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A出现了高位震荡。不管这轮牛市能持续多久,最终走向何方,今年8月22日都将是载入中国股市的一天。
因为在这一天,是资本市场第一次确认中国经济完成了产业动能的切换。
8月22日这一天,A股的电子板块市值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越银行成为A股第一板块。
截止当天的收盘,电子板块市值11.54万亿,屈居第二位的银行板块11.37万亿。新兴科技从传统金融手里接过了时代的接力棒,成为了支撑大A的核心力量。
这一接力,是不可逆转且气势磅礴的。
如果去翻看过去十年电子板块的市值增速,你会看到一条几乎笔直的向上曲线。
2016年年末,电子板块的市值2.15万亿。在大A板块排名里占据第九。如今的市值相较于9年前增长了4倍多,并且占据了大A板块市值的第一名。
这还是在电子板块无一家龙头企业超越万亿市值的情况下实现的。
电子板块的三大龙头企业工业富联市值9101亿排名板块第一,寒武纪市值5200亿排名板块第二,海光信息4324亿排名板块第三。电子板块的行业集中度在30%左右,尚没有形成龙头垄断的局面。
除了电子板块,归于科技核心产业的还有计算机和通信板块。
计算机板块市值为5.05万亿,排名行业第六,占了整个大A市值的4.35%。通信板块市值3.23万亿,排名行业第8名,占了大A市值的2.78%。
再算上传媒行业、电力设备、国防军工、汽车等行业含有科技属性的细分赛道,大科技范畴在A股的市值占比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传统的金融、地产、能源的占比在持续下降。
传统金融的占比从2018年的26.3%下降到了现在的18.1%,地产则从2015年的10.2%下降到现在的3.2%。
这说明什么?
说明我国已经完成了产业结构的替换。传统产业下沉,新兴产业上升。
国内产业结构从传统的金融+地产+能源格局,现在正式转换为科技+金融格局。
而在A股市值版图上,科技+金融的属性逐渐凸显。这让A股越来越像美股和港股的属性看齐。
科技第一,金融第二,往后才是其他行业。
当A股走向成熟时,里面就藏着巨大的时代机遇。科技板块将会成为大A上涨和市值扩充的源动力。
正如美股有纳指作为重要风向标,港股有恒科作为重要的风向标。大A科创指数也正在成为大A的重要风向标。
这一轮大A的牛市有情绪推动的因素。但是在情绪之外,这一段时间科技板块的暴涨,和国内AI产业基本面发生变化很有关联。
围绕着芯片的供给,今年我们和对岸进行了数次的博弈和较量。在这数次博弈和较量之中,让我们越来越看清一个事实。
越是对英伟达的芯片断不了奶,芯片的国产化替代就越难推进。
为什么国内大厂们愿意花巨资去购买英伟达阉割版的H20?不仅仅是因为H20的性能更好,还在于英伟达长达十几年打造出来的CUDA生态护城河。
CUDA是英伟达围绕着它的GPU打造出来的集合硬件、软件、工具链和社区的生态系统,是行业的事实标准。全球90%的AI模型都是基于CUDA开发。
大厂们的模型底层算力架构采用CUDA,那么硬件再去使用国产芯片就容易出现不兼容的情况。所以大厂们更加倾向使用英伟达芯片。
我们自己的AI大模型训练依赖英伟达的芯片,对岸就具有卡我们脖子的能力,也让国产芯片举步维艰。更何况英伟达芯片被爆出来后门安全风险问题。
那要打断这样一个循环,需要把整个的底层算力架构进行调整,与国产芯片进行适配。
这就是 Deepseek-V3.1版本 干的事情。
Deepseek-V3.1版本在8月21日发布,它不仅仅是技术架构上实现升级,更重要的是它的底层算力架构是与国内芯片深度适配。
这是给国产芯片杀出了一条生路。它释放出来了一个巨大的信号。
芯片的国产替代不是渐进式的,不是三年五年以后的事情,而是就在眼前即将发生的爆发式增长。
如果Deepseek采用了国产芯片,那是不是腾讯、字节这些大厂接下来也要采用国产芯片?如果国内的大模型训练运用国内自己的生态系统,是不是国产芯片的市场规模将会大大增加。
突然之间,国产芯片的市场需求一下子拉开了。
映射到资本市场,国产芯片的自主可控,成了这轮牛市的超级主线。
而AI相关产业链条,将会是可见的未来几年,引发市场巨大波动的核动力。
我们都要明白一个趋势,大A的科技属性一旦强化之后,后面只会越来越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估值差距还会继续拉大。
当前大A的科技板块尚没有形成傲视群雄的科技龙头。市值排名靠前的依然是当前的那些巨无霸。
大A的市值前10名龙头企业,除了宁德时代之外,依然是工农中建四大行,茅台、石油、移动等传统巨头。
大A的科技板块现在是百舸争流,但是随着科技板块的迅猛发展,在以后的AI时代可能会杀出科技巨无霸。
类似于美股的七姐妹,港股十巨头,A股也形成自己代表科技竞争力的巨头天团、
站在现在来看,谁会成为AI时代大A的科技巨头尚不可知。
科技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所以在我们尚未科技巨头的资本市场结构之下,普通人并不建议去在个股上博收益。在科技成长的个股上,尤其是中小个股,搏收益的风险比较大。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想要分享大A科技板块的红利,最好从难度最低的ETF出发。
关于科技板块的ETF还是比较多的,光是围绕着人工智能,就有好几个。
比如说像科创半导体ETF(588170),主要覆盖的个股是科创板中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细分材料的国产替代领域。
还比如像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159381),这只ETF费率比较低,管理费率为0.15%,托管费0.05%,加起来刚刚0.2%。
选取的是创业板上市的AI公司,指数的光模块权重超过41%。它的前三大成分股包含中际旭创(15.89%)、新易盛(14.86%)和天孚通信(4.77%)三大光模块龙头,这三大成分股都是今年的当红炸子鸡。
创业板人工智能它更偏向小市值风格,换句话说是波动比较大,在AI行情来临时向上的爆发力比较足。
这个看它历史涨幅就能看出来。从2023年以来它的涨幅在203.98%。比同样追踪AI指数的科创AI和中证人工智能更具有优势。
以上这两个都是不错的指数基金。不过还是要给大家提醒一句。科技类ETF只是分散了个股的风险,并不是分散了科技板块的风险。
科技板块的高风险、高成长特性,一样会在科技类的ETF上体现。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在大A里想要生存得更久,不仅仅是要注重选筹,更要把握进入的时机和资产配置的比例。
投资是一生都需要去学习的事情。所幸,我们也正在迎来大A的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可以更好,也可以更坏,一切全在于自己在投资中的所悟和成长。
声明: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仅供参考学习与交流之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