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抽象经济”爆改年轻人消费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吴晓波频道 时间:2025-08-30 10:10:39

抽象文化可能会逐渐式微,但新世代们总会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来表达自我,市场也总会试图将这些文化转化为经济活力。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每次跳操坚持不住了,我就假装自己是教练。”

“英语学不动了,直接把小红书设成英文版。”

社交媒体上,这类听起来像段子、做起来却高效的“怪异小窍门”,正在获得俘获年轻人的芳心——学习、减肥、家务、旅行、社交,都有网友分享的“邪修妙招”。

所谓“邪修”,原本是指仙侠小说里偏离正统、走旁门左道的修炼方式,如今被网友用来形容这些不按套路、全靠自创,又真实有效的生活诀窍。

数据显示,社交平台是“邪修”迷因爆发的核心阵地:抖音相关搜索词下互动热度超过1.9亿;小红书上,“邪修”词条共计获得7.3亿浏览量、120.3万讨论量;微信指数显示,“邪修”一词自2025年突然爆发,风靡于整个夏天。


图源:小红书、微信指数

实际上,这股“万物皆可邪修”热潮,是年轻人身边泛滥的“抽象文化”的生动注脚。从一种内容玩梗,到创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再到对抽象产品的消费和追捧,“抽象”已然成为年轻群体的新生活方式。



从抽象文化说起

抽象文化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左右的网络直播平台。彼时,一位游戏主播的口头禅“真是太抽象了”,及其创建的“抽象工作室”意外走红。

他们打破传统直播规范,以反常规、无厘头和解构权威的表演方式,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这个时期可以称为“前抽象时代”,仅限于小众直播圈子的内部梗,精神是“嘴臭”和“娱乐至死”。

而这两年火热的抽象风潮,剔除了早年的攻击性和审丑性,逐渐演变成年轻人表达态度的新方式——不追求逻辑、不讲究常理,用谐音梗、反讽、表情包等方式表达对现实的无奈与调侃。

比如“接下来的工作计划:等放假”“薪尽自然凉”“生活把我打趴,嘿嘿,趴着好舒服”……这些“胡言乱语”的文案,把焦虑生活翻译成一种戏谑的自嘲,精准击中了年轻人的喜好。


图源:小红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年青年研究报告指出,抽象文化实际上是对传统意义系统失效的一种回应。面对社会现实和时代变化,年轻人选择用幽默、反叛的方式解构严肃,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

小红书甚至将“抽象”评为2024年度关键词,意味着抽象不仅成为年轻世代的主流社交文化,更成为这代人群体认同的标识。

这也吸引了不少品牌借势营销,想与年轻人“玩在一起”。不论是麦当劳、瑞幸咖啡等“弄潮儿”,还是腾讯会议、科大讯飞等“稳重卦”品牌,用谐音工牌梗收揽热度与关注,又推动了抽象文化的更广泛传播和二次创作。

到了今天,抽象又从文化、精神层面的流行,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选择,“抽象经济”应运而生,诸如抽象演唱会、抽象摆件、抽象服饰等。


从抽象文化到抽象经济

要说代表性的“抽象经济”业态,莫过于抽象周边商品的兴起。

为了把上班调成度假模式,年轻人先是在工位贴上海浪画报,给座椅套上“风水宝座”靠垫,再搭配三五个“坏心情急救箱”“我超爱上班的”抽象摆件,最后把保温杯里的养生茶换成解暑小甜水。

根据洞见研报调查数据,京东推出的“打工人发疯装备库”,整合了降噪耳机、桌面拳击靶等200多个品类产品,配合“买解压神器送情绪急救指南”活动,3个月内相关品类销量增长了120%。

类似的,器官造型的玩偶、荒诞风格的文创产品等也成为热销的抽象商品。电商平台上,精神科出院留念帆布袋累积销量已经超过200万,购买者多为18—25岁的年轻群体。

各大医院还借势抽象文创,成功晋升“科学届的雍和宫”,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往打卡和消费。器官版jellycat,哪里不行买哪里,带回去摆在床头图个吉利。最抢手的脑子器官毛绒玩具,还被打工人摆在工位上,成了他们的职场护身符。


图源:小红书

可以说,这些产品通过将抽象文化符号的实体化,满足了年轻人的情感表达和身份认同需求。不过,这股热潮远不止于文创周边。

不同于传统讲究唱功、舞美的明星演唱会,某网红的抽象演唱会融合了荒诞表演、互动梗和沉浸式体验,门票价格从99元到666元不等,从河南商丘到北京杭州场场售罄,显示出抽象文化强大的商业变现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抽象经济还催生了新型职业机会。招聘网站上,除了传统的“内容策划师”“社交媒体运营”等职位外,还出现了“抽象剧情编导”“抽象演员”等新兴岗位。


图源:招聘软件

某文化传媒公司的招聘信息显示,熟悉抽象文化的创意人才月薪远高于传统文案岗位。这些职位要求应聘者不仅熟悉网络流行文化,还要具备将抽象元素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能力。

诚然,会玩“抽象”已然成为品牌当下吸引年轻人的重要能力。

有的品牌独自整活,用抽象驱动新品研发。见手青味酸奶、labubu抽象娃衣、越丑越抽象的盲盒摆件等,产品自身就是,触发社交传播。

有的品牌跨界联名,把商业合作变成用户能亲自下场的娱乐事件。比如瑞幸和多邻国的抽象婚礼,网友不仅在评论区上演婚礼轻喜剧,还把购买联名新品戏称为“随份子”。

还有的品牌集体造梗,低成本吸引人气。最近,看一个商场的热闹与否和紧跟潮流,年轻人的判断标准是它们的大屏——“肯优麦瑞蜜”因“Can you marry me”的谐音,成为这次抽象玩梗的关键词。


图源:小红书

借助抽象文化的营销,品牌靠的不再是过去的正经推销,而是一次次低成本的情绪参与方式,让消费者在花小钱买乐子的同时,完成与品牌的记忆绑定。


以无意义抵抗无意义

历史上,也有类似现象。

1960年代的美国,越战阴影笼罩、种族冲突加剧、社会信任崩塌,许多年轻人开始形成反战争、反主流的思想,转而追求爱与和平、精神解放。

他们留起长发、穿花衬衫、听摇滚乐,在嬉皮公社中群居度日,流行起手工串珠、扎染T恤——这些看似荒诞、无用的东西,成了他们“拒绝意义”“对抗秩序”的象征。

一些品牌从中看到了机会。1967年,为了支持嬉皮士的艺术活动“爱之夏”,大众汽车特别推出了限量版Love Bug甲壳虫车型,价格亲民、造型个性,迅速在嬉皮士中风靡。

1970年,大众卖出了57万辆甲壳虫汽车,其中80%都被嬉皮士们绘上各式涂鸦。仅仅两年后,大众甲壳虫成功取代了福特T型车,成为全球总产量最大的单一大众车型。


古董甲壳虫汽车穿梭城市街头

嬉皮士文化、嬉皮士美学还深刻影响了一系列品牌。乔布斯将自己定义为嬉皮士,其推崇的反主流、反权威、返璞归真的理念,正体现在苹果产品干净、简洁、无冗余的设计风格中;拉夫劳伦的同名服装品牌,在“爱之夏”运动爆发的同年,推出了宽大且色彩鲜艳的领带……

回过头来看,嬉皮士文化看似反叛、荒诞的精神与审美,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商业形态,直到今天,这股文化仍然渗透在现代生活与创意产业中。

日本1990年代的经济低迷期,也出现了类似的“无厘头文化”兴盛。漫才(日本喜剧形式)、搞笑综艺和荒诞漫画大行其道,这些娱乐文化内容成为当时经济低谷中的一抹亮色。


日本车站内的漫画墙

回到今天,观察这些文化流行的时代与国家,几乎都逃不出经济下行、阶层固化、年轻人迷茫的大环境——当“努力”的杠杆失灵、当“意义”的叙事破产,年轻一代往往不再执着于“成功”,转而用一种轻盈、荒诞的方式来回应世界。

抽象文化与抽象经济的兴起,既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与创造性应对,也体现了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强大吸纳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抽象不仅是一种文化实践,也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矛盾与活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代际的更替,抽象文化可能会逐渐式微,被新的文化形式所取代,但不变的是:新世代们总会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来表达自我,市场也总会试图将这些文化转化为经济活力。

参考资料:

1.《“发疯”不是“真疯”:商业新赛道的行业透视》,洞见研报,2025.7.24

2.《消费行业专题报告:情绪价值消费时代》,国泰君安证券,2024.4.1

3.《“垮掉”的嬉皮士文化,竟成了伟大品牌的孵化器|小趋势观察眼》,顶尖文案TOPYS,2022.10.25

4.《搞抽象,怎么成为了一种时代精神?》,青年志Youthology,2024.9.26

本篇作者| 蒋紫涵、沈晓琴|责任编辑|何梦飞

主编|何梦飞|图源|VCG

责任编辑:逯文云_NB25813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