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
2025数博会于8月28日在贵州贵阳盛大启幕,以“数聚产业动能智启发展新篇”为主题,汇聚了全球数据领域的精英,围绕数字经济、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展开深度交流。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舞台上,云深处科技展示了其在足式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成果,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与合作伙伴的关注。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真正融入人类的生活与工作场景。”谈及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初衷,云深处科技创始人兼CEO朱秋国开门见山。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具备三大不可替代的优势:无需改造现有人类环境,可直接适配家居、办公、工业等各类场景;能无缝使用人类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各类工具,借助工具改造环境、提升生产生活效率;因类人外形,能与人类形成更自然的交互。而从产业需求来看,人形机器人最核心的使命,是解决未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全球科技巨头与各国政府纷纷布局的重要原因。
全球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正持续升温。朱秋国提到,2022年马斯克首次提出人形机器人研发计划时,曾预言未来其数量将超人类达到100亿台,而近期最新数据显示,这一预期已提升至200亿-300亿台。“这样的数字变化,既体现了行业对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的看好,也反映出技术迭代速度超出预期。”朱秋国说。
我国同样从2022年起启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论证,近年来更是密集出台政策,为包括人形机器人、集成智能在内的相关产业提供扶持,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不过,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朱秋国坦言,该领域曾长期面临三大核心难题:一是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困境,10年前我国在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领域几乎依赖进口,但如今已实现大部分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政策、资金、资源的集中投入成效显著;二是运动稳定性问题,过去“移动”被视为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天大难题”,而随着人工智能与强化学习技术的发展,这一困境已逐步突破;三是底层理论基础薄弱,早期因算力不足,研发者需将复杂的人形机器人系统简化为线性模型才能进行控制计算,如今依托强大算力与仿真训练技术,可让机器人在仿真环境中持续训练,再将训练后的神经网络应用于实体机器人,大幅提升其环境适应能力。
“当前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核心焦点,已从‘能移动’转向‘会思考、能作业’,也就是具身智能的实现。”朱秋国进一步解释,具身智能并非独立于机器人存在,而是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产物——它以物理载体为基础,通过感知环境、与环境交互学习,最终反作用于现实世界,“这需要多学科协同突破,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都是具身智能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他看来,具身智能的实现需聚焦三大能力:一是运动能力,机器人需掌握走、跑、跳等基础动作,具备复杂地形适应能力;二是感知与导航能力,能理解环境信息并自主规划路径;三是操作作业能力,而人形机器人正是具身操作的典型代表,将其与智能机器人的移动能力结合,可进一步提升改造环境的效率。
谈及云深处科技的技术实践,朱秋国分享了两大突破:其一,通过人体数据采集与模仿学习、强化学习技术,已实现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化动作;其二,研发端到端自主决策系统,借助环境感知设备,机器人可自主判断何时上台阶、跨障碍、跳跃,无需遥控即可完成导航与复杂动作,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实体产品。
“数博会所在的贵州,是云深处科技重要的合作基地与应用场景所在地。”朱秋国透露,目前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已在巡逻、应急消防等领域落地,例如在贵州消防领域,以及与南方电网合作的贵州电网协作项目中,均已实现实际应用。未来,云深处科技计划进一步依托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基础,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探索更多产业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