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的AI界,一场无声的人才争夺战正在上演。令人意外的是,尽管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不惜重金,甚至开出了九位数的年薪,试图从OpenAI等竞争对手那里挖来顶级人才,但这一策略似乎并未如愿以偿。
今年7月,meta宣布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目标直指前沿通用人工智能,并投入数十亿美元。扎克伯格亲自下场,通过邮件和WhatsApp高密度挖角,从OpenAI、xAI、谷歌、Anthropic等处招揽了50余名核心成员,人才薪酬包裹总计高达1亿美元。然而,仅仅两个月后,团队内部就开始出现动荡。
曾在OpenAI工作的Ethan Knight、Rishabh Agarwal、Avi Verma等人都相继宣布离职。其中,Ethan Knight和Avi Verma加入meta不足一月便选择回流OpenAI,而Rishabh Agarwal也在加入短短五个月后宣布离职,以追逐“另一种形式的冒险”。这一波“回头跳槽”,让业界对meta新实验室的内部氛围和吸引力产生了诸多质疑。
不仅如此,meta AI产品管理总监Chaya Nayak也被传出将加盟OpenAI,成为又一标志性“跳槽”事件。这一消息进一步强化了“OpenAI系”的集聚效应,显示出即使在meta拥有庞大资源和市场平台的背景下,前沿AI研究文化、技术社区归属感、学术自由度等关键维度上,依然难以打破“OpenAI系”科学家的认同边界。
与此同时,另一股新兴势力也在迅速崛起。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NLP领域领军人物陈丹琦,近期被发现疑似加入由前OpenAI CTO Mira Murati创办的新兴AI实验室Thinking Machines Lab。在Thinking Machines的HuggingFace主页上,陈丹琦的名字赫然在列,其学术主页的邮箱也已经切换为“thinkingmachines.ai”。
Thinking Machines Lab成立于2025年2月,短短几个月内已经吸纳了大量前OpenAI员工。陈丹琦作为全球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顶级学者,其加入无疑将极大增强该实验室的行业号召力。她的“加盟”也进一步凸显了“OpenAI系”人才和知识网络在外溢、分化,并通过新兴平台不断壮大的趋势。
事实上,从OpenAI出走的前员工已经造就了多个AI独角兽公司,如Anthropic、Thinking Machines Lab、Safe Superintelligence以及Perplexity等。这些公司的创立者都有着OpenAI深度工作经历,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个基于OpenAI的技术人员网络。这一群体拥有共同的训练体系、合作文化和技术范式,通过日益壮大的网络,扩散、渗透到硅谷几乎所有AI核心创新节点,成为业界格局下的隐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