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重大威胁。《柳叶刀》最新研究警示:如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每年直接死于耐药菌感染的人数将达191万,相关死亡总数将升至822万/年,2025至2050年间抗微生物药物耐药将总计直接导致超过3900万人死亡及1.69亿例相关死亡。
抗菌药物研发速度远不及耐药进展亟需新型替代治疗方案。如噬菌体这一古老的“细菌猎手”再次重返舞台,成为攻克耐药菌的新希望。
耐药菌:看不见的健康杀手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潜藏着一群“隐形杀手”—耐药菌,即“超级细菌”。它们看起来和普通细菌没什么两样,却拥有可怕的本领:能够抵抗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攻击。就像全副武装的歹徒,这些“超级细菌”让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变得束手无策。这些“超级细菌”的产生主要有三个途径:
• 基因突变:细菌在繁殖过程中随机获得抗药性
• 滥用药物:如病毒性感冒使用抗菌药物、把抗菌药物当“消炎药”、自行停药减量等,加速耐药性产生。这些行为反而在帮助细菌“练兵”
• 交叉感染:耐药基因在不同细菌间传播
临床常见耐药菌:
• CRE(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
• CRAB(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
• CRPA(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 MRSA(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 VRE(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
哪些人群易感“超级细菌”
耐药菌感染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一次普通的手术、一个小伤口,甚至是社区获得性肺炎,都可能因为遇到耐药菌而变得危险。其中这几类人最容易被“超级细菌”盯上:
1.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者:如慢性肺部感染(如支气管扩张、慢阻肺合并感染)、泌尿系统等感染患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体内细菌反复接触药物,逐渐筛选出耐药菌株。
2.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者:比如自行增减药量、未按疗程用药,或滥用广谱抗菌药物,会破坏体内菌群平衡,加速耐药菌的产生和繁殖。
3.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恶性肿瘤、器官/造血干细胞移植、肝硬化、慢性肾病、艾滋病患者、老年人及婴幼儿。
4. 接受侵入性医疗操作者:如ICU患者(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血液透析等侵入性操作)、手术或创伤患者。
5. 高风险暴露人群: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陪护人员、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居住者。
感染耐药菌该如何治疗
1. 精准检测:通过传统病原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耐药菌种类
2. 规范用药:优先选择敏感窄谱药,多重耐药菌需联合用药
3. 综合管理:清除感染源(如引流脓肿)、加强营养支持、严格隔离防控传播
精准打击细菌的“天然武器”
噬菌体是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是自然界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细菌杀手”,它们就像自带GPS的微型导弹,只会锁定特定细菌发起攻击,对人体细胞完全无害,成为对抗耐药菌的理想“武器”。其优势包括:
• 精准靶向:只杀目标细菌,不破坏有益菌群
• 与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且具有协同作用
• 自我增殖:在感染部位越战越强
• 穿透生物膜:突破抗菌药物难以穿透的细菌防护罩
噬菌体杀菌原理主要是通过尾部蛋白识别细菌表面特征并吸附细菌→注入遗传物质→复制增殖→裂解细菌释放子代噬菌体。其实,噬菌体疗法并非新概念,早在抗菌药物前就用于治疗感染。如今随着超级细菌危机加剧,这一疗法重新成为研究热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是国内领先的耐药菌诊治中心,国家卫健委首批“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培训基地”及“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会(ESCMID)协作中心”。耐药菌亚专科专注于耐药菌精准防治及创新治疗技术研发,创新建立了耐药菌“诊治防”一体化多学科诊疗体系(感染、感控、微生物、临床药学),在噬菌体治疗耐药菌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于2024年牵头制定《噬菌体治疗临床应用管理专家共识》,推动我国噬菌体治疗规范化发展。
(作者依次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原标题:《中山科普 | 哪些人群最易感染“隐形健康杀手”耐药菌?》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顾泳
作者:李娜 胡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