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高新区的一处广场上,一台外观简洁、搭载裸眼3D屏幕的无人小车正缓缓驶过。它并非常见的清扫车或摆渡车,而是一台“会做生意”的Dili-X智驾移动商业机器人:能够在不同场景中自动规划路径,以厘米级精度为品牌方提供移动零售和宣传服务。
▲迪立科技智驾移动商业场景
这台车的背后,是成都迪立科技有限公司的团队。该团队由国内外自动驾驶领域核心研发人员组建,2020年在成都落地。短短四年间,迪立科技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成都高新区车载智能系统标杆企业,并在商业地产、办公园区、文旅景区等多样场景中,跑出了无人驾驶的“新速度”。
然而,与大多数科创企业一样,迪立科技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公司总经理孙劭恒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场景准入的难题、资金与人才压力、市场拓展的不确定性,都曾给这家初创企业带来巨大挑战。
关键时刻,“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简称“进解优促”)机制,以及2024年底新成立的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了关键的助推力。
场景,是无人车的“生命线”
成都助力企业抢时间、抢市场、抢份额
“我们最初尝试过接驳、清扫等应用场景,但后来发现移动商业的价值更大。”迪立科技总经理孙劭恒回忆道,“从2022年起,我们就在成都高新区投放了30多台车进行测试,2024年12月推出第二代产品,目前正在加速规模化。”
▲孙劭恒
与市场上常见的无人零售车不同,Dili-X不仅是一台“自动驾驶移动货柜”,更是一套智能化的商业基础设施。
在迪立科技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支持下,这些车辆无需依赖外部定位系统,即可在复杂人流环境中自主决策、安全运行。它们具备16–30平方米的移动操作空间,支持大功率供电和上下水设施,甚至能搭载裸眼3D屏幕,为品牌方带来全新的宣传体验。
“在相同场景中,我们做过对比。实体店铺需承担更高租金和人工成本,而无人车在运营成本更低的情况下,销售额反而能高出30%,”孙劭恒介绍,“尤其在酷热或雨天,销售额甚至能实现翻倍。”
对迪立科技来说,最大的挑战并非技术,而是应用场景。
孙劭恒解释道,场景问题使公司与客户双方都面临“抢时间”的压力:一方面,商家迫切希望无人车尽快投放,为夜间经济和即时配送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迪立科技也需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抢占应用场景。
然而,无人驾驶车辆要进入城市商业广场或景区,首先需解决合规问题,既涉及“经营许可”,又关乎“车辆投放管理”。作为一家初创企业,仅靠自身与多个部门沟通,几乎难以快速推进。
▲迪立科技智驾移动商业场景
“我们的车辆在武侯区落地时就遇到过这类难题,”孙劭恒坦承,当时自动驾驶地方管理细则尚未明确,车辆部署一度陷入停滞。
正当企业左右为难之际,武侯区与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专班伸出援手。促进中心牵头,会同经信、城管委、市场监管、商务、科技等多部门协同沟通,在短短半个月内,就帮助迪立科技解决了投放准入问题。
“我们7月中旬提出诉求,8月初问题基本解决。尽管相关条例还未完全出台,但作为试点企业,我们已在合规前提下实现落地使用。”孙劭恒说。
这意味着,迪立科技的无人车得以在大悦城、红牌楼等地迅速投入运营,既满足了品牌方的商业需求,也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先行经验。
“技术必须服务于场景,”孙劭恒感慨,“没有政府搭建的桥梁,我们很难如此迅速获得落地机会。”
逐渐优化的营商环境
提供从资金到场景的全链条支持
自2024年以来,成都全面推进“进解优促”工作,为企业提供全覆盖、常态化的服务。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的成立,更使这类服务走向专业化、系统化。
对迪立科技而言,支持不仅体现在场景协调上。资金方面,公司在研发与量产中面临较大压力。促进中心了解后,协助对接多家金融机构,推动贷款落地,缓解了燃眉之急。
人才方面,迪立科技团队多为海归和高层次研发人员。成都不仅通过“四派人才”等政策吸引他们回国创业,还在员工子女入学等生活问题上提供细致支持,“让团队有了归属感”。
产业对接方面,通过民促中心组织的需求对接会,迪立科技已与多家商业地产、文旅景区建立合作,即将在金牛区、天府新区、锦江区等区域落地新的无人车项目。
▲迪立科技智驾移动商业场景
“以往我们需花费大量精力寻找资源,如今只需一次性提交需求,便有专人跟进,这大大节省了沟通成本,使团队更专注于研发与产品优化。”谈及成都的支持,孙劭恒列出一组数据:目前企业通过民营经济促进中心已对接近百个实际应用场景,并计划未来1–2年内在成都及周边城市投放200至500台无人车,提供相关技术与运营服务。
据测算,一台无人车一年可为辖区创造200万元以上产值。以500台规模计算,迪立科技将在产业应用中形成数亿元级别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企业目前正处于快车道增长模式,2026年计划完成成都及周边地区500个项目落地。企业规模也有望在三年内从百万级别跃升至千万级别,实现亿元级跨越。”孙劭恒表示。
自2020年落地至今,迪立科技已在成都走过四年。如今公司已在成都形成研发、生产一体化布局,成长节奏愈发稳健。对迪立科技而言,成都不仅是起点,更是成长的沃土。孙劭恒还以另一事例印证成都营商环境的吸引力。
他回忆,公司曾在湖北设有加工工厂,但随着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增长,团队在产能扩张与上下游配套方面遇到瓶颈。最终在相关部门和园区配套的支持下,工厂整体迁至成都。“这里不仅产业链更为完善,相关部门也在厂房选址、人才落户等方面提供了实打实的帮助,”孙劭恒说。
“成都的优势有三:产业链完整、人才储备充足、营商环境开明务实,”他表示,“这里不仅能找到合适的研发人才,还能以较低成本完成产品迭代。而政府的态度更让我们踏实——遇到问题有回应、有协助。”
在他看来,这正是“进解优促”机制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一对一服务,助力初创企业“熬过来、站得稳”,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
▲迪立科技智驾移动商业场景
目前,迪立科技的无人车已在重庆及四川其他城市开展试点。但孙劭恒明确表示,未来两三年,公司重心仍将放在成都。
“我们首先要做扎实成都市场,再复制到其他城市,”他说,“因为成都不仅是我们的本土市场,更是最佳试验田。只要在成都跑通,其他地区便能快速推广。”
随着成都加快构建智能网联与车载智能系统产业链,迪立科技也迎来新机遇。孙劭恒认为,成都正在孕育更多潜在的链主企业与独角兽。
“无人驾驶行业尚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持续关注与耐心扶持,”孙劭恒说,“成都给了我们信心,让我们相信能一步步做下去,真正将无人车开进更多人的生活。”
红星新闻记者昌娟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