、监管部门协同发力,才能让我国卫星互联网真正从“起步”走向“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