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深圳的野心,藏在规则里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虎嗅APP 时间:2025-08-29 16:23:30


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45周年。

45年,弹指一挥间。一座曾经3天一层楼的城市,如今早已高楼林立,不再用速度惊艳世界。

但当我们拨开GDP的迷雾,撕掉"搞钱之都"的标签,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内核从未改变。

与其说这是一部城市建设史,不如说,这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答题史。

从诞生那天起,深圳就被时代推上考场,接下了一道又一道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难题。它没有标准答案可抄,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摸着石头过河,去冲撞、去试验、去求解。

但每一次摸索,都在无意间触碰到了一个更深层的命题——谁来制定规则?

四十五年,人间正道是沧桑。回望过去,这位名叫深圳的考生,至少交出了三份定义了不同时代的精彩答卷。

第一道题:生存之问 (1979~2014)—— 构建经济的供血系统

时间回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一河之隔的香港繁华如梦,这边的宝安县却还在为温饱挣扎。

摆在深圳面前的第一道题,无比残酷,关乎生存。

一河之隔的香港,其繁荣发展形成巨大反差。这道题的题面直接而现实:如何在一个旧有的经济格局下,让普通人与嗷嗷待哺的企业,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滋养?

中央的批示言简意赅:"杀出一条血路来!"

深圳最初的答案,是成为一个"超级接口",为封闭的经济体接入外部循环。

在那个没有数字化的年代,深圳其实已经在处理"数据"——只不过是以订单、图纸、样品的形式。它放下身段搞"三来一补",本质上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连接全球资本与中国劳动力的端口。


数据清晰地记录了这一模式的巨大成功:从1990年到2024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额从4.8亿美元增长至61亿美元,增长近12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商投资企业都是出口的绝对主力。这套高效的外部输血系统,为深圳解决了最初的温饱问题。

然而,单纯依赖外部输血是脆弱且不可持续的。当城市肌体逐渐丰满,它必须拥有自己的"造血"机能。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这座城市构建内部供血系统的关键一步。

它不仅为万科、平安等本土拓荒者提供了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第一次将"信任"标准化——股票,本质上就是一份可流通的信任凭证。它构建了服务于大型企业的金融主动脉。

但它的局限性同样明显:它主要为已经相对成熟、规模化的企业服务。

对于构成深圳企业总量超90%的中小企业而言,这套主流金融体系的门槛依然高不可攀。主动脉的强劲搏动,无法有效将血液输送到这些最具活力的末端毛细血管。

主流体系之外,深圳的"草根"们则用自己的方式野蛮生长。

以华强北为心脏,一个独特的电子产业生态自下而上地形成。在这里,一套基于熟人社会的"原始区块链"在运转——每笔交易都被周围的商户"见证",违约者会被整个市场"拉黑"。

信息、资本和元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转,无数小作坊、小档口依靠现结的货款和上下游的商业信用,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快速迭代。

这是一种高效但非正式的毛细血管网络,它绕过了传统银行,却真实地供养了深圳制造业的底层细胞。

但这套“地下金融系统”同样有其天花板:它无法支持企业的规模化扩张,也无法为需要长期投入的研发创新提供稳定支持。

至此,一个深刻的结构性矛盾暴露无遗:外部输血不可持续,资本市场高不可攀,民间金融上不了台面。

数千万正规经营、渴望发展的小微企业,依然处于金融服务的"真空地带"。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结构难题,深圳的答案不再是单一的政策或机构改革,而是一场由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浪潮。

其中,诞生于2014年的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数字银行,提供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样本。

它用分布式技术替代昂贵的大型机——这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暗示了一种去中心化的未来。将单账户年均IT运维成本降至约2元,远低于传统模式。


不再过度依赖实物抵押,而是将海量的、合规的数字行为数据,转化为信用的度量衡。

其成效直接体现在,截至2024年末,"微粒贷"服务的客群中,约18%为此前在央行征信系统中无信贷记录的"首贷户"。而在其“微业贷”授信企业中,约50%的客户系企业征信白户,累计有38万企业在微众银行获得第一笔企业贷款。

从充当外资的"接口",到建立服务巨头的"主动脉",再到催生服务草根的"数字毛细血管",深圳用三十多年的时间,由外而内、由大到小,层层递进地构建了一套复杂而强大的经济供血系统。

但血液能流动,不代表血型能匹配——这个隐喻,将在大湾区融合中得到新的诠释。

第二道题:融合之问 (2015~2024)—— 从物理连接到规则互通

当生存问题初步解决,深圳迎来了第二道考题:融合。

成为一个区域的引擎,远比单纯的自我生长要复杂。当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深圳面对的,是如何将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体系,整合为一个高效协作的经济体。

这一次,深圳不再只是规则的接受者,而要开始参与规则的协调。

它的答案,是系统性地识别并拆除那些横亘在区域间的无形之墙。

第一堵墙,是产业与地理的隔阂。

融合,首先发生在看得见的物理世界。

以大疆创新为代表的深圳企业,早已将大湾区的地理版图内化为自己的组织肌理:研发大脑在深圳,转身就能调动东莞的精密制造供应链,再借助香港这个全球贸易与金融中心,为产品打开销路。

这条"深圳研发+珠三角制造+香港全球化"的通路,早已成为大湾区产业协同的黄金法则。

仅仅是货物的自由流动,还远远不够。资本的壁垒随之凸显。

于是,以"深港通"为代表的互联互通机制应运而生,它打通了资本市场的制度壁垒,创建了一条受监管的金融高速公路。

国际资本可以通过香港投资深圳的科技企业,内地资金也能配置全球资产。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构建血管,那么这一阶段就是实现不同血型的兼容。

当货物与资本得以顺畅往来,人的跨境流动便构成了新的瓶颈。

一个香港工程师来到深圳,最先感受到的"摩擦力"往往来自最日常的环节:支付与身份认证。

对此,深圳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数字化解法。

腾讯的微信支付率先推出香港版钱包,解决了跨境小额支付难题。在此基础上,更为深远的探索是"腾讯E证通"等数字身份项目,旨在将身份证、回乡证等多种实体证件虚拟化、统一化,为构建一个真正的"大湾区生活圈"提供信任基础。

然而,所有流动——无论是货物、资本还是人——最终都沉淀为数据。

从实物订单到数字数据,深圳处理"信息"的方式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而数据,恰恰是融合中最深、也最无形的障碍。

一个终极问题浮现:在不同的法律与监管体系下,数据的"信任"如何跨境传递?

一种"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全新思路由此诞生。

在粤港澳三地政府与监管机构的协调支持下,"跨境数据验证平台"项目启动,集结了区域内多家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共同探索。

微众银行作为总体方案设计及技术支持方,先后助力了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于2022、2024年的上线。两平台基于DDTP(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理念及FISCO BCOS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创新提出由个人自主携带数据跨境、结合区块链技术提供验证能力的跨境数据解决方案,为大湾区构建一条数据流通“高速路”。

微众银行、腾讯等深圳本土科技力量,将华强北那套"见证式信任"数字化,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信任的跨境传递。

这一看似简洁的模式背后,是长达数年在不同体系间进行无数次沟通协调与技术验证的艰辛过程。

最终,它实现了数据不出境下的信任跨境传递,为大湾区数字经济的一体化扫清了最底层的障碍。

从产业供应链,到资本市场,再到个人身份与数字信任,深圳正系统性地消解大湾区内部的制度性摩擦,将一个地理概念,真正塑造为一个有机的经济生命体。

第三道题:引领之问 (2025~未来)—— 从应用创新到定义底层

题面是:当中国从世界工厂走向科技强国,当外部环境倒逼我们必须科技自立,深圳如何从应用创新迈向源头创新?

如何从一个规则的适应者,变成规则的制定者?

这一次,深圳的答案是:扎根。

扎根,意味着不再满足于商业模式的巧妙,而是要向下探,去触碰那些最底层的技术、最根本的架构。

深圳的研发(R&D)投入强度在2023年已达到6.46%,其中超过93%来自企业。这不是规划,而是市场的真实选择。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华为在5G领域的实践。

它不仅是设备制造商,更是从底层协议到核心专利,深度参与甚至主导了全球5G标准的制定。这标志着深圳的头部企业,第一次真正掌握了"游戏规则"的制定权。

这场深刻的范式革命,正在当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浪潮中延续。

如果说"AI+"是给传统业务换引擎,那么一个更具颠覆性的概念——"AI原生(AI Native)"——则是要重新设计系统。

腾讯的混元大模型正在重塑商业基础。据财报披露,通过深度理解用户意图和创意内容,部分广告场景点击率从1%提升至3%以上。混元API日调用量已超10亿次,在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产品中全面应用,正在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

而在金融领域,这场AI原生的革命正在更深层次地展开。

当大语言模型让机器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人类的需求,数字金融不再只是把线下业务搬到线上,而是要重新想象金融服务的可能性。

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数字原生银行,正在经历一场从内到外的重构。AI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融入了银行的DNA——从一个贷款申请的风险评估,到一次客服对话的情感识别,从产品设计的千人千面,到系统架构的自主进化,每一个环节都在被AI重新定义。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跃迁。当传统银行还在讨论要不要用AI的时候,AI原生银行已经在思考如何让AI成为组织的一部分。这种差距,不是技术代差,而是物种代差。

从气象预测到商业智能,从企业服务到金融创新,深圳的创新者们正在从牌桌上的玩家,变成那个搭建牌桌的人。要搭建牌桌,必须有足够稳的地基。


AI这个聪明的"大脑",如果喂养的是来路不明的数据,后果可想而知——信任,从资本市场的基石,变成了智能时代的基石。

于是我们看到,在国家层面,深圳被选为数字人民币首批试点城市,探索未来数字货币的形态,这本身就是在为整个数字经济构建最底层的信任基石。

其目的,正是要把信任从稀缺品变成基础设施——从华强北的口碑系统,到数字银行的算法信用,再到区块链的数学信任,深圳一直在做同一件事。

从5G通信标准,到未来数字货币,再到开源的信任基础设施,我们看到了一条从构建连接到构建信任,再到释放智能的战略远见。

深圳不再满足于做出更好的产品,而是致力于打造能长出无数好产品的土壤。

这,才是一个先行示范区真正的担当。

结语:深圳的终极答案

深圳经济特区45年,回答了三道题,背后其实只有一个终极答案:

永远直面时代最真实、最棘手的问题,并永远相信市场和技术的力量。

它不迷信任何固定的模式,因为所有模式都会过时。

它只相信,只要问题存在,就会有需求;只要允许试错,就会有创新;只要保持开放,这座城市就永远年轻。

从学习规则、适应规则到制定规则,从接受信任、创造信任到定义信任,深圳的野心从来都不藏在GDP里,而是藏在每一个看似技术性的选择背后。

谁掌握了规则,谁就掌握了未来。

深圳的下一道考题是什么?没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其过去四十五年直面难题的经验,将是它应对未来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49724.html?f=wyxwapp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