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动作频频,小红书电商怎么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丽 字母榜 时间:2025-08-28 10:05:44

作为小红书的资深用户,95后女孩林媛发现小红书底部菜单从“热门”变成了“市集”。进入页面后,林媛看到页面上部聚合市集直播、买手橱窗、新品首发等交易频道,下部则是不同形式的商品展示。

小红书App正在开启新一轮产品内测,林媛正是被内测到的用户之一。

对于任何平台而言,一级入口的调整绝非单纯的界面优化,而是其阶段性战略重心与核心业务优先级的直接“信号释放”。

这也意味着,小红书为分散在社区中的电商内容做了聚合,构建独立交易场域。

从内测形态看,“市集”的内核是标准的商城页。但差异化在于,它保留了小红书首页标志性的双列流设计,商品以场景化笔记、带货直播等形式呈现,延续了社区“逛”的体验,与传统货架电商的功能性展示形成区隔。

这一调整直指平台供需两端的核心诉求。用户侧,小红书一边优化日活中近4000万“求链接”用户的购物体验,另一边为商家找到了一个承载完整闭环交易内容的专属空间,提供了触达精准意向用户的新流量入口,同时降低非内容型商家的准入门槛。

此前小红书的电商发展长期保持“克制”。今年5月开放外链引发外界对其“放弃电商”的质疑,但显然并不如此。

就在半个月前,小红书内部宣布了一项重大组织架构调整,成立“大商业板块”,由 COO 柯南统筹广告与交易业务的组织调整。

从组织调整和此次产品升级不难看出,小红书对电商的投入并未有减少的趋势。

小红书手握3.5亿月活用户,在过去两三年的电商业务尝试中,社区与电商的深度协同逐渐在形成。但对比抖音、快手规模仍然不算大。

目前看来,小红书特色的“市集”能发展到何样的程度并不明晰,但在电商世界中,小红书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市集本质上是做“非货架”的生意,这仍然是没人走过的路。

从界面调整到体验设计,小红书正用“市集”这一载体,重新定义其电商场景的呈现形态。

在字母榜体验到的内测版本中,“市集”取代了“热门”,占据了底部栏目一级入口的位置。

进入“市集”后,能看到页面上部设置了市集直播、买手橱窗、新品首发等频道,而页面下方则展示商品笔记,同时包括了购物车和订单等功能,形成一个完整包含各类电商功能入口和内容的聚合页。

各类场景都直接指向交易,但也融合了社区的内容感。市集界面下方延续双列流形式,涵盖商品笔记(内容中带购买链接的笔记)、商品链接、带货直播等多种内容,十分接近用户在小红书首页(社区)的逛感,至此,小红书就有了专门可供边逛边买的购物入口。

对比来看,传统电商平台的商品页面展示,侧重于交代品牌、规则、颜色、用途、价格,而小红书市集内的商品笔记则往往以描述产品的使用场景、使用体验开头,不只是产品最底层的功能价值或者参数,而是结合在生活和场景中。

从体验上来看,“市集” 的双列流设计是对小红书用户习惯适配。用户在 “市集” 中浏览商品的操作逻辑,与在首页刷社区笔记完全一致,无需重新适应界面交互;而商品内容化的呈现方式,也让“逛”与“买”的切换更自然,这与货架电商强调“搜索-比价-下单”的路径形成差异。

对于小红书做市集,小红书商家芮雨并不觉得意外,“小红书电商一直有一种独特的市集感和人情味,用户更像是在逛一个个有趣的、有温度的小店。”

作为小红书的资深用户,2022 年创立植物染品牌“雨中生”后,芮雨把生意搬上了小红书,“这里的氛围特别契合我的品牌,产品的故事可以细细说,小红书的用户也愿意为有温度的东西买单。”芮雨介绍,不少爆款产品,都是从和用户的互动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她也成为了第一批加入市集的商家,“全新的流量入口,明确有购买意向的用户,更容易成交。”

一直以来,小红书在电商的推进上都较为“克制”,担心在交易上发力会破坏原有的社区生态和内容用户的使用习惯。

但事实上,小红书拥有一批购物心智较强、且具备购买能力的用户,对于任何电商平台或者想要做电商的平台而言,这都是稀缺资源。

小红书平台最初的定位就是分享生活的种草平台,这让小红书用户天然具备付费心智。柯南提及,小红书评论区里最常见的回复就是“求链接”和“求购买”,日活用户里,有求购意图的用户数有近4000万人。

用户需求指向哪,平台策略就要打到哪。这些有购物需求的用户需要更好的场景和体验。

在改版前的小红书上,用户如果想要查看店铺更多商品,往往需要先进入小红书用户主页后,才可浏览店铺及商品界面。但在“市集”界面中,用户可一键跳转至商品卡界面,浏览效率更加高效。

交易场景保留社区设计,也让喜欢购物的用户产生边逛边买的体验。

而对于内容消费的用户而言,独立交易场景也起到了“缓冲”作用。面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用户,原有的商品笔记、带货直播等内容仍然会在社区,根据兴趣有算法推荐,而对于购物意愿更强烈的用户来说,市集则是一个快速满足需求的地方。随着小红书购物心智的不断渗透,或将成为更多人想要买东西时的首选。

更重要的是,商家也有了更稳定的交易场域。在纵横交错在社区的交易路径之外,有了一个专门供商家经营的核心场。

另一个角度上,在小红书上生意做得好的商家大都有很强的内容能力,但并非所有商家都有内容创作能力,这也是此前不少商家觉得在小红书上做生意门槛高的原因。

“市集”页考虑到了这一层特点,相较于之前更加重视笔记的点击率、完播率,有高成交、高复购、高互动的商品,在“市集”中会有机会得到更好的算法推荐。

这也意味着,在“市集”的交易场域下,优秀的商品将得到更多的流量曝光,降低了拥有好产品的商家的准入门槛。新商家或被吸引,投入更多精力经营这个平台,持续丰富小红书的货盘。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小红书通过构建“市集”来聚合交易闭环,并不让人意外。

“种草”这个词如今已经颇有消费意味,甚至已经成为消费代名词。种草最早就是从小红书诞生,但此前的一种状况是,一批商家更愿意在小红书做种草,而去其他平台做生意。

而当小红书电商逐步发展,同时构建出了更顺畅的闭环交易路径、场景,小红书能把用户从决策到下单的路径锁在平台内,商家自然而然会重视这一渠道的成长性。

回顾小红书电商业务的进化,从最初试水跨境,到推出品牌号、断外链,再到举办商家大会,亮出态度“认真做电商”,再到去年提出“生活方式电商”,随着小红书不同阶段的特性,电商业务也在一步步进化。

“市集”板块的上线,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小红书对于电商的投入决心,也意味着现在小红书的电商业务也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在社区零散的交易之外,还需要构建属于交易的中心场,这才足以呈现平台对于“生活方式电商”的理解和期许。

就在半个月前,小红书内部宣布了一项重大组织架构调整:成立“大商业板块”,由COO(首席运营官)柯南担任总负责人,与CMO(市场营销总监)之恒共同组建新领导班子。

柯南担任大商业板块总负责人,显然是希望进一步融合小红书“商业化”与“交易”,让不同的商业角色,都能更顺畅地在小红书有商业行为,同时从组织上先迈出一步,未来促进产品、工具等上的融合。

无论从产品变化还是组织调整,都不难看出,小红书对电商的投入仍然在持续加码。

对于小红书而言,现行的电商交易板块,既是自身生态的必然延伸,也是顺应行业规律的水到渠成。

市集更像是一个立体版本的“小红书电商”,把特色放大,让生态上的不同角色都有适宜展示的入口,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有小红书特色的好货、商家在小红书得到好的回报。

回看行业,近几年,从内容到交易的衍生、两者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据易观分析数据,2024 年中国内容电商交易规模突破 5 万亿元,同比增长28%,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均通过强化电商功能实现营收增长。

在这样的趋势下,各个平台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战场,找到在一切的终点都是带货之外的自我特色。这也是最近几年,电商平台都忙于定义自己的原因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更好地介绍“我是谁”是每个平台的必经之路。小红书电商就在试图用“市集”重新介绍“我是谁”。

标签: 小红书 电商 用户 市集 交易 内容 平台 商品 商家 社区 品牌 场景 笔记 功能 柯南 产品 购物 红书 页面 体验 业务 板块 路径 入口 界面 林媛 核心 芮雨 规则 商业 动作 种草 链引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