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日益为各国所重视。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表示要提高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十年后全面步入智能经济新阶段。
人工智能浪潮,影响国内国外所有重要企业,改变产业的运行方式和效率。近日,国内国外十位企业高管接受了第一财经的采访,分享了他们眼里的AI,以及它如何改变世界。
联想杨元庆:人人都会有“人工智能双胞胎”
PC会是AI的最好载体吗,是否会出现智能硬件的新物种取代它?
从PC目前的形态来看,本质上仍是人类与信息交互的接口,无论鼠标、键盘、显示器都是基于文本的信息交互方式所形成的。AI浪潮的趋势显示出信息正朝多模态发展的,即不再局限于文本信息,所以未来智能终端设备的外形也许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联想董事长杨元庆此前对第一财经表示,目前获得AI体验最便捷的路径仍是使用内置智能体的个人计算设备。但在更长远的未来,行业必须要考虑是否会有新的颠覆者出现。
在杨元庆看来,未来超级智能体将成为用户跟自己的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眼镜、手表等所有终端设备进行自然交互的统一入口,成为用户无论使用公共智能还是私域智能的一站式入口。这样的个人超级智能体,将比任何公共智能都更了解使用者,它变得越来越“懂你”,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自主。
未来的智能终端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设备,而是被统合在属于用户个人的超级智能体之下,形成以“人”为中心的端侧AI生态体系。杨元庆认为 ,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一套“一体多端”的人本智能系统,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双胞胎。
创新工场李开复:一把手不AI,企业就会被AI淘汰
未来十年,AI Agent有望告别“工具”角色,成为驱动产业智能化的核心生产力单元。它不再只是辅助人类,而是以任务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超级员工,推动企业从“人驱动”全面迈向“Agent驱动”。
零一万物CEO、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AI Agent最大的价值主要在企业场景,从“可用”走向“好用”,成为企业运营的“必用”。深度理解业务、拆解任务、调用工具、实现闭环交付,穿透核心业务流程、重构企业价值链,完成从“降本”到“增效”的跨越。
这一转型,在李开复看来,必须始于“一把手工程”。AI不是技术部门的单点实验,而是CEO亲自引领的企业重塑。从顶层设计到组织变革,从场景落地到资源整合,必须由一把手挂帅、跨部门协同,即“一把手不AI,企业就会被AI淘汰”。
李开复认为,AI Agent的意义不是替代人,而是替代过时的企业运作模式。未来企业的竞争也不再是“人效”之争,而是“AI效”之争。人不再是唯一生产单元,企业的最小生产单元可拆解为Agent任务交付,谁先规模化部署“超级员工”,谁就能在产业智能化中抢占制高点。中国产业场景丰富、工程能力优秀、创业者坚定,正迎来企业Agent落地的最佳时机。
松下木下步:AI能改革过去的一切
8月27日,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CEO木下步在日本松下草津工厂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AI能为工作、业务及运营带来彻底的变革,是能改变过去一切的力量。
松下集团在中国对AI领域也有布局,在大连有从事AI产品、系统和IOT研发的近千人的团队,在上海有与信息系统相关的AI研发团队、人数达三位数。他还畅想,未来松下每位员工都能配一个AI智能体,就像阿凡达中人的化身一样。
“在发展AI方面,我们没有打算闭门造车。”木下步认为,AI与机器人是中国有望取得进展的产业,发展AI要加强与中国企业协同。像今年松下与宇树科技合作,探索把机器人技术用于洗衣机的研发,销售方面让机器人在松下洗衣机的门店做产品介绍。
目前,中国AI的发展如火如荼。比如,美的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终端已应用于其荆州洗衣机工厂,承担智能巡检、后桶部件送检等任务;海信、创维结合DeepSeek等AI大模型,已把智能体应用到电视上,可向用户智能推荐个性化的影视内容;格力把AI技术应用于空调,实现更节能的效果。
基于中国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众多研发资源,木下步表示,松下会把在中国研发的创新产品更多地输出到亚洲等地区。
西门子EDA凌琳:这是未来芯片设计的主流
人工智能催生了对计算资源的空前需求。
人工智能改变大众的消费方式,重塑了硬件生态体系,一个万物皆有AI的时代正在到来。这意味着世界需要更多的半导体,而且依赖越来越深。半导体进入经济各个角落,比如今天的数据中心、汽车、医疗、航天航空等领域所需的半导体数量远超十年之前。
“到2030年,整个半导体产值会超过1万亿美元。产业增长速度非常快,2035就有望达到2万亿美元。”西门子EDA的一位高层援引机构数据表示。
这给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带来挑战和机会,它是芯片设计最上游的环节。一颗芯片设计的完整流程动辄耗资数亿。一个好的EDA工具,能在芯片设计阶段更高效地达成方案,提高良率减少千万元的损失。人工智能也在改变芯片设计本身,西门子EDA认为,未来的EDA行业一定是以软件定义、芯片赋能、AI加持作为确定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支撑更复杂的系统化的设计。
“随着算力的提高,AI算法在芯片设计中的运算速度和优化能力将会得到提升,进而带来更加自动化的设计流程,提高设计效率,大幅缩短设计周期。”西门子EDA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凌琳对记者表示,以AI驱动的定制化芯片设计会在未来成为主流。
凌琳认为,未来生成式AI的应用会大幅增多,它会根据给定的设计约束和目标,生成低功耗,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芯片架构。
汉王科技朱德永:AI会沿着这五大趋势加速发展
汉王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深耕多年,既是原住民也是先行者。汉王科技总裁朱德永认为,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会沿着普及、进化、分工、重构和分化五个趋势加速发展。
朱德永对记者表示,以GPU为代表的算力成本在未来五到十年将有很大下降空间,特别是国产算力的爆发,必将推动大模型的使用门槛不断下降。算法进化,硬件成本的降低将不断提高头部大模型参数规模的上限,用于在特定领域进行学习、推理、研究的超级大脑有可能出现。
分工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趋势。朱德永称,AI基础算法研究和AI应用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基础研究需要大量资源投入和对研发目标的专注,可能集中在行业领先的少数企业和开源项目;而AI应用落地需要具备洞察多样化需求、专有数据积累、产品设计与商业销售的综合能力。
现有软硬件的能力边界、系统架构、交互方式甚至设计模式都将需要重构,大量传统软硬件面临升级或替换的需要。朱德永称,具身智能需要制定类似电脑、手机的软硬件架构标准。统一硬件接口标准与操作系统,利于开放具身应用,形成比苹果、安卓应用市场更大的机器人软件市场。
创新奇智徐辉:深度重构中国制造的底层逻辑
创新奇智执行董事、CEO徐辉对记者表示,未来十年,AI大模型与智能体将深度重构制造业底层逻辑,推动行业从当前的“单点优化”向“全链条重构”演进。
AI不仅会渗透研产供销服全流程,更将深度融入制造业核心机理,最终实现从“经验传承”到“知识驱动”的关键跃迁。
具体来说,大模型和智能体有望从“研发范式跃迁-生产模式重构-运维模式升级-知识体系革命”四个维度,为工业全价值链的升级提供助力。在研发环节,大模型原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有望加快工业软件国产化进程;生产制造环节,从精密拧螺丝、瑕疵智能质检到产线动态布局,搭载大模型“智慧大脑”的工业机器人正承接越来越复杂的作业任务,重塑制造业生产逻辑;在运维层面,生成式AI不仅能预测设备故障,还能结合专家知识,“生成”根因分析与多步维修方案,推动运维从成本中心向价值保障中心转变。
徐辉认为,AI未来将构建起企业级知识大脑,将隐性经验转化为显性、结构化内容,在交互过程中“生成”全新洞察,解决人才断层问题,让企业的知识体系从经验跨越至知识资产。
徐辉相信,AI会逐渐完成从“功能性工具”向“价值型伙伴”的角色转型。通过持续深化垂直行业场景渗透,将原本相互孤立的工业环节串联成一个能够自我进化、智能响应的有机整体,推动工业体系的系统性再造。
首驱科技杨晓:两轮车复现汽车智能化之路
“两轮车,我认为会跟上汽车行业的步伐。”首驱科技总裁杨晓表示。
智能化浪潮改变了汽车产业。汽车内置传感器越来越多,它也越来越智能了。两轮车企业,也在尝试接入AI能力。
按照收入规模计算,雅迪、小牛等居于产业头部,它们已经着手使用AI。雅迪方面表示,该公司已经接入DeepSeek,后者为两轮车带来人性化语音交互、故障诊断、个性化设置等能力。首驱科技已经开发算法,通过监控电池里面单个电芯之间的温差,提前识别、预警热失控。“我们对电池、电控、电机等所采集的数据,通过AI算法来提升续航。从目前来看,在电池容量不变的情况下,续航里程可以提升5%到10%。”杨晓表示。
不同于汽车智能化的突飞猛进,两轮车的智能化步伐相对落后了。
首驱科技考虑将汽车所配置的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下放至两轮电动车之上,这样让两轮车生态有更大的信息化突破口。激光雷达几乎成为汽车智能驾驶的标配。中国制造的规模效应使得激光雷达价格越来越亲民,杨晓感觉这些年激光雷达价格“急剧地下降”,这为其落地两轮电动车奠定了基础。
随着大数据和AI算法的不断融合,城市交通和两轮车的出行技术会不断升级。杨晓认为,未来十年,汽车领域实现的智能化,会在两轮车上复现。
MiniMax严奕骏:Javis和Her共同服务人类的未来
“我们眼中的十年后是人工智能璀璨夺目的时代,未来是Javis和Her共同为人们服务的图景。”MiniMax副总裁严奕骏表示。
Javis和Her分别是电影《钢铁侠》与《她》里面的机器人与虚拟人类角色。严奕骏期待,未来就像科幻电影里演的一样,这两个智能体终端会分别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场景和生活场景。
《“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所提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整个世界的生活,生产范式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AI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超过之前的工业革命。
中国不少大模型企业已经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终端、智能体,并把技术推广到各个产业。目前MiniMax Agent已经能够应用于办公、商业、软件、编程、教育等多个领域,累计服务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的逾1.57亿名个人用户。阶跃星辰则与中国半数以上的手机企业合作,使手机终端具有更强的AI能力,用户可以通过多模态视觉跟 AI交互,实现拍照问答、识屏问答等各类功能。
“我们也憧憬,未来十年,所有过往的低难度的人类脑力劳动都可以由智能体来替代。AI行业也会如同AGI的五个发展阶段一样,从智能体,演化为创新者,为人类的科技、产业和生活创造出许多不同的新产品、新服务甚至新的行业及新的岗位。”严奕骏表示,模型的智能水平提升将极大“弥合全球智能鸿沟”。
傅利叶顾捷: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关键期
在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看来,人形机器人未来十年的发展主线,是一个由“以人为本”驱动、不断突破场景边界的过程。
“我们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做能帮助人的机器人。十年前是这样,十年后也不会变。”2025年,傅利叶已经成立十周年。顾捷强调,未来人形机器人不会取代人,将逐步走出“炫技式的展示”,作为具身智能的载体,真正走进医疗、养老、工业和家庭。
在技术路线方面,顾捷认为,感知、认知与决策和可靠硬件,是机器人未来技术突破的核心方向。
“未来的人形机器人需要的不仅是动作执行力,更要有对语言、行为甚至情绪的理解能力。”顾捷表示,这种多模态感知将成为人机交互的基础。与此同时,认知和决策能力则决定了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中的上限。未来十年产业将进入“规模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人形机器人的价值远不止于生产效率。“我们希望在人机交互、多机协同和复杂任务执行上找到突破口,而不仅仅是替代重复劳动。”顾捷强调,未来的机器人应当能够与人建立有温度的互动,不再只是工具,而是具备情感感知和认知决策的智能体,能够陪伴老人进行认知训练,提供日常陪护,甚至成为生活中的伙伴。
360周鸿祎:警惕“超级黑客”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未来将是智能体深度赋能各行各业的时代,并推动着“超级个体”与“超级组织”的诞生。
在新的工作模式下,智能体从辅助软件变成“数字伙伴”、“数字员工”,逐步替代部分岗位工作;人类则学会设计、管理、监督智能体,为智能体做决策,成为智能体的领导者。当个人能够领导上百个智能体协同开展工作时,这种人机协作模式将带来效能的指数级增长,使个体的能力边界大幅拓展,成为“超级员工”和“超级个体”;而企业也将借助这一模式完成组织与效率的全面升级,转型为更具竞争力的“超级组织”。
不过,在拥抱智能体带来的巨大机遇时,也必须正视其伴随的挑战——安全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智能体化固然能释放巨大的生产力潜能,但也催生了“智能体黑客”等新型安全风险。一名人类黑客可以操纵数十甚至上百个“智能体黑客”发起攻击,成为“超级黑客”。
传统“人与人”的网络攻防对抗,也将演变为“人与机器”的对抗,进一步加剧网络攻防的不对称性,网络安全形势更为严峻。周鸿祎认为,企业只要有算力,就能部署数十个安全智能体,相当于拥有数十个“虚拟安全专家”,进而补齐安全人才短板,有效应对“智能体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