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产业增长放缓
低空经济成为新兴产业增长点
不仅带动了高端制造、智慧物流
数字技术等关联产业发展
更是形成了万亿级市场潜力
而坐落于渤海之畔的这座工业重镇——
滨州
抢抓发展机遇
以低空经济新赛道
为山东打造国际低空经济高地
注入强劲动能
率先建成全省首个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
以创新思维和前瞻布局构建起
覆盖空域管理、飞行服务
产业培育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为无人驾驶航空器在低空空域内的
飞行活动提供了全方位服务和保障
这一举措不仅打造了经济增长新动能
更为渤海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
“低空动能”
为低空经济腾飞加装“引擎”
作为山东省低空经济与无人机产业发展的“先锋官”,滨州市于2024年5月21日揭牌成立了低空飞行服务中心。作为全省首个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管理机构,它以飞行管理为核心,涵盖业务审批、飞行监视、安全管理等范围,主要承担民用无人驾驶飞行空域管理、飞行服务等职责,不仅在探索运行中形成了统一高效、协调密切的常态管控格局,更为渤海之畔打造“低空航线”积极赋能。
发展的数据,最有说服力。滨州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配套“天城云”云平台、总面积3044平方公里空域、起降场、运营规则,为无人机企业“飞起来”、成长壮大提供了坚实平台。如今,通过“500+”飞行计划的精准审批,滨州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进行申报的企业和个人用户飞行计划数超500条,累计保障飞行6039架次,累计飞行航时2907小时。
规划低空经济“鸟瞰图”
走进位于滨州高新区的滨州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一幅幅微缩版的“鸟瞰图”生动反馈着渤海之圈的奋进强音。
在低空经济科普展厅,展区围绕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四大板块,展示了无人机整机、零部件、无人机反制等技术成果64件,宣传无人机相关科普知识。这一形象直观的“低空科普带”先后接待3578人次参观考察,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
据了解,滨州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还配备有指挥大厅,它搭载的“天城云”管控系统,是国家民航局批准运行的首个具有SORA运行风险评估能力的无人机云系统,具备飞行计划申请审批、电子围栏预警告警、飞行态势实时监视、运营风险评估等低空监管能力,可协同政府部门及军民航机构对低空空域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实时监视管理低空运行态势,为低空空域用户提供空域环境信息、飞行计划审批、飞行态势监视等综合服务保障。
努力拥抱“低空红利期”
迅猛的发展势头,为渤海区域发展迎来了珍贵的“低空红利期”,更生动注解了滨州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的巨大作用。
滨州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依托完善的服务网络,采用分级管理和分类服务的策略,根据不同区域和服务需求,提供定制化的飞行空域。9座六要素气象监测站实时提供本场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雨量等气象数据;9座5G-A通感一体化基站高速率、低延时通信传输,实现300米以下、1.5公里内空域精准感知,实时反馈数据准确率达99.99%。
2024年来,滨州连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无人机产业园列入山东省特色航空航天产业园区,建成滨州无人机基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园两场多空域,一中心两平台多场景”产业布局,构建了有效的低空飞行管理基础设施,全场景数字化、智能化的空中交通管理模式。2025年6月,山东省首家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在滨运行,进一步加速了无人机产业集聚;如今已有16家企业入驻智能共享中心,打造了试验试飞、适航审定、智造共享、市场拓展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特别是汉来(滨州)无人机系统有限公司依托集成精密加工技术、快速热成型加工等自动化设备和先进技术,打造出了国内单条产线年产能1300架无人机制造基地,更为滨州释放“低空潜能”提供了鲜活样本。
未来
滨州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将
聚焦“无人机产业的技术孵化器
通航人才的摇篮、空天创新的试验场”
这一发展新定位
持续赋能低空经济奋进新征程
将持续优化空域管理能力
推动更多创新应用落地
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澎湃动力
来源|中国山东网记者 纪超越
编辑|陈康
复审|陈吉康
终审|王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