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嗯
声明|题图来源于网络。惊蛰研究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申请开白。
不久前,惊蛰研究所发布的文章《一线访谈丨被嫌弃的暑假工》引发了许多读者对“暑假工就业难”现象的关注和共鸣。
有网友提问:既然暑假工的岗位这么难找,年轻人为什么不利用暑假时间直接去做零工?而这个看似顺理成章的解法办法,实则暗含着对当下就业市场的巨大误解。
在传统认知中,零工市场似乎大门常开:外卖骑手永远缺人,北京通州的马驹桥永远人头攒动,网络平台的兼职信息永远不会沉没。
现实却是,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队伍早已经人满为患,马驹桥的零工劳动者个个都“身经百战”,网络兼职的岗位任职资格也绝对不比正式岗位“宽容”。
零工市场看似是广阔的星辰大海,但对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而言,实则隔着难以跨越的鸿沟。这背后,是技能门槛正在成为横亘在年轻人与就业市场之间的一道隐形高墙。
零工市场的门槛
中国自古就有“短工”“散工”的用工传统。而今天,古老的“零工经济”形态正在数字技术的催化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规模。
中研普华的数据显示,2024年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规模达2.8万亿元,其中灵活用工(38%)、招聘服务(25%)、人力资源外包(20%)等高附加值品类贡献65%增量。零工经济平台GMV同比增长68%。
工猫发布的《2024零工经济解读报告》则提到,截至2024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突破2.65亿人,占总就业人口比例超30%,其中,平台型零工从业者达1.75亿人,月均收入6198元。县域零工占比超60%,31-40岁青年为主力军,本科以下学历占比90%。
面对零工市场供需两端爆发出的就业新潜力,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动市场完善。
2025年5月26日,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者及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提供免费,就地就近的公共服务,打破户籍限制,推动服务均等化。这意味着零工市场正式成为国家就业公共服务网的核心节点。
该《意见》还明确提出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将零工市场深度融入基层服务体系。而据《2024零工经济解读报告》预测,2050年AI+超级个体加速零工经济市场繁荣,零工市场薪资规模将突破50万亿。
然而丰富的零工岗位需求和年轻求职群体之间,仍然存在着认知上的鸿沟。
通常情况下,零工可以分为体能零工和技能零工两类。例如服务员、刷碗工、外卖员这类无需更多培训和学习,就能简单上手的工作属于体能零工。而水暖工、装修工,以及程序员、摄影师、设计师等需要有一定基本技能的岗位,则属于技能零工。
如今,零工市场真正短缺的是技能零工,而不是体能零工。换句话说,在零工市场上,技能才是“第一生产力”。
人社部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技能劳动者缺口达200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缺口超500万。随着制造业升级和数字经济扩张,未来五年技能人才需求年均增速将达15%。
相反,零工市场表面上门槛最低的体能零工,像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岗位实际上已经人满为患。
新华网报道,今年年初全国外卖骑手已超1000万人。从平台数据看,饿了么活跃骑手超过400万人;美团的骑手以年均近20%增速攀升至745万人。另据统计,2024年1月至6月,北京市从事餐饮配送服务和外卖配餐服务的人员同比增长49.7%。
网约车情况也不容乐观。中研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国注册网约车司机突破3000万,而日均订单量仅增长8%,导致单车日均接单量从2023年的24单骤降至19单。目前已经有多地交通主管部门已明确提示“收入可能无法覆盖成本”。
技能鸿沟在暑期工身上表现得也非常突出。
前程无忧《暑期工作状态调查2024》显示,有经验的暑期工主要集中在零售(52%)、餐饮(49%)、教育培训(27%)等传统领域。对于没有经历的受访者而言,奶茶店员(29%)、咖啡学徒(28%)则是比较受欢迎的选择。而技术含量较高的设计、剪辑类线上工作,虽然分别有22%和18%的青年群体表示兴趣,却因技能不足难以实际承担岗位职责。
对暑期工而言,服务员、奶茶店员这类“网红”岗位之所以受欢迎,核心原因就是“门槛低、上手快”。
但体能零工往往伴随着更大的劳动强度、更严峻的工作环境以及更低的劳动报酬。这也是无奈的现实:当技能不足以支撑体面收入时,暑期工只能作为就业的弱势方接受被“挑拣”的命运。
创意零工时代
在大学生暑期打工无门的时候,深圳的小学生却在这个夏天给哥哥、姐姐们上了一课。
在深圳华强北,由于写字楼地形复杂,人口众多且上下电梯运力有限,很多外卖员都因为难以保障准时送餐而头痛不已。但是今年暑期,许多放假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们因为熟悉楼宇且收费低廉,从外卖员手中承接了“最后垂直100米”的送餐任务,每单收费1-2元,日收入可达上百元。
这个非常规的用工案例揭示了体能零工的新可能:当基础体能岗位竞争饱和,创造性岗位就成为破局之道。
实际上,年轻人早就开始从单纯的体力输出转向脑力与创意的结合,并衍生出一个又一个极具创意性和想象力的新型职业。比如在长假期间,主人经常因为外出旅游而无法照顾家里的宠物“毛孩子”,因为在假期帮人上门喂猫、遛狗就成为一种新的零工。
此外,每年清明由于假期较短,许多远离家乡的人无法回乡祭祖,于是代客祭祀就成了一种新零工。今年清明节期间,00后女大学生毕业做职业扫墓人、代客祭祀的新闻就挂上热搜,引得1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但帮人远程祭祀、节日特色服务等创新,往往只能在特定时段创造收益。这样的零工类型纯粹依靠脑力创意,但创意红利往往具有时效性,一旦某种模式被证明有利可图,低门槛会迅速吸引大量竞争者涌入,拉低行业整体盈利水平。
因此,依靠一技之长,尤其是那种把兴趣转化成技能,并再发展成手艺的“创意零工”岗位,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在游戏世界,帮角色“捏脸”的创作者单次收费可达数百元;漫展必备的“二次元妆娘”日收入过千;手工达人线上接单制作精致“娃衣”,也在面临源源不断的订单。
还有,由于宠物失踪的频繁出现,针对爱宠人士寻找走失宠物的迫切愿望,专门帮助客户寻宠的“宠物侦探”,也作为一个小众职业在大城市开始发展。还有的年轻人,主动应聘网红景点NPC,凭借“e人天赋”身着汉服或者cos服和游客们互动,又或是趁着假期到“竖店”应聘短剧群演,过一把“重生成为龙傲天”的瘾。
这些都是将爱好变成收入来源的典型案例。但必须要强调的是,对年轻人而言,真正的出路仍然在于将短期零工经验转化为长期的技能积累。
正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初浩楠所强调的:“互联网企业对零工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应整合政府、社会和企业资源,打造专业性、综合性的培训平台。”而在零工市场不断完善的同时,求职者跟应该针对市场需求,提前学习和掌握匹配岗位需求的职业技术和技能。
因为虽然各方都在为推动零工市场的发展而努力,但是用人市场绝对不会为任何人降低门槛,优异的技能永远是最过硬的“通行证”。
其实不光是在零工市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真正的傍身利器不是学历证书,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在暑期四处碰壁的年轻人,也会在其他地方遭受“毒打”。
“长期零工”会有未来吗?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爱好发展成收入来源,一个新的问题也由此产生:零工岗位是否也有可能成为一份长期工作呢?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首先,在需求催生供给的人才市场中,长期工作的基础是用人单位的长期岗位需求,而长期岗位的产生来源于消费市场的长期需求。
举例来说,如果要把上门喂猫、遛狗当做长期工作,就需要保证市场上一直有“铲屎官”发布需求,并且整个市场需求保持持续和稳定。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以公司形式来承接市场需求的商业形态,进而形成行业。而当市场需求不稳定或是尚未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时,零星的市场需求不仅无法形成行业,有限的收入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无法支撑其成为一份长期工作。
而从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这一点来看,许多创意零工属于新场景下的新需求。虽然短期还未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到未来的市场潜力。
例如“妆娘”作为二次元漫展、汉服拍摄等场景中的重要配套岗位,消费需求是随着市场规模不断增长的。而据艾媒咨询《2022-2023年中国汉服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数据研究报告》,2022年,汉服经济市场规模预计达125.4亿元,同比增长23.4%,2025年有望达到191.1亿元。单单考虑到汉服市场的长期增长趋势,“妆娘”的市场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其次,一份新工作能否成为值得年轻人选择的长期岗位,还取决于工作本身是否存在职业晋升路径和竞争门槛等。
比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对技能要求不高的体能零工,虽然因为搭上了数字经济的快车,成为当下最主流的零工职业,但也在短时间内迅速接近供给饱和的状态。
而在供给增多的趋势下,求职者之间又很难在技能或待遇上拉开明显差距,因此演变为“僧多粥少”的恶性竞争格局。并且因为供需关系的失衡以及收入水平与平台补贴息息相关,这类岗位近几年都出现了平均收入下降的情况。
但是对于创意零工而言,大多数岗位都处于早期市场阶段,因此人才供给处于极度紧缺的情况,一些岗位虽然不一定有明确的技能要求,但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入行门槛。
譬如上门喂猫、遛狗的工作看上去“有手有脚就会”,但实际工作中可能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宠物护理和行为训练相关的知识,包括能够根据粪便的状态判断宠物的健康状况,以便向宠物主人及时反馈。在没有宠物主人陪伴的情况下,上门喂猫、遛狗也需要懂得安抚宠物分离焦虑、减少应激反应。
此外,针对新市场、新需求产生的创意零工虽然大部分尚未形成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但许多岗位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会明显影响服务价值的判定。
据惊蛰研究所了解,一位成熟的汉服妆造师需要经过至少一年时间的妆造系统学习,原因在于对比被视为行业门槛的“新娘妆”,汉服摄影常用的古风妆造更加复杂。有业内人士透露,“在整个行业中,古风妆造的难度仅次于影视特效妆”,因此市场上好的“妆娘”格外稀缺,甚至一些化妆师开始转换赛道专门从事汉服妆造。
美国经济作家黛安娜·马尔卡希在《零工经济(The Big Economy)》一书中提到,今天的人们很少可以沿着预先确定的职业阶梯慢慢向上爬。而对自由职业者的调查显示,他们很珍视自己因非全职工作而享有的独立性、灵活性以及更大的掌控权。这种通过接受工作的不确定性,来获得工作独立性和灵活性的职业态度,也同样适用于当代中国的年轻人。
国家发改委早在2022年发布的文章中就提到,灵活就业的一个明显特征即从业者不再以“兼职”满足生存需要为主,而更多将“零工工作”作为长期工作。
可见“长期零工”并非幻想,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只是特立独行的年轻一代们还需要再等一等,等到市场真正成熟,等到自己真的具备将兴趣转变为长期工作的能力和期望,才能够真的选择一条全新的职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