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160亿年误差1秒:中国光晶格钟如何重新定义时间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中国科普博览 时间:2025-08-26 16:26:22

如果有一台钟,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开始走时,一直走到今天,它的误差还不到1秒,你会不会感觉不可思议?

2025年7月,中国科学家把科幻小说中的情节变成了现实。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制的锶87光晶格原子钟达到了惊人的精度:160亿年误差仅1秒!这不仅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如此高时钟精度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改变我们定义“秒”的方式,影响从GPS导航到引力波探测的方方面面。



锶光钟物理装置

(参考文献[2])

从日晷到原子钟:人类追求精确时间的千年征程

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从太阳的影子开始。古人通过日晷观察太阳位置来判断时间,误差以小时计。机械钟的发明让精度提升到分钟级别,而石英钟更是把误差缩小到了秒。但真正的革命发生在1955年,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制造出了第一台铯原子钟,人类第一次利用原子的量子特性来计时。

为什么原子能成为最精确的“时钟”?这要从原子的内部结构说起。每个原子都像一个微型太阳系,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当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这个频率极其稳定,就像每个原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心跳”。铯133原子的心跳频率是9,192,631,770赫兹,也就是每秒振动超过90亿次。

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采用铯原子的振动频率来定义“秒”: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辐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为1秒。这个定义一直沿用至今,支撑着全球的时间体系。目前最好的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3.2亿年误差1秒,这已经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高精度了。

然而,科学家们并不满足。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领域对时间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GPS卫星定位需要纳秒级的时间同步,相对论效应的验证需要更精确的时钟,深空探测更是对时间精度有着苛刻的要求。铯原子钟的精度已经接近物理极限,是时候寻找新的“计时员”了。

光晶格钟:把原子关进“光牢笼”的奇思妙想

如果说铯原子钟是利用微波频率的跃迁,那么光晶格钟则是利用光学频率的跃迁。光的频率比微波高10万倍,理论上可以提供更高的计时精度。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难题:如何让原子保持绝对静止?

原子在常温下会不停地运动,速度可达每秒几百米。运动的原子会产生多普勒效应,就像救护车驶过时汽笛声会变化一样,原子发出的光频率也会发生偏移。即使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残余的运动仍会影响测量精度。

2001年,日本科学家香取秀俊提出了一个想法:用激光创造一个三维的“光晶格”,把原子困在其中。想象一下,用很多束激光相互交叉,形成一个类似鸡蛋托盘的三维网格结构。每个“格子”都是一个势阱,原子被牢牢地困在里面,就像鸡蛋放在托盘的凹槽中。

但这还不够。激光本身会对原子产生干扰,改变原子的能级结构。香取秀俊的另一个创新是找到了“魔术波长”——在这个特定波长下,激光对原子上下两个能级的影响完全相同,相当于同时抬高或降低两个能级,它们之间的能量差保持不变。这就像用托盘托着鸡蛋,无论托盘升高还是降低,鸡蛋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

锶87原子成为了光晶格钟的理想选择。它的钟跃迁频率在光学波段,约为429万亿赫兹,比铯原子钟高了近5万倍。更重要的是,锶原子的能级结构相对简单,容易找到合适的魔术波长。当锶原子被冷却到微开尔文量级(比绝对零度高百万分之一度)并困在光晶格中时,它们就变成了近乎完美的“时间原子”。

中国突破:光晶格钟的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这台锶87光晶格钟,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融合了多项创新技术的结晶。要理解这些创新,我们需要了解影响原子钟精度的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是黑体辐射。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出电磁辐射,室温下的墙壁、仪器甚至空气分子都在不断发出红外线。这些辐射会轻微改变原子的能级,造成频率偏移。传统方法是把整个装置冷却到极低温度,但这会带来巨大的技术复杂性和成本。

中国科学家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案:移动光晶格技术。他们让原子在两个区域之间移动——一个用于原子制备的常温区,一个用于精密测量的控温区。这就像在车间里组装钟表,然后送到恒温恒湿的检测室进行校准。通过精确控制温度,黑体辐射的影响被降到了最低。

第二个挑战是电场干扰。即使是极微弱的电场也会影响原子的能级,这种现象叫做斯塔克效应。研究团队在真空腔的窗口上镀了一层特殊的透明导电膜,形成了一个法拉第笼,把外界电场完全屏蔽在外。这层膜只有几百纳米厚,既能导电又不影响激光通过,堪称纳米技术的杰作。

第三个创新是浅光晶格技术。传统的光晶格为了牢牢困住原子,通常使用较强的激光功率。但强光本身会带来额外的频率偏移。中国科学家反其道而行之,使用较弱的激光创造“浅”的势阱。虽然原子更容易逃逸,需要更频繁地补充,但换来的是更小的系统误差。

最关键的突破在于整个系统的可旋转设计。原子在光晶格中并非完全静止,它们会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在相邻格点间移动。这种移动在重力方向上更明显,会造成额外的频率偏移。通过旋转整个装置,改变光晶格相对于重力的角度,科学家可以精确测量和补偿这种效应。这就像通过倾斜鸡蛋托盘来研究鸡蛋的滚动规律。

技术细节背后:如何测量10的负18次方

在这些创新技术的加持下,我国锶87光晶格钟在主要性能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第二个实现光晶格钟频率不确定度和频率不稳定度均优于2×10^-18的国家。



锶光钟频率不稳定度测量

(参考文献[2])

要理解2×10^-18这个精度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做个类比。如果把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公里)测量到这个精度,误差将只有0.3毫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在时间测量上,这相当于宇宙年龄(138亿年)的误差不到1秒。

达到如此精度需要对每一个可能的误差源进行精确评估和控制。研究团队花费数年时间,逐一攻克了十多项系统误差:黑体辐射频移控制到1.1×10^-19,晶格光AC斯塔克频移降到8.8×10^-20,原子间碰撞频移抑制到3×10^-19……每一项都代表着技术的极限挑战。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频率稳定度的测量。研究团队采用了分时自比对技术——让同一个原子钟在不同时间与自己比较。这需要极其稳定的钟激光系统,其线宽只有1赫兹,相当于激光频率的稳定度达到10^-15量级。配合国产光纤激光器提供的大功率、低噪声光源,整个系统可以连续运行数天而不失锁。

最终的测量结果显示,这台光晶格钟的频率不确定度达到1.96×10^-18,频率不稳定度在平均时间超过10000秒时达到1.2×10^-18。这两个指标都优于国际计量委员会对未来“秒”定义的要求,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达到这一标准的国家。

改变世界的精度:从导航到暗物质探测

如此高的时间精度究竟有什么用?答案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在卫星导航领域,时间误差直接转化为定位误差。光速约为每秒30万公里,1纳秒的时间误差就意味着30厘米的定位偏差。目前的GPS系统使用的是精度较低的原子钟,定位精度在米级。如果换成光晶格钟,理论上可以把定位精度提升到毫米级。这意味着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精确地行驶在车道中央,无人机可以在复杂环境中精确避障。

在基础物理研究中,超高精度的时钟是探测引力波的利器。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波经过时会造成时空的微小扭曲,这种扭曲会影响时钟的走时。如果在地球不同位置放置多台光晶格钟,通过比较它们的时间差异,就可以探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引力波信号。

更令人兴奋的是,光晶格钟可能帮助我们探测暗物质。一些理论预测,暗物质会造成基本物理常数的微小变化。通过长期监测光晶格钟的频率,科学家可以寻找这种变化的蛛丝马迹。如果发现了,将是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在地球科学中,光晶格钟可以用来精确测量地球重力场。根据广义相对论,时钟在不同高度上的走时速率不同——海拔每升高1米,时钟每年会快约100飞秒。利用光晶格钟的超高精度,科学家可以绘制出精确到厘米级的地球重力场图,监测地下水位变化、预测火山爆发、探测地下矿藏。



伽利略定位系统卫星使用的太空无源氢钟,是其机载计时系统的主时钟

(维基百科 SkywalkerPL)

未来已来:重新定义“秒”的全球竞赛

2022年,第27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计划在2030年用光学原子钟重新定义“秒”。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人类计时体系的根本性变革。新的定义将不再依赖于单一的铯原子,而是基于多种光学跃迁的综合。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球至少三个不同实验室的光钟达到2×10^-18的精度水平。目前,美国JILA实验室的锶光晶格钟和NIST的镱光晶格钟已经达标,中国的加入让这个目标更加接近现实。

但竞争远未结束。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国都在加紧研发自己的高精度光钟。德国PTB实验室的锶光钟正在冲击10^-19的精度极限,法国SYRTE实验室则在探索汞离子钟的可能性。这场全球竞赛不仅关乎科学荣誉,更关系到未来时间标准的话语权。

中国在这场竞赛中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突破,还在于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从国产光纤激光器到精密光学元件,从超高真空技术到量子操控系统,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光钟技术体系。这为未来的应用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几种时间测量方式的精度和误差水平

结语:时间的新纪元

从日晷到原子钟,从铯钟到光晶格钟,人类对时间的认识不断深化。今天,中国科学家用160亿年误差1秒的精度,再次刷新了人类的时间极限。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体现。

当我们拥有了如此精确的时间,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还能探索那些以前无法触及的领域。也许有一天,通过这些超精密的时钟,我们能够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探测到来自宇宙边缘的引力波,甚至发现物理定律在宇宙尺度上的微小变化。

时间,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深邃的概念,正在中国科学家手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精彩。而这,仅仅是开始。

参考文献:

[1]Lu X-T et al. NTSC SrII optical lattice clock with uncertainty of 2 × 10^−18. Metrologia, 2024. DOI: 10.1088/1681-7575/addc77

[2]Lu, Xiao-Tong, et al. “NTSC SrII optical lattice clock with uncertainty of 2×10-18.”Metrologia62.3 (2025): 035007.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