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源Byte,作者 | 柯基的柯
那个熟悉的马斯克,回来了。
8月25日,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旗下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联邦法院,正式对苹果和OpenAI提起反垄断诉讼。
诉状长达61页,字字泣血,指控这两家公司“非法合谋,阻挠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平竞争”。
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算得上是一场宣战。
就在几个月前,马斯克还是华盛顿的红人,特朗普总统身边最亲密的战友。他执掌着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在联邦政府内部大杀四方,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风光总是短暂的,因为那份长达940页的《大而美法案》,两人彻底决裂。马斯克公开指责特朗普涉嫌“爱泼斯坦性犯罪案”,特朗普则回敬他“疯了”,并威胁要中止其公司获得的所有政府合同。
最终,马斯克黯然离开白宫。那一天,特斯拉的股价应声暴跌14%,市值一夜之间蒸发了1520亿美元。
对于马斯克来说,政治博弈的复杂性或许已经超越其认知,还是商业世界的舒适区更自在。
马斯克回来了!
被白宫“放逐”后,马斯克迅速回归了他最熟悉的角色,那个商业世界里的邪修大佬。
他要在AI这个全新的战场上,对所有的“敌人”,进行一次彻底的、充满个人风格的清算。
首要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就是OpenAI,那个他亲手创立,却又“背叛”了他的“孩子”。
2015年,在帕洛阿尔托的那场晚宴上,马斯克与初出茅庐的奥特曼一拍即合,一时间感觉相见恨晚,随即创办一家非营利性AI研究工作室,命名为OpenAI。顾名思义,开放、开源。他们的初心,是打造一个类似Linux的开源人工智能系统,不受任何企业和个人控制,以此作为防止人类滥用AI的最佳防火墙。
马斯克为此投入了4400万美元,不仅给团队租了最早的办公室,还亲自从谷歌挖来了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维。
出钱出力,马斯克可谓是倾其所有。
但历史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2018年,双方因发展理念不合而决裂。马斯克离开后,OpenAI迅速成立了营利性部门,并在2020年投入了微软的怀抱。那个曾经的“人类守护者”,最终沦为了微软的“赚钱工具”。
所以,当xAI在诉状中指控OpenAI“将利润置于公共安全之上”时,这已经超越了商业竞争的范畴。
而马斯克的复仇,远不止一纸诉状。他选择了一个最刁钻、最致命的时刻,对OpenAI发起疯狂补刀。
就在OpenAI的GPT-5发布后,因其表现“不够惊艳”,甚至被用户吐槽“太爹味”,而被迫恢复GPT-4o默认设置,陷入舆论漩涡之际,马斯克送上了一记最“稳准狠”的暴击。
8月24日,他高调宣布,开源xAI的模型Grok-2。
风格非常马斯克,他用一种看似“高尚”的开源姿态,来反衬OpenAI的“背叛”与“无能”。但细究其开源协议,却充满了鸡贼的细节:年收入大于100万美元的企业和个人,不得将模型用于商业用途;不得将模型用于改进其它模型;使用模型必须标注“Powered by xAI”。
这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开源,最多是一种带有限制的“开放”。更何况,以AI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一年前的Grok-2,早已沦为“老得没法用的模型”。
当然,他的复仇名单上,还有微软,那个将OpenAI收编的家伙。
马斯克会用类似行为艺术的方式,直接对其进行降维打击,他成立了一家名为“Macrohard”(巨硬)的新公司,并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商标申请。
一个“巨”,一个“微”;一个“硬”,一个“软”。
其目的,昭然若揭。
他甚至公开宣称,“巨硬”的目标,就是用一个AI黑箱,直接替代掉微软的核心业务:“原则上,鉴于像微软这样的软件公司本身并不生产任何实体硬件,应该可以完全用人工智能来模拟它们。”
截图来源于X
这种从根本上颠覆对方商业模式的想法,可以说是相当马斯克了。而这背后,同样夹杂着浓厚的个人恩怨。最著名的事件,莫过于当年比尔·盖茨被曝出持有高达5亿美元的特斯拉空头头寸,赌特斯拉会完蛋。
在一则后来被曝光的短信中,马斯克直接质问盖茨,而盖茨回复:“很遗憾,我还没平仓。我想和你聊聊慈善事业的可能性。”
马斯克的回答毫不客气,直接开怼:“对不起,当你大规模做空特斯拉——这个为解决气候变化做出最大贡献的公司时,我无法认真对待你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慈善事业。”
矛盾激化的高潮,是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比尔·盖茨挺着肚子的照片,并配了个地狱级别的文案进行嘲讽。
如此毫不掩饰的嘲讽,彻底将两人的矛盾公开化。所以,“巨硬”的诞生,与其说是商业布局,不如说是一场旨在羞辱对手的行为艺术。
风头也出了,且毫无损失,这一波操作简直赢麻了。只能说,风格很马斯克。
没有硅谷大佬比马斯克更懂中国
在这一系列近乎癫狂、将硅谷得罪一圈的操作背后,隐藏着马斯克对AI终局战争的深刻商业洞察。
他看到了所有硅谷大佬的“盲区”。
在最近公开表态中,马斯克语出惊人:“xAI很快就会超越除谷歌外的任何公司,但中国公司将是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因为他们的电力比美国多得多,而且在硬件建设方面实力超强。”
电,才是AI的终极战场。
这一洞察,并非空穴来风。早在所有人都还在为软件和算法疯狂时,马斯克就已经在为能源和物理世界的基础设施而战了。从在全球铺设特斯拉的超级充电桩网络,到大力发展储能业务(Powerwall、Megapack),他比任何一个硅谷软件大佬都更早、更深刻地理解了“能源基础设施”对于科技革命的决定性意义。
华人专家马睿在实地考察中美AI发展后,得出了一个让硅谷不寒而栗的结论:在中国,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电力,已无需多言。
长期追踪研究中国电力的专家大卫·菲什曼的数据,直接点破玄机:中国电力的备用裕量始终保持在80%至100%,而美国区域电网的备用裕量通常只有15%。
“这样的电力储备在美国是难以想象的。”大卫·菲什曼表示。
甚至,连英伟达CEO黄仁勋,也开始为能源问题而焦虑,他不仅公开表示“核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风险投资部门NVentures更是直接参与了比尔·盖茨创办的核能公司TerraPower最新一轮6.5亿美元的融资。
当黄仁勋刚刚开始布局时,马斯克,早已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
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洞察,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这个剧本,他曾经演过一次。
2019年,是特斯拉最惨的时候。股价跌破200美元,从投资人到媒体都在高喊“特斯拉药丸”。
然后,中国出手了。
没有钱,中国累计向他贷了185亿元人民币;没有地,上海专门在自贸区给特斯拉特批了一块土地。在中国速度的加持下,从工厂奠基到Model 3交付量产,仅用了357天。
正是靠着中国市场的拯救,特斯拉才得以“涅槃重生”。
对此,马斯克感言:“没有中国的支持,就没有特斯拉的今天。”
甚至在2023年5月31日深夜现身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马斯克脱去西装换上那件蓝色夹克,与员工合影留念:“我要大声告诉世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不仅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工厂之一,造出的车也是世界上品质最好的之一。我们做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注入了很多正能量。”
一时间,中文互联网上关于“马书记”、“中国人民的老马”等称谓直接刷屏。
如今,在AI这个全新的战场上,他似乎正在复刻当年在新能源汽车上被证明过一次的成功路径。
8月22日,特斯拉与字节跳动旗下的火山引擎达成合作,全新上市的Model Y L车型,将搭载豆包大模型与DeepSeek模型。
在这种问题上,马斯克想都没多想,直接选择了中国本土的解决方案,至于自家的大模型,还是去开源骚扰OpenAI了。
当在美国本土遭遇巨大阻力时,就去东方寻找“破局”的变量。这是马斯克的“东方密码”,几乎是所有硅谷大佬中,独一份的核心竞争力。
代价与补偿
然而,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
当马斯克重返商业战场时,他面对的,是一个早已被他自己耽误得千疮百孔的特斯拉。
那段时间,马斯克在华盛顿意气风发。他执掌着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带着一群年轻人,戴着“让特朗普一切都对”的红色棒球帽,在联邦政府内部大杀四方——裁撤部门、紧缩开支,甚至与财政部长贝森特在白宫外发生激烈肢体冲突。媒体拍下的照片里,他脸上时常带着伤痕。
要知道,在特朗普赢得大选的时刻,在抖音等中文社交媒体上,特朗普只是短暂占据中国网民的半天时间后,便是满屏幕的马斯克:大多是以“从龙之功”来形容他,配着《春庭雪》的BGM实现魔性洗脑输出。
但就在他享受着政治权力的快感时,远在上海和柏林的特斯拉工厂,却传来一阵阵寒意。
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的业绩,堪称一场灾难。
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了13.2%,在中国这个最重要的海外市场,前七个月里有六个月的出货量都出现了同比下滑。
马斯克在华盛顿忙于削减联邦开支的时候,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早已卷出天际。当Model 3和Model Y还在靠微调尾标、增加氛围的小修小补之时,本土品牌早已将“冰箱、彩电、大沙发”搬进了车里。
小米的爆火,更是打乱了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叙事逻辑。
就在7月,特斯拉官宣Model Y L之后引发了热议,马斯克次日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耐人寻味的推文,内容多次重复“Are you OK”,具体在内涵谁,已经不言而喻。
截图来源于X
当中国二流车企都已进化到800V电气架构时,特斯拉的主力车型仍停留在400V平台,那个被寄予厚望、用来拯救销量的低价车型Model 2/Q,原定6月25日发布,如今却已杳无音信,彻底错过了15万级别市场的窗口期。
基本盘的疲软,迅速传导至财务层面。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总收入为418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468亿美元,同比下滑11%。
而支撑其万亿估值的两大“精神食粮”,也正在迅速失效。
被寄予厚望的FSD业务,马斯克曾表示,2025年在欧洲推出FSD,这一计划显然已遇阻。而在中国市场,短期内特斯拉的FSD,恐怕难有落地的可能。
曾经的现金奶牛,也就是“卖碳翁”生意,随着特朗普签署《大而美法案》、推翻新能源政策,也即将归零。
基本盘疲软,新故事讲不圆,政策红利消失。
可以说,马斯克在政治上的“分心”,直接导致了特斯拉在商业上的节节败退。
这或许可以解释,他如今为何会如此激进。
马斯克公开承认自己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这并非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一种鲜明的权力宣示。他的阿斯伯格症状尤为典型:高度专注、缺乏共情和极强的控制欲。
所以,当他在政治的牌桌上,输得一败涂地之时,无法控制特朗普和整个官僚体系。那种无力感,是他从未体验过的。
当他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商业战场,通过发起诉讼、羞辱对手、颠覆规则等一系列极限操作之时,似乎找回“掌控一切”的感觉。
只不过,那个曾经拯救过特斯拉的“中国剧本”,不知能否帮助马斯克建立AI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