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5周年。
盘点这座城市的发展图谱,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愈发清晰:一个由华为、荣耀、比亚迪、中兴等龙头企业牵引,无数专精特新企业协同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正成为城市经济韧性的基石与持续向前的引擎。尤其在“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的战略背景下,智能制造已成为观察这座城市产业升级的关键窗口。
从工业机器人产量实现超四成的高速增长,到人形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初步应用,再到一部折叠屏手机的内部结构件精度被提升至微米级。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人工智能(AI)正加速渗透进生产一线,成为重塑物理世界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深圳科技企业正通过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为深圳乃至“中国智造”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可供观察的样本。
一条高端产业链的“聚”与“变”
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同,在深圳的智能终端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款旗舰产品的诞生,不仅是企业研发的结晶,更是对整个产业链创新能力的一次整合与检阅。
以荣耀为例,7月初,荣耀在深圳发布其全新折叠旗舰Magic V5。发布会上,CEO李健选择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开场,他没有罗列参数,而是分享了几个关于“一毫米”的研发故事。
据悉,在折叠屏铰链的研发中,行业一度面临0.04毫米的精度瓶颈,这已是人类手工技艺的巅峰,难以满足大规模、高一致性的生产要求。为了突破这一极限,荣耀联合产业链伙伴,从零构建“AI鲁班大模型”。
这种跨企业的联合开发模式,正在攻克一个个行业难题。据介绍,该模型能一次性分析零件上多达500个特征点,并通过每秒12.5万次的并行计算,为每一个零件找到最完美的“另一半”,最终将组装筛选精度提升至0.003毫米的水准。
0.003毫米的极致精度,并非一次偶然的技术爆发,其背后是一个系统性的、由AI作为“总导演”的智能制造体系。当AI深入产线,传统工匠的经验被转化为可复制、可超越的算法体系,驱动着整个制造流程向更高精度、更高效率迈进。
这个体系的载体,便是位于深圳坪山、在2022年被官方授牌为智能手机行业首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荣耀智能制造产业园。在这座总投资超10亿元的L4级智能工厂里,85%+产线工序由自动设备完成。
截至2023年底,该工厂的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达100%,超过六成的设备来自自主研发。这里不像传统意义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车间,更像一个由数据和AI驱动的“智慧体”。
在这里,AI也不再是某个环节的点缀,而是贯穿始终的“大脑”和“神经网络”,主导着一场深刻的效率革命。首先是质量检测的革命:传统产线依赖大量质检员用肉眼检查,易疲劳、易错漏。而高精度的AI视觉检测系统能精准发现细如发丝的胶线瑕疵,并将外观检验时间降低50%以上,更形成“发现-分析-解决”的智能闭环。
其次是产线物流的革命:上百台AGV(无人运输车)在AI调度下,实现跨楼层、跨库区的全自动精准配送,物料配送周期降低50%。
更深层次的,是生产决策的革命:工厂所有数据汇集到数字管控平台,AI进行分析预警、智能排产,让生产决策从“凭经验”转向“靠数据”。
据悉,这场变革的背后,有一群“新工匠”的身影。98年出生的“机器人指挥官”肖晓龙,用所学调试自动化设备,将一线工友从繁重的“打螺丝”工作中解放出来;点胶工艺专家邱福良,带领团队不断摸索,与国产供应商共享数据,共同提升设备精度。他们与AI协同,共同定义了“新工匠精神”——不再是单纯的经验传承,知识、数据与创造力的融合。
这一趋势也反映在深圳最新的投资数据中。2025年一季度,受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深圳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高达61.8%,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38.7%。这表明,深圳的制造业正在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未来发展蓄积更多后劲。
从“链主”到集群:“新质生产力”的深圳样本
如果说高端产业链的协同攻关是战术层面的突破,那么深圳着力构建的“链主”引领、集群共荣的产业生态,则是其赢得未来的战略布局。
以荣耀为代表的“链主”企业,正发挥着关键的引领和整合作用。其位于深圳坪山的智能制造产业园,作为行业首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不仅自身实现了高度智能化的生产决策,还将实践中积累的数据、经验和标准,向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开放,带动整个生态圈的共同进步。
这种引领作用,与深圳蓬勃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形成了同频共振。以近期热度较高的机器人产业为例,据《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进入2025年一季度,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更是高达40.1%。
“荣耀智能制造背后,是深圳乃至大湾区产业链的力量。”李健坦言。
他的话也点出了一个关键事实:无论是任何产业,单个企业的突破,都植根于整个产业生态的沃土。
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制造,从工业软件到工业互联网,完整的产业集群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撑。荣耀的探索,其背后是材料科学、精密制造、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协同创新的结果,也是深圳产业集群优势的集中体现。
产业的繁荣,也离不开完整的生态支撑。在龙头企业的背后,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企业森林。到2025年,深圳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过千家。这些企业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发挥着“突围”作用,与龙头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
产业生态的活力,源于高效的资源配置。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国平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分析:“深圳的优势在于响应快、链条全,形成了从设计到零部件、再到市场化测试应用的全链条生态。”同时,南方科技大学、哈工大(深圳)等高校院所,则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网络。
聚“链”成“群”。在深圳“20+8”产业集群政策的规划下,一个世界级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正在加速成型。而“链主”企业也并未止步于硬件制造。今年7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荣耀正式开源其自研的70亿参数多模态感知大模型MagicGUI,而在此前Magic V5发布会上,荣耀宣布携手阿里、比亚迪、美的等伙伴,共同布局办公、出行、家居等七大智慧场景。这种“软”“硬”协同的生态布局,正是深圳制造业迈向更高价值链的必然路径。
在深圳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上,正是这样一条条坚韧而富有活力的工业链条,构成了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也为“中国智造”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了更多底气与自信。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