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拜拜”充电宝?“万毫安时”级电池引爆智能手机“续航革命”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刘敏 财联社 时间:2025-08-30 14:06:48

财联社8月30日讯(记者 张校毓 徐学成)智能手机时代,续航是用户挥之不去的“痛”。想象过一台大屏智能手机可以像功能机一样连续用5天吗?就在日前,真我就晒出了一款电池容量达15000mAh的概念手机。据其介绍,这款手机充电一次DOU续航可达5天,可实现18小时连续拍摄、50小时不间断视频播放。荣耀、VIVO、小米也纷纷加入大容量电池手机的阵营。放眼当下的手机市场,6000mAh以上的手机也已见惯不怪。

手机电池“扩容”的背后,是电池在材料、技术等环节的不断升级,例如硅碳负极材料的应用和下沉,半固态电池技术的推进。但就财联社记者持续观察来看,6000mAh甚至8000mAh以上的电池多见于中低端档位的手机,其主打场景主要是外卖、拍视频、线上直播等。旗舰机型由于要平衡性能、影像、体积、重量等多维因素,在能量密度还未达到理想状态的情况下,大容量电池在旗舰机型上的普及或许仍有待时日。

但随着端侧AI的发展,续航将依然是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痛点问题。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升级应用,不断提升消费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稳定性,将是接下来电池厂商和手机厂商共同面临的课题,这也将为他们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拜拜”充电宝?

在真我推出这款电池容量高达15000mAh的概念机之前,小米、荣耀、VIVO等主流手机厂商早已把手机电池容量推到了6000mAh甚至7000mAh的高度。综合近期的新机预热信息来看,接下来将有一批8000mAh档位的新机入市。智能手机的“续航大战”,一触即发。

“战火”首先烧到了中低端市场。

如VIVO旗下IQQO新近上市的一款Z10系列的新机,电池容量达到了8000mAh,售价最低仅为2299元。其另一款Y系列的中低端机型,电池容量则达到了8200mAh。小米旗下配备7550mAh电池的REDMI Turbo 4 Pro则仅售2199元起。

财联社记者近日走访华为、小米、VIVO、OPPO等线下门店了解到,当前国内市场主流手机机型电池容量普遍提升,线下渠道门店内电池容量最大的手机则呈现中低价位段集中态势,部分品牌千元档产品已突破8000mAh容量门槛。

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的《全球手机机型销量追踪报告》,2025年5月中国市场智能手机的平均电池容量达到5418mAh,同比增长11%。中国以5418mAh的智能手机平均电池容量全球领先,比海外市场平均水平高出518mAh。

Counterpoint Research 高级分析师白晟昊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智能手机平均电池容量居全球首位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随着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用户对于手机长时间多场景的应用有了更多需求;其次,中国本土智能手机品牌对于这种用户需求的敏感洞察并转化到产品迭代升级的重要考量中;此外,元器件以及供应链对于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的不断追求也带动着这一发展。”

不过,从电池“扩容”幅度来看,旗舰机型带来的“惊喜感”或许不如中低端机型。

如小米售价为6499元起的旗舰机xiaomi 15 Ultra,配备的电池容量仅为6000mAh,小米15系列标准版的电池容量还停留在5000mAh的档位。VIVO在售的旗舰机型X200s的电池容量为6200mAh,OPPO的X系列电池容量也处于5000-6000mAh的水平。而综合目前的预测信息来看,小米、荣耀、OPPO、VIVO等主流厂商即将上市的新旗舰机型配备的电池容量多为7000mAh档。

对此,有VIVO门店人员表示,电池容量在8000mAh及以上的手机无法在性能或者影像上给出足够空间,所以这些机型主打送外卖、在线直播等对续航有更高要求的场景。

一家华为线下授权体验店的销售人员也坦言:“旗舰机在容量方面还是会综合考虑,(因为)它别的配置要高的话,在电池不变、电量不变情况下缩小体积,是为了放别的元器件,包括做到手感、手机更轻薄一点。”

奔赴与取舍

“续航大战”的背后,是市场需求与技术升级的双向奔赴。

白晟昊认为,近两年不断增加的移动端AI需求,对于手机芯片算力要求高,需要稳定的电源供应,推动了大容量电池。此外,更高标准的影像场景、融合AI算法的摄影摄像场景以及移动即时通信,如移动线上会议,户外直播,也推动着大容量电池需求。

一位电池厂商的核心业务负责人则告诉财联社记者,从技术维度看,在手机相机、屏幕等参数已接近性能极限的背景下,电池容量成为了一个可以继续提升并直观展示给消费者的参数,且能有效缓解用户“电池焦虑”。与此同时,电池行业正通过材料与技术突破,如硅碳负极材料、半固态电池研发等,推动高能量密度电池发展。硅碳技术在早期确实可能会导致成本稍高,现在大容量电池已经能做到不用特别昂贵的技术路线来实现。

事实上,近年来手机厂商、电池厂商持续发力,硅碳负极电池热度不减。根据GGII预测,2030年硅基复合材料出货量将超30万吨,2023-2030年均复合增长率超50%。2024年以来,荣耀、红米、vivo等多家手机厂商的产品电池也都应用了硅碳负极技术。

但为何大容量电池没有在高端旗舰机中规模普及,而是向中低价位段集中呢?除了上述提及的特定场景与人群需求外,多位受访者提到了“权衡与取舍”。

“在手机电池的研发进程中,一是通过结构的优化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如钢壳电池;二是从材料的角度来进行优化,如硅碳负极电池、半固态电池,通过降低电解质从而提高能量密度。”前述电池厂商的核心业务负责人表示。

在他看来,目前在市场上打不开局面的一大原因是能量密度不够,“如果要电量匹配功能,又做得太大、太重了”。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则是,近年来,手机小屏化潮流开始复苏。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2025年中国小屏手机市场趋势与消费行为需求研究报告》指出,超5成消费者重点关注过小屏手机,其核心优势是携带方便、操作便捷和握持舒适。但是,如何在体积更小的手机内,塞进更复杂的摄像头模组,还要配备一块大电池,同时还要保证手机不要太厚、太重,这对厂商来说显然是一个挑战。

对此,德赛电池(000049.SZ)证券部人士对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的财联社记者坦言,目前如果能量密度没有实现突破性提升,只是简单的容量增加,便会带来体积的增加,因此要看怎么样去取舍“合适的度”。

从商业逻辑出发,旗舰机型对手机厂商、电池厂商来说是价值量、利润空间更大的载体,如果无法在这个“战场”实现实质的突破,大容量电池这波风口究竟会“吹”来多大的市场空间,还未可知。

趋势与痛点

我们可能暂时无法在旗舰机型上享受“万毫安时”带来的“爽感”,但续航的提升一定是厂商的“必修课”。

正如前述电池厂商的核心业务负责人所言,从长远来看,未来随着AI技术在旗舰手机上的应用,尤其是本地化运行AI算法的需求增加,端侧AI的部署也对电池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容量电池可能成为AI应用的重要支撑。

Counterpoint Research《全球手机机型销量追踪报告》也显示,硅碳负极电池在中端价位段的普及不仅加速了该技术的市场渗透程度,并有效缓解了消费者在屏幕使用时间延长以及高耗能应用(如端侧生成式AI)普及背景下所面临的关键痛点。

只不过,厂商们能在这门“必修课”上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并因此给自身带来多大的价值加成,则要看他们解决痛点、难点的意愿和能力了。

白晟昊认为,原材料的更新和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之间是手机供应链还在权衡的任务。“目前搭载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智能手机,最大充电功率超过120W的是比较少的。在更高密度更大容量情况下,依旧提升充电功率,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这是手机厂商产业链目前正在进行攻克的方向。”白晟昊说。

“在电池容量的提升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包括成本与量产问题。”上述电池厂商的核心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手机迭代速度快,在电池技术升级过程中会遇到瓶颈,例如半固态电池在量产线上的良率问题。同时,对于硅碳负极材料而言,其制造工艺要求更高,加上需要新产线建设、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增加,这些都会使得手机厂商在追求更高电池容量时也需考虑成本是否可接受。

他进一步分析表示,虽然半固态电池相较于传统锂电池已经有所改进,但它实际上是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一个阶段。全固态电池的发展空间巨大,但实现全固态化面临工艺和技术上的挑战。例如,如何保证电池稳定性和一致性等。与此同时,在硅碳负极材料方面,为了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会调整掺硅的比例。虽然理论上可以进一步提升效果,但实际上如果硅比例增加过多,会在结构上引起问题,导致膨胀无法控制。

“容量是电池最大的一个模块,但它不是全部,包括循环寿命、成本等都是需要考虑的。所以说再往上走会越来越难,成本会越来越高,也会越来越复杂。”上述人士坦言。

记者注意到,当前多家消费电池类上市公司正在不断加码高能量密度电池。例如欣旺达(300207.SZ)日前表示,公司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完成开发,能量密度>300 Wh/kg;第二代半固态电池的电芯样品已经开始进行中试试验;第三代全固态电池已完成400Wh/kg产品方案和工艺验证。财联社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公司,欣旺达证券部人士表示,由于AI 耗电量在增加,所以在这种趋势下,手机电池容量是要越做越大的,密度也会越来越高。

“未来手机容量的发展趋势主要看头部企业如何选择。”前述电池厂商负责人总结,“电池是为了满足需求而非创造需求,其容量应随着实际需求和技术进步而变化,如果手机功能的实际需求并未达到相应水平,市场反应可能会过热或过冷。”

标签: 电池 手机 厂商 电池容量 机型 智能手机 密度 材料 技术 市场 大容量 记者 续航 旗舰 联社 固态 能量 负极 小米 场景 核心 负责人 业务 用户 消费者 白晟昊 硅碳 空间 全球 问题 痛点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