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总比困难多!
最近的一则“客服骂人”事件,将海底捞再度送上热搜。
据多家媒体报道,8月24日,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名网友发视频称,自己通过外卖平台在当地一海底捞门店下单后,在咨询客服时,收到对方含有侮辱性词汇的回复。后当事人表示,目前涉事门店经理已找到自己,向其赠送礼物并致歉,但暂未找到该涉事员工。
对于海底捞这样一贯以服务著称的企业而言,客服公然辱骂顾客,等于砸自己的招牌,性质极为恶劣,仅仅道歉肯定是不够的。海底捞官方已经表示“已启动专项调查和报警处理,对于任何涉嫌违规操作、损害顾客权益的行为,坚决追究相关责任”。
海底捞官方回应
官网
照理说,“客服骂顾客”的性质固然严重,但如果真要提到报警处理的高度的话,似乎确实有些上纲上线的味道。如此“矫枉过正”的背后,恐怕和海底捞早已告别狂飙突进,甚至有“失速”的嫌疑相关!
海底捞失速,原因何在?
8月25日晚间,海底捞2025年中期业绩出炉。报告期内营收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实现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此前,市场预期海底捞上半年净利润为22亿元。应该说,这份业绩是远不及市场预期的!
客单价和翻台率是餐饮行业的重要指标,而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客单价虽然保持稳定,翻台率却有了下降的趋势!
具体而言,上半年海底捞自营餐厅客单价为97.9元,较去年同期增加0.5元,但和历史上100元以上的巅峰相比还是有距离。
自2017年起,海底捞客单价就有了逼近100元的趋势,到了2018年,终于突破百元大关。随后在2020年,海底捞的客单价更是一路飙升至历史最高的110.1元。
不过,通过增加高性价比套餐、加大团购供应、推出低价系列产品以及持续给予大学生折扣等优惠方式,海底捞持续调整价格策略,在2020年之后,客单价开始逐步下滑。
2021-2023年,海底捞客单价分别为104.7元、104.9元和99.1元。2024年全年,其客单价更是降至97.5元,接近2017年的水平。这样看来,海底捞今年上半年客单价有点“触底反弹”的意味。
客单价的下滑有多方面的原因,产品类型的改变恐怕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据媒体报道,海底捞在多家城市的门店上线了小份菜,这些门店就餐台改为“小锅”模式,即一人一口小锅。同时,海底捞也上新了“小份菜”,包括35款荤菜、18款素材和3款小吃,分量相比常规菜品更小,价格也更低,也是对“单身经济”模式的一种回应。
据了解,海底捞这种单人小锅售价在16-22元,有番茄、牛油、菌汤、真香锅等8种口味。显然,这种“单人小锅”明显拉低了海底捞的客单价。
现在的海底捞,甚至推出了自助餐:今年上半年,海底捞部分门店开始推出工作日22元自助,包括3款热菜(土豆丝、豆腐、金针菇炒鸡蛋)、3款凉菜(黄瓜醋粉、豆芽面筋、海带丝)、1款水果、2款饮料以及2款主食。这也会影响客单价。
不管怎么说,上半年客单价是稳住了,但平均翻台率从4.2次/天下降至3.8次/天,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及三线以下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港澳台地区翻台率维持在4.3次/天,表现相对稳定。
2021年底,海底捞曾将“整体翻台率4.0次/天”定为自己的“及格线”。2018年,海底捞整体翻台率曾达到5.0次/天的巅峰。这样看来,上半年海底捞大陆地区门店整体是没有达到及格线的!
海底捞最新客单价与翻台率
半年报(下同)
值得一提的是,与过去动辄上百家的净新增门店数形成鲜明对比,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新增门店数量罕见为负。
截至2025年6月30日,海底捞品牌共经营1363家餐厅,其中自营餐厅中国大陆地区1299家,港澳台地区23家,另有加盟餐厅共41家。上半年,海底捞新开自营餐厅25家,加盟餐厅3家,但因经营效率不佳或其他商业原因关闭门店33家,累积下来,净减少门店5家。
不过和单一的火锅相比,海底捞现在似乎正在向多样化经营进军:截至上半年,海底捞运营“焰请烤肉铺子”“从前印巷”“小嗨爱炸”等14个餐饮品牌共计126家餐厅,其新开“焰请烤肉铺子”共46家,目前为止运营的总家数达到70家。包括“焰请烤肉铺子”在内的“其他餐厅收入”上半年达5.97亿元,同比增长227.0%,在总营收中占比依旧很低。
“外卖”异军突起,全村的新希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不景气的数据中,外卖业务成为海底捞上半年难得的一束光!
根据财报,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外卖业务收入增长近60%,至9.28亿元,占海底捞业务总额的4.9%。除了传统火锅外卖,主打“一人食”场景的“下饭菜”外卖增长迅速,2025年上半年贡献超过55%的外卖收入,并且呈增长趋势。同时海底捞拌饭、自制饮料等外卖新品类也在测试过程中。
在此不妨指出,2023年6月,海底捞外送业务新产品线“下饭火锅菜”正式上线。虽然下饭火锅菜名称中有“火锅”二字,但其形式上更贴近快餐外卖。
按照海底捞的说法,外卖收入大幅增长主要来自产品、产能、流量三个维度的协同发力:产品端,通过丰富产品品类、提升产品品质、打造极致性价比,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产能端,通过提升履约效率、优化配送链条,保障订单激增时的供给稳定;流量端,借力主流平台补贴与流量支持,推动单量提升。最后一条,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海底捞,也在吃平台的补贴!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美团外卖等平台,海底捞设有单独的下饭火锅菜店铺,套餐价格30-40元。同时,火锅外卖店铺套餐售价在118元-399元不等。说实话,笔者个人感觉,如果外卖依然维持这个价格的话,那和堂食比究竟有多少竞争力,恐怕是要打个问号的。
至于新推出的“拌饭”(也叫捞饭),据相关资料显示,自今年5月起,北京多个商圈及西安、成都、武汉等城市,已集中涌现上百家海底捞・拌饭外卖专营店,通常是独立的小店,并且店内“只做外卖,没有堂食”。从销售数据上看,这些门店刚投入运营不久,数据仍有提升空间。
对于消费者而言,“拌饭”的更深远意义,恐怕在于“花小钱办大事”:一份拌饭原价30出头,用完券不少人25元内就可以点到,虽然和“0元购”没法相提并论,但和近百元的客单价比起来,好歹有一种“我在吃海底捞”的感觉——这是一种介于“不将就”和“拼好饭”之间顽强的“仪式感”!
不过也有毒舌网友表示,海底捞的拌饭出品,给人一种“火锅底料”的既视感,“但凡能加个荷包蛋,我都不觉得是在吃火锅底料”——好歹后者还自助,特别是牛肉粒,之前真的能“吃到饱”!至于真实状况如何,只能请各位看官自行评判了。
如果说“拌饭”的客单价还是太高,近年来,海底捞又做起了“早餐”的生意!
地铁口1块5一个的酱肉包和2块5的豆浆,没有太多华而不实的服务,有的连餐车也没有,两个保温桶加一个外卖保温箱,朴实得仿佛就是要给没有时间吃早饭的打工人一个家。更关键的是,真是海底捞自己的员工在卖。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近年来海底捞也在积极主动谋求变革,推出各种各样的“计划”——包括此次半年报中提及的 “啄木鸟计划”和“红石榴计划”就是典型!
花活见长的海底捞,路在何方?
所谓“啄木鸟计划”,其实是海底捞的一次“纠错”:在2021年时,海底捞因误判经济形势过度扩张,最终导致当年亏损41.61亿元。为了应对亏损,当年11月,海底捞启动“啄木鸟计划”,关闭经营状况不佳的门店,最终2022年重回盈利。说白了,就是做“减法”!
至于“红石榴”计划,起源于2024年上半年,旨在通过内部创业机制,鼓励团队孵化和发展更多餐饮新品牌,以构建多元化的餐饮集团。前文中提到的“焰请烤肉铺子”等14个品牌,就是“红石榴”计划的产物。不过海底捞是否能灵活驾驭好这么多品牌,目前还有待观察!
比起孵化一系列子品牌,现在海底捞“肉眼可见”的改变是:海底捞,正在往“夜店风”的方向发展!在海底捞,你不仅可以品尝美食,还可以观赏高颜值小哥哥“热舞”,实乃“饮食男女”的绝佳注脚!
据Vista杂志等报道,夜店海底捞门店大多选在人流量大的商圈,比如广州店在富力海珠城商场,和西安在立丰国际购物商场,而北京的第一家夜店海底捞开在了“宇宙中心”三里屯,今年五一正式从常规门店改造成夜宵店。
海底捞这么做显然是经过充分调研的:海底捞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21点后的夜间客流量同比激增17%,其中年轻客群占比超六成。“夜店风”,显然是海底捞为了留住“后浪”们的一次尝试——比起消费上不封顶的夜店,海底捞提供的情绪价值一点不见少!
尾声
利润下滑、翻台率承压,海底捞正经历转型阵痛。但外卖的高增长、多品牌布局的探索、“夜店风”的大胆尝试,都显示出其求变的决心。市场正在期待一个既能刮骨疗伤、又能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的海底捞。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下午茶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