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牌照争议下的卫星互联网:“发牌”还是“洗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通信世界 时间:2025-08-27 00:20:09

近日,卫星互联网话题在行业圈屡屡刷屏。有媒体爆料称相关部门近期将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8月26日,中国星网继30天内五连发后,再次上“星”。行业动作频繁的背后,不禁让人遐想是不是之后还有大动作。

记者注意到,针对牌照这一说法,行业说法不一,与其说是卫星互联网牌照这一新概念,不如说是卫星业务运营牌照更便于理解。那么,这一牌照究竟有何不同?运营商是否能够借此补全牌照缺口?中国星网密集发射背后是否志在必得?从“有牌照”到“能商用”,卫星互联网还需跨越哪些坎儿?本文试图探讨一二。

01

卫星业务运营牌照

到底是张什么“证”?

要理解这次牌照发放的意义,首先得理清一个基础问题。我国此前并非没有卫星相关牌照,只是此次传言的牌照,恰好补上了行业尤为关键的“缺口”。

根据《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卫星通信业务牌照主要分为A13(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和A23(第二类卫星通信业务)两大类。其中,A13是此次行业关注的核心,因为它直接关联到能面向个人、企业提供“移动卫星服务”(MSS)的合法性,而A23则更偏向卫星转发器出租、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通信业务等,门槛相对较低,国内已有数十家企业持有A23牌照。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卫星首席专家谢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国内仅有五家企业拥有A13牌照,分别是 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卫通、中交信通。但这五家的“持证范围”并不完全相同。

A13-1(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面向手机、便携终端等移动场景,比如中国电信天通卫星使用的1740号段,用户可通过专用终端在偏远地区或者应急场景下拨打电话、发定位,就是典型的A13-1业务。

A13-2(卫星固定通信业务)

覆盖机载、船载、固定终端等场景,比如飞机上的卫星Wi-Fi、远洋船舶的通信服务,三大运营商此前已通过该牌照涉足此类业务,但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缺乏A13-1,就等于少了“面向个人移动用户”的关键运营许可。

回溯历史沿革,谢鹰介绍道,2009年中国卫通集团一拆为二,卫星牌照随着电信卫星到中国电信,卫星回归航天科技旗下的中国卫通,之后2018年中国卫通申请并获得A13-1/2牌照,中国联通、移动申请机载卫星业务获得A13-2牌照。

因此,就目前来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仅持有A13-2,无法合法开展移动终端业务,此次传言“补全A13-1缺口”,正是为了让其能正式入局个人卫星通信市场。

02

牌照的“含金量”:

不止于准入,更在分配权

在通信行业,牌照的价值从不只在于“合法经营”,更在于其背后捆绑的稀缺资源。以移动通信牌照为例,每一次新牌照的颁发,都鼓励并支持运营商开辟新的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

卫星业务运营牌照的含金量,恰恰体现在它与“频轨资源”这一太空稀缺品的深度绑定。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轨道和频段资源获取上遵循 “先登先占、先占永得”的原则。若企业仅规划星座却迟迟不发射卫星、不落地运营,已申报的资源可能被收回。如果牌照发放,相当于给企业“正名”,有了合法运营资质,才能更顺利地推进卫星发射,保住已申报的频轨资源。

中国星网近期两个月内六连发的密集动作,也正是这一逻辑的体现。截至目前,星网已发射多组低轨卫星,但距离GW星座12992颗的星座目标仍有差距。牌照落地后,中国星网可更高效地协调火箭发射资源,加速组网。

谢鹰介绍,频繁发射背后,中国星网在全力以赴进行组网部署,如果星网能拿到牌照,就可以像天通一样,把少量资源用于商业,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2024年5月,中国星网与中国移动、中国兵工成立合资公司,或许就指明了未来应用的方向,民用与国家安全兼顾,实现协同发展。Omdia资深首席分析师杨光认为,这种布局无论对中国星网长期发展还是对国内产业链的成熟和规模化都很重要。

谈及牌照的“含金量”,杨光认为,牌照是经营移动卫星业务的前提条件,要进入市场提供服务,首先就需要有牌照,所以含金量毋庸置疑。新的牌照发放意味着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将会带来更多的竞争,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肯定会促进行业发展。

03

行业格局生变

洗牌时刻悄然来临?

曾几何时,卫星互联网领域“群雄并起”。央企如中国星网(GW星座)、地方国资如上海垣信,纷纷推出自己的星座计划;民企蓝箭航天、银河航天等,也不甘示弱,积极布局。然而,随着行业的发展,轨道资源、频谱资源、火箭发射资源的紧张逐渐凸显,行业“洗牌时刻”或许真的来了。

可以预见的是,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一旦牌照发放,拥有牌照的企业将占据明显优势。他们将在资源分配、市场准入等方面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就运营商来看,此前,中国电信依托天通卫星已积累了超过百万的卫星用户,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若获得A13-1,可快速将其5G用户资源与卫星通信结合,推出“5G+卫星通信”的融合套餐等服务,并且加快6G空天地一体化愿景的实现。因此,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而言,补齐A13-1牌照是当务之急。

对于卫星企业而言,牌照也是“商用破局”的关键。

以上海垣信为代表,其历经两次招标火箭供应商,包件二凑齐了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宇航技术有限公司3家同为民营企业的火箭发射供应商,但近日蓝箭航天又曝发射失败,可能导致其千帆星座组网速度放缓。

若能拿到牌照,一方面可吸引更多资本注入,另一方面未来也有望与运营商合作,快速落地远洋、农业等场景的应用,缓解自身运营能力不足的问题。

杨光认为,当前无论是中国星网还是上海垣信,目前距离能够提供有一定竞争力的卫星通信业务都还有距离,首要的任务还是尽快完成星座的初期部署。即使其具备了初步的商用业务能力,在具体的业务提供和市场经营方面可能还需要与传统电信运营商合作。所以牌照如果发放,对行业格局可能有影响,但至少在短期内应该不会很剧烈,中长期的影响则需要看卫星技术的发展情况,是否会对地面网络构成一定的竞争压力。

综合来看,从“群雄并起”到“江山一统”,是许多新兴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卫星互联网行业也不例外,牌照的发放将加速这一进程。但就目前行业发展来看,此次牌照发放到底会花落谁家?仍需拭目以待,但行业短期内不会出现剧烈“洗牌”,更多是“协同大于竞争”。

商业航天千帆竞发

产业链聚势而强

为探讨空地融合创新之路

8月29日·中关村丰台园

2025空间技术融合应用及产业发展研讨会

即将举办

欲知行业动态

与产业链伙伴同向同行

即刻扫码,预留观众席位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