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上天入地 四川科技藏不住了?|科技观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唐云泽 封面新闻 时间:2025-08-30 16:16:16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边钰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笔下千年嗟叹,道尽了四川盆地曾经的闭塞与险阻。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一场由科技驱动的深刻变革,正逐梦“云端”,让“天府之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8月28日,2024年度四川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举行,奖励为在川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者。这不仅是对优秀科研工作者的一次褒奖,更是观察四川如何依靠科技创新,“逆天改命”的重要窗口。

科技的力量是如何重塑四川?看,科技正煽动两翼,飞游于巴山蜀水之间。



拉索

科技与狠活儿 四川从不缺席

即使身在逆境,四川科技也用川人独有的“乐天派”,破壁而生。稻城海拔4410米的高原上,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化身“信号猎手”,探索宇宙线起源之谜。凉山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深入地下2400米,对暗物质发起“深潜行动”,在黑暗中解密未知。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算力爆表,每秒10亿亿次的算力,让“数字心脏”跳动巴蜀。从世界屋脊到地下极境,四川科技披荆斩棘,变不可能为可能——在无人之境,开出科技之花;于世界之巅,点亮未来星光。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CJPL)一期外观

历届获奖者上天下地,四川大学汪伟教授、中电科29所陈林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王静教授、电子科技大学董帆教授……他们勤观测、写代码、忙测算,仰望星空,逐梦宇宙;脚踏实地,写下“科技情书”,让科幻成为现实。

获奖项目,也绘出四川科技的“破次元”。中航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创新突破新一代布局控制、智能协同和实装验证技术,为国家重大装备跨越发展贡献四川力量。“太赫兹高性能单片射频器件及集成应用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华龙一号”反应堆等,扭转“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全国科技版图中,四川之声响亮。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落地四川,在川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居全国第三。时代春风里,“科技川军”踏新途,浩荡向前,触摸未来。

四川科技超车:

从大而不强到西部领跑

传统产业不断焕新,新兴领域加速成长,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正崛起于西部,在这条路上,科学技术的发明也如春笋般,争相竞出。


长虹新能源智能工厂

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四川曾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而如今,凭借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改造,传统制造业正焕发全新活力。在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G05工厂内,自动化产线有序运转,细如发丝的电子元件在毫厘之间完成精密焊装,机械臂舞动出“四川制造”向“四川智造”的升级节奏。科技,正成为四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若为四川产业“把脉”,一定会感受到奋力跃动着的科技脉搏。从追逐“人造太阳”的新一代中国环流器,到全球首个中药全产业链大模型“本草智库”,AI与传统中医碰撞出跨界创新的火花;从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让三千年前的太阳神鸟“振翅”于光影之间,到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每秒十亿亿次的算力输出。科技不仅助力制造升级,更点亮文化传承,服务社会民生。

如何让科创“雨林”滋养天府沃土?四川紧抓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高新区作为全省重要的终端制造枢纽,已汇聚英特尔全球最大的封装测试基地、京东方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富士康iPad全球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目前,全球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幕为“成都造”,四川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电子信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极。

在这场以创新为名的征程中,四川不仅突破科技前沿,更让成果落地生根,塑造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产业新图景。2024年,四川省全省登记科技成果4910项,同比增长20%;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2607亿元,增长33.6%。一大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论文纸走向应用场,持续为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蜀”光背后的追光者

奖励科技创新者,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坚定践行,科技的力量已经深深融入四川发展的血脉之中。在高山上“抓星光”,在地底下“追幽灵”,在实验室里“造太阳”,孜孜不倦的科技人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用科技实践铺就闪亮的四川答案。

然而,要回答好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和更高水平科技强省的问题,人才、机制、平台一个都不能少。

科技的故事里,少不了“造梦者”,他们让科技有了色彩。四川科技要构建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增强“西引力”,就需要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开展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科研人才“朋友圈”越大,新时代更高水平的“人才川军”才能壮大。

机制丝滑流畅,“川式”科技氛围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全面推进国家科技成果、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让评奖、晋升、转化收益全程有保障。尊重成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完善科研组织评价机制,让人才“此心安处是吾乡”。

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承载区”,让四川科技长成“参天树”。如此,平台才能成为跨学科的火花碰撞地、大协作的共振场、高效能创新的加速器,让科技人才在这里尽情生长、自由创造,形成多方参与的创新生态圈。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