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面向数智时代构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8-29 22:26:28

光明日报

数智时代的浪潮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传播、消费与服务方式,其对传统出版业态的冲击与重塑,也催动着知识观念的更新与理论范式的跃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下,亟须系统研究当前出版业务中涌现的新现象,立足新特征、洞察新趋势、提炼新规律,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更新、理论创新与观念革新,进而构建中国自主的出版学知识体系。

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进程中,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既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以出版强国建设服务国家文化发展的时代使命。

数智技术为出版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正在改变出版业的价值链与生态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解放知识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版权等伦理隐忧;AR、VR、MR等技术应用,增强了出版物的沉浸感与交互性;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精准度。一系列技术变革正在推动传统基于纸质书稿的编辑出版工作向数字化、智能化、沉浸式、规模化升级转型,不仅带来了流程再造与资源优化,更为出版业态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数智时代的出版实践变革亟须系统化理论回应。快速迭代的技术不仅改变了出版物的生产方式,也持续拓展着出版活动的边界。数智技术正在深度赋能出版行业发展,重塑着行业生态。从过去辅助排版、自动编校等具体环节,到如今渗透到内容创作、选题策划、营销发行等全流程,数智技术为出版活动的方法更新与流程再造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面对出版实践中涌现的一系列新现象与新问题,亟须提炼经验、总结规律、升华理念,从出版现象中把握发展趋势,形成系统化、可推广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而反哺行业发展与政策制定。

出版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出版物是人类思想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统一,承担着知识传播、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等关键功能。如今,出版业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了容纳海量数据的资源库和传播工程,能够轻松实现知识的分类化、系统化、资源化,为构建具有引领性与时代性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重要保障。

重点任务

知识体系是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系统化集成。数智时代构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应把握系统化建设的主线,加强布局、协同推进。

在学科体系方面,顺应实践发展新需求,积极拓展出版学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以编辑出版、数字出版等学科专业为基础,探索分支学科建设,加强与文学、法学、教育学等亲缘学科的知识交流,促进与计算机科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适应数智时代出版生态变迁,培养精通出版理论与业务流程、具备垂直领域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学术体系方面,聚焦出版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本土理论创新。出版学主要研究出版活动性质、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其学术体系涵盖出版理论与方法、出版实务、出版历史等多个领域。现今的数智技术正在重塑出版业态,一方面,数智时代出版物的生产方式、出版活动的组织模式正在变革;另一方面,出版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亦在重塑。因此,要敏锐发现出版领域的新现象,在理论范式上形成能够阐释实践并引导行业发展的原创成果。

在话语体系方面,打造出版学领域的标识性概念,推动形成学界业界的共建共荣机制。出版学话语体系具有显著的专业性与应用性,近年来涌现的融合出版、智能出版等概念,反映了出版业务与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在学术出版、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等领域,应推动话语体系与时俱进,依托报纸、期刊、图书、新媒体等平台阵地,加强研究成果孵化和对外传播,形成可持续创新的驱动力。

方法路径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把握好守正与创新、传承与发展、包容与开放的辩证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数智时代,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出版深度融合研究和主题出版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移动化、视听化、社交化等发展趋势下,推动优质选题资源开发和精准传播,与时俱进构建具有内在逻辑性和普遍阐释力的出版学概念体系。

拓展出版学科边界,把握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夯实出版学基础理论研究,探寻技术变迁对出版业态的深刻影响,发挥高等教育与专业出版机构在推动出版学知识生产中的作用,推动学科理论创新与体系完善。如今,数智技术发展为出版业发展带来了伦理隐忧与挑战,包括数字版权保护、数据真实性、信息安全等问题。对此,学界应加强对出版技术应用中的伦理规范与风险防控机制研究,为制度建设献计献策,为出版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深化产学研协同共建,把握好包容与开放的关系。出版知识来源于实践,最终以服务实践为旨归。可探索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机制,推动出版学界与业界在资源共享、队伍建设与教学改革方面协作,加强数字出版资源库建设,推动产学融合、教学相长、师生共创,提升知识获取与整合效率,在出版领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高晓虹、杨丽萍、付海钲,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分别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讲师、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