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卫星互联网牌照即将发放!谁将率先“持证上岗”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星瞰物联 时间:2025-08-27 18:27:24

据IT时报消息,相关部门近期将会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这一事件在行业中引起广泛热议。

一、什么是卫星互联网牌照?

卫星互联网牌照的核心法律定位,是工信部《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中的A13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其中包括A13-1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和A13-2卫星固定通信业务,针对由低轨卫星组成的大规模星座网络,涉及运营主体资质、轨道频谱资源分配、业务服务范围等关键权限。申请此类牌照需满足国有控股不低于51%、注册资本达1亿至10亿元人民币等严苛条件,凸显国家对这一战略领域的严格把控。

二、为何要发布牌照?

卫星互联网牌照的实质是政府授予企业提供商业卫星通信服务的法定资格。这不仅仅是行政手续,更是行业规范化、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

从技术层面来看,获得牌照的企业将能够:

1、合法开展卫星互联网商业服务

2、获取宝贵的频谱资源和轨道资源

3、构建完整的运营服务体系

4、面向终端用户提供市场化服务

这类似于移动通信领域的运营商牌照,决定了谁有资格参与这场“太空互联网”竞赛。

三、牌照最有可能发给谁?

1、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独家运营天通卫星系统,已出海老挝)、中国移动(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中国移动01星”,搭载了支持5G天地一体演进技术的星载基站+民企合作)、中国联通;

2、国家队:中国星网(GW星座主体,规划1.3万颗卫星,已发82颗卫星);

3、地方国资主力:上海垣信(千帆星座运营方,规划1.5万颗卫星)。

四、卫星互联网牌照的战略意义

当SpaceX的星链星座已部署超5000颗卫星构建全球通信网络时,中国目前在轨运行的低轨通信卫星仅82颗。这种数量级差距的背后,是太空轨道与频谱资源的全球竞速——而即将发放的卫星互联网牌照,正是中国在这场“太空圈地运动”中按下的加速键。

作为基础电信业务许可的法律凭证,这张牌照不仅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从“试验阶段”迈向“商业化运营”,更将重塑国家数字基建格局与全球太空资源竞争态势。

五、政策破冰:从实验室到商业战场的关键一跃

此次牌照发放被业内视为政策破冰的里程碑:不仅将卫星互联网正式纳入新基建范畴,更打破了此前仅用于国防、科研的专用属性,推动其向面向大众的通用服务转型。

正如工信部在2024年8月提出的改革方向——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电信业务向民间资本开放。牌照发放将有序推进业务准入制度改革,既确保国家队主导地位,又为民间资本在细分领域(如终端制造、应用服务)预留发展空间。

六、中国卫星互联网的技术现状与国际差距

(一)国内星座组网进展

中国星网主导的GW星座(规划12992颗卫星)成为组网提速的核心标杆,回顾GW星座的组网历程:

2024年12月16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10颗)

2025年2月11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2组卫星(9颗)

4月29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10颗)

6月6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4组A星~E星(5颗)

7月27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A星~E星(5颗)

7月30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9颗)

8月4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9颗)

8月13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10颗)

8月17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9组A星~E星(5颗)

8月26日,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10颗)

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发射

截止8月26日,中国星网在轨卫星数量82颗,发射密度实现从“按月发射”到“三天一组”的跨越。这一效率提升得益于多发射场协同(太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文昌)与多火箭型号适配(长征六号甲、长征八号甲、长征十二号等),尤其长征十二号可回收火箭的试验进展,为后续低成本高频次发射奠定基础。

商业星座方面,上海垣信“千帆星座”(规划1.5万颗),截止目前完成54颗卫星部署;吉利星座在未来两个月内将实现64颗卫星在轨部署,计划年底前实现72颗卫星在轨,覆盖全球除南北极外区域。

(二)技术迭代:Ka频段突破与载荷性能差距并存

技术层面,GW星座已实现关键频段载荷的实用化突破。2025年7月发射的GW星座05组卫星搭载Ka频段载荷,具备宽带通信与互联网接入能力,支持Gbps级通信速率,通信延迟20-50ms,标志着我国低轨卫星通信进入高通量试验阶段。

该星座共计规划发射 12992 颗卫星,其中GW-A59子星座6080颗,分布在 500km 以下的极低轨道;GW-A2子星座6912颗,分布在1145km的近地轨道,使用37.5GHz-51.4GHz高频段,与国际主流低轨星座频段规划接轨。

但与SpaceX星链相比,载荷性能差距仍较明显。星链V2卫星单星容量达100Gbps,可支持超10万户家庭宽带接入。SpaceX还计划在2026年上半年开始发射第三代卫星,每颗新型卫星可为地面用户提供超过1Tbps的下行容量和 200Gbps的上行容量。

而国内公开信息中,GW星座尚未披露具体单星容量数据,仅强调“宽带通信能力”,侧面反映出在相控阵天线、星上处理等核心技术上仍需追赶。

(三)规模竞赛:1.3万颗对4.2万颗的太空卡位战

星链凭借先发优势构建了难以撼动的规模壁垒。SpaceX自2016年起陆续向国际电联(ITU)提交共4.2万颗卫星计划,通过“大规模发射、边部署边迭代”的策略,截至2025年4月,其累计发射卫星达8250颗,服务超500万用户,相当于中国GW星座当前部署量(82颗)的100倍。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星链通过激光+毫米波星间链路形成全球组网,而中国星座仍依赖星地协同模式,单星容量仅为星链的1/5-1/10。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国际规则约束。根据ITU《无线电规则》,中国星网申报的12992颗卫星需在2029年前完成10%部署(约1300颗),否则频谱轨道资源将面临失效风险。若今年卫星颗数达到100颗以上,未来四年年均发射量还需突破约300颗才能达标。之前文章中的中国星网为何突然加速组网也有详细的阐述。

(四)关键数据对比

1、发射效率:中国星网在2025年上半年发射24颗卫星,下半年的2个月内发射48颗卫星,月均发射增长量提升500%;

2、技术差距:星链V2单星容量100Gbps,国内GW星座Ka频段载荷性能尚未公开;

3、产能压力:中国星网需从当前年产不足500颗,提升至2029年的约2000颗/年,增幅达300%。

除GW星座外,国内商业星座也在加速布局:G60星链(千帆星座)计划2030年完成1.5万颗卫星部署,形成“国家队主导、商业队补充”的星座体系。但整体来看,无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产能规模,甚至是上海垣信卫星两次流标事件,都显示国内星座要实现与星链的全面对标,仍需3-5年的攻坚期。

理性看待牌照发放

卫星互联网牌照发放无疑是重大利好消息,但我们需要理性看待:

首先,牌照只是入场券,不是成功保证。企业需要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其次,卫星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它是地面网络的有效补充,而非替代,未来将是“天地一体”的融合网络。

最后,应用生态决定最终价值。网络基础设施建成后,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基于卫星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服务。

卫星互联网牌照的即将发放,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全球太空互联网竞赛。这条路虽然漫长,但第一步已经迈出。未来2-3年将是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期,这场“太空竞赛”,中国正以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加速度,向星链发起追赶。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连通的中国,无论在天上还是地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