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刚刚,《时代》周刊发布了 2025 年度 AI 领域最具影响力的 100 人名单。
在这份名单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学者和企业家。
令人惊喜的是,今年出现了更多的华人面孔,并且有许多是第一次登上 AI 领域的榜单。此次登榜的有大家耳熟能详的 AI 领军人物:华为创始人任正非、DeepSeek CEO 梁文锋、宇树科技 CEO 王兴兴、小马智行 CEO 彭军、meta 首席 AI 官汪滔(Alexandr Wang)、清华大学教授薛澜、斯坦福教授李飞飞等等。
下面我们整理了部分入选人员名单,完整名单请查看原文:https://time.com/collections/time100-ai-2025/
更多华人身影
领导者(Leaders)
任正非,华为创始人
任正非推动了公司在 AI 领域的长期、高强度投资,旨在打造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在他的战略引领下,华为成功推出了作为算力底座的昇腾(Ascend)系列 AI 芯片、昇思(MindSpore)深度学习框架,以及赋能千行百业的盘古(Pangu)大模型,确保了公司在智能时代的竞争力,也为构建一个关键、独立的 AI 计算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
梁文锋,DeepSeek 创始人兼 CEO
梁文锋带领这家源于顶尖量化团队的公司(深度求索),在短时间内崛起为 AI 领域的技术核心力量。他早期坚持「从零开始」的自研路线,主导发布了多个国际一流的开源代码及语言大模型,为公司在全球开发者社区中奠定了卓越声誉。
2025 年 1 月 20 日,DeepSeek 发布了 R1,这是首个挑战竞争对手 OpenAI 最新发布的开放权重模型。DeepSeek 证明了中国仅用少量计算能力就与全球最佳水平匹敌。
黄仁勋,NVIDIA 联合创始人、总裁兼 CEO
他共同创立了英伟达(NVIDIA),并预见到图形处理器(GPU)在并行计算中的巨大潜力。
在他的领导下,英伟达转型为全球领先的 AI 计算公司。其 CUDA 计算平台和高性能 GPU,已成为驱动深度学习和现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从自动驾驶到药物研发等众多领域的突破提供了关键算力支持,从而开启了人工智能的新工业革命。
魏哲家,TSMC董事长兼总裁
在他领导下,台积电凭借其在 7 纳米、5 纳米及 3 纳米等尖端芯片制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成为 NVIDIA、AMD、苹果等顶尖 AI 芯片设计公司的主要代工厂。
他通过精准的战略决策和产能扩张,确保了全球最强大的 AI 处理器和加速器能够被大规模生产,为当前由大模型驱动的 AI 革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算力基石,是 AI 硬件生态系统的关键人物。
汪滔(Alexandr Wang),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联合负责人
他此前更为人知的成就是创立了 AI 数据公司 Scale AI。他敏锐地预见到高质量数据是模型能力的瓶颈,因此将 Scale AI 打造成行业基石,提供从数据标注、评估到 RLHF(人类反馈强化学习)的全套解决方案。
该公司为自动驾驶、大语言模型等领域的无数突破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持,他的工作从为 AI 提供基础「燃料」转向了直接引领超智能的研发。
王兴兴,Unitree(宇树科技)创始人兼 CEO
王兴兴是全球具身智能(Embodied AI)领域的关键推动者。他最初以高性价比、高性能的 Go 系列四足机器人闻名,极大地降低了动力机器人的技术门槛并推动其商业化。
近年来,他更是带领宇树科技全力投入通用人形机器人 H1 平台的研发,致力于将最前沿的 AI 技术,如强化学习控制、大型多模态模型与机器人硬件深度融合,探索让机器人完成更复杂的通用任务。
开拓者(Innovators)
彭军,小马智行创始人兼 CEO
他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走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核心人物。在他的领导下,小马智行不仅在技术上持续迭代其 AI「虚拟司机」,更在商业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
到 2025 年,公司的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已在中国一线城市实现了大规模、常态化的「全车无人」商业运营,同时其 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业务也在干线物流上进入了商业化阶段。他成功将自动驾驶从愿景变为了切实的运力服务。
Edwin Chen,Surge AI 创始人兼 CEO
Edwin Chen 认为,AI 有能力写出「足以赢得诺贝尔奖的诗歌、解决黎曼猜想、甚至揭示宇宙的秘密」,但前提是它必须训练在能够真正体现人类专业知识、创造力和价值观的数据之上。
2020 年,Edwin Chen 创办了数据标注公司 Surge AI,生产并出售高质量的数据集,客户包括 Google、Anthropic 和 OpenAI。到 2024 年,这家初创公司创收超过 10 亿美元;如今在融资过程中,公司估值据称已超过 250 亿美元。
塑造者(Shapers)
李飞飞,斯坦福教授、World Labs CEO
斯坦福「以人为本 AI 研究院」(HAI)的联合院长,她领导创建了 ImageNet 项目,这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视觉数据库,其直接催生了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革命性突破,被视为现代 AI 浪潮的关键引爆点。
作为「以人为本 AI」理念的旗帜性人物,她持续推动 AI 向更负责任、更符合人类价值观的方向发展,致力于将技术用于解决医疗等全球性社会问题。
思想者(Thinkers)
薛澜,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为 AI 治理与公共政策层面做出贡献。他担任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是国内 AI 伦理规范、治理原则和发展战略的核心设计者之一。
他深度参与并影响了 AI 法规框架的制定,并与国际社会进行 AI 治理对话,致力于在全球层面推动建立一个负责任、安全可控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Karen Hao,华人作家、资深记者
作为资深科技记者,Karen Hao 在 ChatGPT 轰动全球的几年前就开始报道人工智能,尤其是 OpenAI。2025 年 5 月,她出版首部作品《Empire of AI: Dreams and Nightmares in Sam Altman’s OpenAI》,深刻揭露了 OpenAI 的内幕,并迅速成为畅销书。
其他 AI 名人
Elon Musk,xAI 创始人
联合创立了 OpenAI,领导特斯拉开发自动驾驶技术与人形机器人,并创立了 xAI 以及研发脑机接口的 Neuralink。
Sam Altman,OpenAI CEO
曾任创业孵化器 Y Combinator 总裁,期间投资了众多 AI 公司。他于 2019 年成为 OpenAI 的 CEO,领导公司发布了包括 GPT 系列模型和 ChatGPT 在内的产品,极大地推动了生成式 AI 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Fidji Simo,OpenAI 应用业务 CEO
她曾在 meta(原 Facebook)长期担任高管并负责 Facebook 应用。在此期间,她主导利用 AI 技术驱动信息流、视频推荐及广告系统,是 AI 技术在大型社交媒体平台产品化应用的关键推动者。
Mark Zuckerberg,meta 创始人兼 CEO
确立了公司的 AI 优先战略。他支持创建了基础 AI 研究团队(FAIR),并主导开源了包括 Llama 系列在内的大型语言模型,对全球开放 AI 生态系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Dario Amodei,Anthropic CEO
他曾任 OpenAI 研究副总裁,领导了 GPT-2 和 GPT-3 等项目。他创立 Anthropic 旨在构建更安全可靠的 AI,公司推出了 Claude 系列大模型,并开创了「宪法 AI」等安全研究方法。
Andy Jassy,亚马逊总裁兼 CEO
Andy Jassy 凭借其 20 多年前创立亚马逊云服务(AWS)的前瞻性布局,为当前 AI 浪潮奠定了基础。他正领导亚马逊大力投入 AI,通过发布 Amazon Bedrock、Amazon Q 等服务,并与 Anthropic 合作,推动生成式 AI 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Stuart Russell,国际安全与道德人工智能协会联合创始人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教授,与 Peter Norvig 合著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教科书: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该书在 135 个国家的 1500 多所大学中使用。
Yoshua Bengio,LawZero 联合主席兼科学总监
「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因其开创性贡献获图灵奖。他为现代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等技术奠定基础。近年来,他成为 AI 安全与治理的疾呼者,其在 LawZero 的工作旨在确保 AI 发展可控且符合伦理。
Jeffrey Dean,谷歌首席科学家
2017 年,他的团队提出了 Transformer:这一神经网络架构支撑了当今 AI 领域所有重大进展。2023 年,Dean 推动将谷歌的两个 AI 研究项目 ——Google Brain 和 Google DeepMind 合并为一个组织 Gemini,Gemini 现在被认为在能力上与 OpenAI 的最新模型大致相当。
Jakub Pachocki,OpenAI 首席科学家
2019 年,作为研究负责人,OpenAI 的机器人击败了《Dota 2》的世界冠军。Pachocki 领导了 GPT-4 的训练,并以科学严谨性和原则性怀疑精神设定 OpenAI 的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