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华夏时评:“人工智能+”的经济发展重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华夏时报 时间:2025-08-29 20:36:15


适时而变,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总要顺着趋势最大、驱动力最强的方向前进。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全面启动“互联网+”,2025年,中国经济又开启了全面的“人工智能+”。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6大重点行动和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6大重点行动:一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是“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四是“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五是“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六是“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8项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不仅系统勾勒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整体蓝图,更从战略高度规划了人工智能与整个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路径图,研究这样一张路径图,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人工智能+”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多层次、多阶段的影响。

短期影响来看,“人工智能+”必然拉动投资和消费,重塑就业结构。

“人工智能+”的要求,短期内将重点加快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行业应用共性平台布局。“优化国家智算资源布局,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意味着新一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会循序渐进。“人工智能+”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投入,将直接刺激投资增长,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的就业影响,“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同时也要求“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就业风险评估”。短期内,就业市场可能出现结构性调整,一方面,“人工智能+”等相关新岗位会快速涌现;另一方面,部分传统岗位会面临转型压力。而“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预示着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将迎来新的机遇。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无论是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还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都是短期内拉动消费的必选项,从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到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消费的“人工智能+”升级一触即发。

中期影响来看,“人工智能+”必然促进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与产业的深度转型。

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这意味着,中期来看,“人工智能+”将开始全面赋能实体经济。

在产业发展上,“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将推动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的落地应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将进入收获期,预计将带来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和能耗的持续下降。尤其“加快工业软件创新突破”和“深化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将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价值链高端。同时,农业领域和服务业的“人工智能+”,也将带来深刻的变革。

最后看长期影响,“人工智能+”必然带来经济生态的重构与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这些长期目标,预示着人工智能将深度重构中国经济生态系统。

这种长期的深度的重构,来自更多的深层次变化。“加速科学发现进程”和“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科研和创新方式;“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和“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人工智能+”还将使宏观调控变得更加精准和有效。

短期刺激消费和投资、中期提升效率、长期重构生态,未来十年,“人工智能+”会深入到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做好了迎接智能时代全面到来的准备。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