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Vivo做头显,夸克做AI眼镜,谁能打破AI硬件失败宿命?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明 新识研究所 时间:2025-08-29 20:21:30

又有公司“不怕死”地冲进了头显赛道,之前苹果和字节都在这上边折戟。

8月21日,vivo发布其首款头戴显示器vivo Vision探索版,号称是目前“全球最轻的空间计算设备”。

而在混合现实(MR)头显领域,早在2023年6月6日,苹果正式推出了旗下首款头显Vision Pro,但销量却一直未能如预期般火热。马克・古尔曼就指出,苹果的 Vision Pro 头显销量正面临“两难困境”,并估计其出货量“远不足100万台”。

而近两年,在meta的带领下,轻量化AI眼镜的热度超越MR头显,成为科技行业的风口。但vivo还是选择推出vivo Vision探索版,vivo为什么要逆风口而行呢?

1 meta的AI眼镜爆了,但仍是个例

据meta的合作伙伴、眼镜巨头EssilorLuxottica近日披露,2025年上半年,Ray-Ban meta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倍。而据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高达110%。其中,meta的市场份额攀升至73%。

meta首席财务官Susan Li曾明确指出,“本季度5%的同比增长主要得益于Ray-Ban meta智能眼镜销量的提升”。2025年第二季度,meta Reality Labs实现营收3.7亿美元,同比增长5%。

meta Rayban卖爆后,便有专家分析指出,meta的成功在于其AI眼镜背后强大的meta生态,包括支持meta自有的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直播、通过WhatsApp进行视频通话等。

meta的成功刺激了国内市场,目前,包括百度、小米、阿里等头部科技公司都已推出自研AI眼镜产品,就连曾斥资约90亿元收购VR创业公司PICO的字节跳动,也为显示类头显设备按下“暂停键”,转而加码AI眼镜。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开幕首日,阿里便发布了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表示,“AI眼镜一定会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这将催生个人数据量的急剧爆发,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个人移动入口。”

而阿里此次推出的夸克AI眼镜和meta一样,依托于阿里庞大的生态:它具备Qwen大模型和夸克最新AI能力,支持高德地图导航、支付宝看一眼支付、淘宝比价、航班管家行程服务、网易云音乐智能推歌等丰富场景。

“我们希望重新定义AI眼镜的标准:一个真正的随身超级助理,一个全天候多场景可使用的智能终端,还是一副美观舒适的好眼镜。”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曾明确表示表示。但是,如果夸克AI眼镜仅仅只能依赖阿里系应用,而缺乏第三方开发者生态,那夸克AI眼镜“AI超级助手”的愿景还是要打个问号。

而另一方面,相较于相比重点布局的B端AI业务,阿里的C端AI业务在面对字节、腾讯和百度等主要竞争对手时,明显“掉队”。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在全赛道用户规模AI应用榜上,阿里只有支付宝-蚂小财入榜第4。但“蚂小财”是支付宝为商家、企业等 B 端客户提供的数字化经营工具,帮助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营销推广、客户运营等工作。

在AI to C的典型AI应用中,阿里旗下的通义以及AI搜索(夸克)相较于百度、腾讯与字节旗下应用仍逊色不少。

而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的核心夸克,虽然经历了从“看片神器+网盘+高考助手”到“AI全能助手”的转型,但人们对其传统印象仍是搜索或存储资源的工具,其庞大月活中,真正使用其AI功能的“有效用户”比例却是未知的。

夸克功能虽然大而全,覆盖搜索、网盘、扫描、高考等场景,但却缺乏如DeepSeek那样的对话式生成AI定位,无法形成有效的用户粘性。以高考为例,2024年暑期夸克月活峰值接近2亿,但其日常月活却只有这一时期的一半,用户活跃度高度依赖于场景的夸克,更是被网友戏称“靠高考每年火一个月”。

可见,阿里的C端处于瘸腿状态。夸克AI眼镜则似乎也将未来瞄向了B端,进行转向。据财中社消息,夸克AI眼镜面向B端的“企业版”已启动内测,钉钉将把会议纪要、专家远程指导等功能打包,按席位年费制收费。

阿里副总裁、夸克CEO吴嘉曾明确表示,“我们不靠卖眼镜赚钱”。他同时透露,目前已有3000家品牌接入“眼镜货架”,预计年内SKU突破100万。夸克AI眼镜的真正盈利点在于场景抽佣:每一单“眼镜比价”成交,阿里向商家收取2%技术服务费;每一次“看一眼支付”,支付宝抽取0.3%通道费。

事实上,自2024年下半年起,包括Rokid、百度、闪极科技在内的各个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AI眼镜,掀起“百镜大战”。以闪极科技为例,作为一家充电宝公司却转型做起了AI眼镜。其首款产品“闪极AI拍拍镜”首发价仅999元,上市便被一抢而空。但随之而来的便是“拍照功能不如人意”、“左右扬声器装反”等各种吐槽。

被行业认为是AI落地最佳场景之一的AI眼镜赛道可谓是“卷”起来了,加入的企业甚至包括了老牌金店老凤祥。但消费者对于AI眼镜的态度更多是“尝鲜”,而并非“刚需”与“乐意消费”。

以早前风头正盛的小米AI眼镜为例。据蝉妈妈数据显示,小米AI眼镜在抖音旗舰店的销量呈高开低走态势,发售首日达峰值,即日销5000-7500台。随后持续下滑,截至8月18日,日销量已跌至100-250台。

另据科技媒体XR Vison统计,小米AI眼镜的日均销量从7月1日的6000副,降到6日的3555副,退货率或达40%。而在某书等社交平台,“塑料感”、“蠢钝的小爱同学”以及“脱机”也是用户对小米AI眼镜切切实实的吐槽。

国内AI眼镜的境地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如何看待AI眼镜,而同时值得反思的是,metaAI眼镜等火爆,真的是因为它背后的AI功能吗?值得注意的是,meta率是第一个将Llama大模型融入眼镜,叠加AI交互功能的科技厂商。但是,meta并没有死磕眼镜的智能,而是傍上了Ray-Ban这个时尚大咖。而Ray-Ban meta的最大亮点便是其时尚外观与舒适度,至于摄像与AI功能,似乎只是点缀。Ray-Ban meta的火爆在于对用户新潮配饰消费需求的精准拿捏,299美元的亲民价格,再加上上百种镜框、镜片的组合选择,满足了用户日常百搭的时尚消费需求。

据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最新爆料称,meta首款配备显示屏的智能眼镜将于下个月正式发布。据悉,其右镜片将搭载微型屏幕用于显示应用通知,用户可通过与Orion AR原型机同款的“神经腕带”配件进行操控。

但摆在AI眼镜面前的一个难题是,它真能替代手机吗?从目前来看,不管AI眼镜如何强调智能与续航,手机仍是当前主流的全天候终端设备。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约为49.4万副,同比增长116.1%,而同期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达到7160万台。虽然在AI技术的加持下,AI眼镜可通过语音,进行一些简单的交互,但在目前,AI眼镜仍然无法实现“脱离手机”的独立体验而显得鸡肋。

头部大厂或许在继续加码AI眼镜,使其成为AI的硬件落点,但从目前来看,AI眼镜的支付、导航等功能仍将严重依赖于手机端生态。至少短期内,AI眼镜无法实现“脱离手机”的独立体验,它更多的是手机的“共生”或“辅助”而非“替代”。而据iiMedia Research调研显示,消费者对智能眼镜的接受度达到40.45%,在可穿戴设备中弱于智能手表和手环。

2 vivo做头显,还没有一家火的

那么头显呢?相较于AI眼镜,MR头显因为自带显示,可以更好地联通信息反馈与现实世界。

但MR头显的未来,并不明朗。2023年11月,知名VR厂商PICO召开内部会议,调整组织架构,裁员约300人,占比约23%。PICO总裁周宏伟表示,“过去对于行业和市场发展的预估过于乐观,实际现状并未达到预期。”

8月21日,vivo发布其首款头戴显示器vivo Vision探索版,号称是目前“全球最轻的空间计算设备”。此次vivo的vivo Vision探索版搭配了高通第二代骁龙XR2 +平台。据悉,第二代骁龙 XR2+采用单体式设计,CPU频率提升了20%,GPU频率则提升15%,带来了25%的性能提升以及50%的能效提升,AI性能也提升了8 倍,支持最高90FPS4.3K单眼显示分辨率,支持超过12路并行摄像头。

而在2024年1月推出之时,高通该款芯片目标便直指MR头显设备。据vivo产品规划经理胡奥喃介绍,vivo延迟时间为13ms,在相关竞品都在35ms以上情况下,vivo Vision相较于Vision Pro的延迟11ms也只低了2ms。而398克的重量相较于Vision Pro的600克到650克的重量也要轻上不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vivo Vision 还支持眼动追踪和手势操作,与苹果的Vision Pro并列为全球仅有的两款实现此技术的混合现实设备。

“中国的智能机能快速发展,是因为把价格落到了只比功能机高百分之二三十。所以对 vivo Vision 来说也是同样的逻辑,就怎么能够让其价格落到大部分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程度。”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 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认为,价格是未来MR能否取得突破的主要因素。

目前,vivo尚未公布其vivo Vision探索版价格。但从媒体爆料的价格来看,vivo Vision探索版相较于苹果Vision Pro国行版29999元的定价,确实便宜了不少。

2024年末,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发文称,内部数据显示,大量Vision Pro购买者(未退货者)对该产品的使用并没有苹果公司预期的那么多,阻碍消费者购买的原因,不仅仅是昂贵的价格,更在于头显缺乏“杀手级应用”。“杀手级应用”的匮乏,似乎是当前头显销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那vivo建设好了相应的应用生态了吗?此次,vivo非常大胆的使用OriginOS,即自我自研生态来承载vivo Vision。这或许与vivo Vision本身涉及的定制件特别多,使得vivo不可能采用任何第三方平台来做整个生态有关。

而从发布会来看公布的MR内容生态合作伙伴来看,vivo的内容生态建设似乎还很有限,当前仅限于一些游戏、直播和设计平台。

另一方面,MR头显的卖点在于脱离现实的沉浸,如果缺乏持续的沉浸式视频输出,那么MR头显大概率会被束之高阁,失去了其本身意义。近日,古尔曼再度发文称,苹果并不是缺乏内容才推出这么点沉浸式视频。相反,他们其实已经拍摄了大量沉浸式视频,但苹果却有意放慢节奏,避免在销量疲软的情况下“耗尽视频储备”。

而在vivo此次的发布会上,vivo产品经理虽然也展示了“打铁花”等沉浸式视频,但vivo又拍了多少沉浸式视频呢?从发布会展示内容来看,vivo Vision的内容真的没有特别多。虽然vivo本身也在很努力的在和各家谈判,以产生更多的空间内容,但生产的速度能跟上用户消耗的速度吗?至少苹果目前跟不上,才会有意放慢节奏,以避免“耗尽视频储备”。

值得注意的是,在“vivo会客厅”活动中,胡柏山坦言,这一代的vivo Vision探索版,把重量控制在了400克以内。产品在可能综合下来可能不到60分,但是如果说要卖给消费者,目标要达到80分。“所以我们这次探索版没有打算卖给消费者”。

同时,胡柏山此前便表示,vivo Vision不仅是探索未来的入口,更是未来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而在发布会上,机器人也语术也是被vivo反复提及。机器人,才是vivo发布vivo vision探索版的目的。

“机器人面临两个痛点,一方面,机器人没有类似AI大模型那样很丰富的训练数据;另一方面,现在机器人往往都需要一个人拿着遥控器来操作。但人们戴着MR就可以让机器人从中获得很多数据,MR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器人操控交互式设备——它不仅是数据桥梁,更是交互工具。”艾欧智能IO-Al.tech创始人陈相羽曾明确表示道。

而在今年3月,胡柏山也宣布,vivo已成立机器人Lab。vivo将通过人工智能与影像两大技术驱动,专注于机器人“大脑”和“眼睛”的技术研发。而vivo Vision的战略价值,就是成为机器人的“眼睛”。因为“MR会让机器人有强大的空间感知能力”。

有趣的是,在vivo宣布成立“vivo机器人实验室”之时,曾经压中过ofo、滴滴与饿了么的朱啸虎却高调退场人形机器人领域。对此,朱啸虎表示,“我们最怕的就是市场共识高度集中,商业化又不清晰。我们从来没有在这样的案例上赚过钱。”

朱啸虎的高调离场与资本对机器人行业的高度谨慎不无关系。以宇树科技为例,6月26日,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宣布宇树科技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人民币。但相较于大量初创型科技企业常年“亏损”,宇树科技的10亿盈利可谓独树一帜。据21世纪经济的报道,面对记者的询问,宇树科技仍未选择公布其营收数据和收入结构。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开资料显示,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收入占比高达70%,而其间又充斥着大量高校实验室与科研院所订单,如同济大学曾以 825 万元采购 10 台 H1-2 人形机器人及配套设备。宇树科技的机器狗是否只是“科研狗”也值得人怀疑。

“未来家庭机器人是vivo要做的,可能是五年甚至十年、十五年,MR在这里找到了未来机器人结合的方向。”而胡柏山的话表明,vivo对于机器人也不是一时热血。

实际上,vivo以“本分管理”为其企业文化核心,在近30年的发展中,vivo没有负债,业务持续盈利,坚持正向现金流。而此次,vivo也很“本分”的瞄向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即“AI Agent”和“MR技术”,避开机器人硬件劣势,瞄向C端,以聚焦核心技术、开放硬件制造的轻资产路径实现家庭机器人制造。

但在家庭机器人赛道,科沃斯(中国)、石头科技等头部品牌市占率超过40&,已建立起相应的技术壁垒和生态闭环。科沃斯(中国)以“激光导航 + AI 算法” 技术体系构成护城河,其2024 年推出搭载 3D 结构光的 X3 Pro 扫地机器人,已经将避障精度提升至毫米级。而石头科技则以“算法+硬件”双轮驱动,其2024年推出的G20Pro,则将边角清洁覆盖率提升至98%。

可以说,竞争对手已在家庭机器人领域形成先发优势。在这种情况下,vivo 若是无法在 3-5 年内推出体验闭环的原型机,将面临市场认知度被稀释的风险。

但是家庭机器人市场也没有那么乐观,家庭机器人市场的主力产品扫地机器人已陷入增长瓶颈,不少企业也因此陷入价格战,步履维艰。以石头科技为例,石头科技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石头科技虽实现79.03亿元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8.96%。然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为6.78亿元,同比下降了39.5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更是降至4.99亿元,同比降幅达到41.96%。

再说“大脑”与“眼睛”,尽管 vivo Vision 探索版在重量和空间感知上表现亮眼,但与苹果通过R1芯片实现传感器数据实时分流处理相比,vivo缺乏类似的专用硬件加速模块来强化相应速度,同时,其 vSLAM 算法在复杂环境下仍存在短板。

至于“大脑”蓝心大模型,它在数学推理和代码生成等任务上虽达到行业中上水平,但与专业模型存在显著差距。而在开发者生态上,尽管 vivo 通过火山引擎开放 7B 模型 API,但缺乏低代码开发平台和可视化调试工具,中小企业开发者需自行解决数据标注、模型微调等复杂流程,开发周期较行业平均水平延长 30%,因而vivo的扶持 1000 家生态伙伴的技术开放战略的落地也要打个问号。

另一方面,蓝心大模型的端侧优化主要针对联发科天玑 9300 等特定芯片,在其他硬件平台则不尽人意,如高通骁龙 8 Gen3,蓝心大模型的推理速度则会下降 20%-30%,内存占用增加至 1.8GB。而vivo的vivo vision探索版正好选择的便是第二代骁龙 XR2+。

不可否认vivo在AI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但在2024 年,vivo WATCH GT 手表因大模型误判给出 “自杀或自残” 的危险建议事件表明,vivo的这个“大脑”,或许也没那么灵光。

2023年末,vivo副总裁周围表示“vivo大模型现在每年20-30亿的投入成本,人才和设备各占一半,人才成本平均税后100万元。公司对大模型投入定义为高规格投入,没有设置上限”。而若是长期20-30亿元的AI投入无法在机器人业务中快速变现,集团整体利润率也将受到影响。

事实上,今年vivo的手机业务也受到冲击。据IDC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跟踪报告显示,vivo虽夺得二季度手机出货量亚军,但其同比降幅高度-10.1%,高居各大手机品牌跌幅之最,市场份额也又2024年第二季度第一的18.5%跌至17.3%。

vivo 首席运营官胡柏山曾表示,目前 vivo 超过一半的销售额来自中国以外的地区,预计 2026 年这一比例将增长至 60%,到 2027 年将达到 70% 左右。但在海外市场,自2022年印度电信管理局冻结vivo119个银行账户以来,vivo在印度便陷入了“杀猪盘”,而在相对“温和”的欧洲与东南亚,vivo在受到高端市场的冲击,也不得不面对OPPO等国内厂商和本土厂商的压力。

而另一方面,尽管 vivo 已与汇川技术、奥比中光等企业达成合作,但轻资产路径也暗藏生态协同风险,核心部件的品控问题vivo无法控制。而在高精度传感器、特种电机仍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机器人的整体体验有待商榷。

而vivo之所以着重研究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本质上就是延续自身在AI大模型和影像领域的积累,开辟营收第二曲线。但一方面,AI与机器人的需要每年投入大量人力与资金,在主要业务手机明显下滑的情况下,vivo是否还有余力;而另一方面,在家庭机器人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vivo的“手机 + MR 头显 + 机器人”又能否闯出一片天 ?而在银发经济背景下,“工具属性”和“情感属性”,又该如何平衡好呢?

vivo vision探索版,可以说是vivo在影像领域最新技术突破的集成品。vivo想借此一方面进入MR头显赛道,也强化在家庭机器人赛道中的地位。但其间困难路,目前没有一家公司真正走成功过。

vivo作为一家长期以来擅长“敢为人后”的路径成功公司,似乎并没有多少第一个“成功吃到螃蟹”的经验。

标签: 眼镜 机器人 科技 智能 市场 模型 用户 家庭 技术 手机 企业 数据 生态 业务 苹果 中国 工具 功能 宇树 行业 产品 大量 销量 大脑 首款 终端 消费者 硬件 厂商 小米 事业 古尔曼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