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完全解放双手!成都上线全国首个“机器人+”自动充电快闪体验站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红星新闻 时间:2025-08-26 18:18:01

“刚刚体验了一下,感受非常不错,车辆自动泊车入位后,机器人自动充电,完全解放双手。”刚体验完的吴先生连连赞叹。

近日,经常到成都环贸ICD停车、充电的市民应该都发现了,停车场一角改造出了一个极具科技感的区域,该区域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一个自动运行的机械手臂。据首程控股成渝公司总经理李锦卉介绍,该区域是首程控股联合万勋科技打造的全国首个“机器人+”自动充电快闪体验站,当车主将车辆停放入区域内时,机器人可自动识别车型,通过视觉感知找到并打开充电口,再通过触觉感知,将充电枪精准插入充电口,市民在这里可以体验自动充电机器人带来的“无感补能”。


车主体验:

“停车、充电完全解放双手”

走进场站,装饰极具未来科技感的区域内,一台黑色涂装的自动充电机器人若隐若现、近乎“隐身”。旁边一台电动车车主正举着手机,等待车辆自动泊车入位后,记录自动充电机器人完成充电的一刻。

“我家住在附近,今天刚好将车开过来充电、买东西,看到了‘全城放手充’几个字,就把车挪过来试试。”吴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感觉很新鲜。


当车辆自动停入车位时,吴先生在微信小程序上轻轻一点开启自动充电,“真的太方便了,像我这个车有代客泊车,相当于我到了旁边点击泊车、充电之后,双手完全解放,我就可以上楼买咖啡了,如果是超级快充,等买完下来,车辆补电基本已经达到80%,这将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吴先生说。

更让现场工作人员感到惊喜的是,吴先生的车型并非提前记录在案的车型,但机器人能在视觉感知,触觉定位下,精准完成充电工作,又为智能AI提供了一份宝贵数据。

像人手一样灵活

能安全且成功对接各类型车辆

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充电机器人不仅长得像人手臂,活动起来也像人手一样灵活。

据万勋科技联合创始人魏瀛介绍,自动充电技术规模商用在技术端的实现难点,在于如何让充电枪在各类环境和场景条件下,都能安全且成功地对接各类型车辆、应对各类作业状况完成全过程无人化操作。这就要求系统具备极强的环境与作业适应能力和高度的主被动能力,从而能够适应不同的部署环境、作业条件、不同车型、不同充电接口、各类作业中的突发状况、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等。


例如,本次部署的场站具备各类高端车型、热门家用车、运营车、出租车混用的复杂情况,叠加前述的复杂及动感科技光效,就要求机器人在地下车库内的夏季高温及极端复杂光线条件下,为不同品牌、不同车型和背景各异的车主均能稳定服务。

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充电机器人基于“仿生柔韧臂+具身 AI”柔性具身智能架构,基于由软材料仿生肌肉构成的柔韧臂,并以流体驱动,模拟人类手臂柔性动作,同时结合遍布底层肌肉中的神经元末梢,贯通并支持小脑、大脑AI和云端智能,建立起本体感知模型和视触觉等多传感器融合。


“充电机器人就像人的手臂一样,它在眼睛看到充电接口大概位置后,充电枪伸出去,通过触觉感知不断校错,找到准确的充电接口。” 魏瀛说,听起来复杂,但就跟人手操作一样,都是在那短短一刻完成的。

当前,该机器人充电车型已覆盖市场90%以上主流品牌车型,包括私家车、运营车等,甚至能服务出租车及部分小众、老款车型。而“机器人+”自动充电快闪体验站的上线,也是为了通过“用户共创”模式,收集更多未覆盖车型的充电接口及车身结构数据,通过AI学习迭代算法,持续拓展适配范围。

自动充电机器人

未来或将上线成渝34个停车场

“自动充电机器人解决了手动充电枪线重、恶劣天气操作不便、高压安全顾虑等痛点问题,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 李锦卉说,机器人24小时自动作业,减少人工干预,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运维成本。

“机器人+智慧停车”充电体验站的落地运营,通过让更多人、车体验自动充电机器人技术,共同推动技术的持续优化、迭代,从而实现规模落地。

李锦卉表示,目前,该公司在成渝地区共有34个停车场,约30000余个停车位,待自动机器人充电技术再完善一些后,将在这34个停车场上线这一技术,让更多车主体验科技带来的便利。

此外,自动充电机器人作为 “人 - 车 - 桩” 协同的关键节点,能满足未来无人驾驶、无人货运、智能驾驶的补能需求。当车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后,必然依赖自动充电机器人完成 “无人化补能闭环”,提前建设全民可感的体验店,可为未来做技术储备。

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摄影记者 周仕军

编辑 成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