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云和AI,阿里的兴奋剂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光子星球 时间:2025-08-30 20:22:54

撰文| 郝 鑫

编辑| 吴先之

阿里2026财年Q1财报姗姗来迟。

即时零售巨额补贴拖累利润的担忧,被云计算与AI的增长喜悦瞬间冲散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季度,云智能集团收入为334亿元,同比增长26%,创三年增速新高。剔除合并子公司收入后,其收入增速同样达到26%,主要由公共云收入增长驱动。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第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同比增长。

首席财务官徐宏表示,AI需求的强劲增长带动了对计算、存储等其他公共云服务的需求。该部门的经调整EBITA也同比增长26%,至29.5亿元。

云计算的超预期表现,犹如一针市场兴奋剂,一度带动阿里集团股票上涨13%。

本季度财报,阿里“1+6+N”架构成为了历史,六大集团缩编为四大业务,全面聚焦电商、云+AI战略。在短时间内,两个主力业务形成了对冲,由淘宝闪购引发的财务波动,被云和AI打开的想象空间所稀释。云业务的增长信号犹如定海神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Q3(外卖大战白热化阶段)的焦虑。

地主家余粮虽足,但双线作战初露端倪,就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财报显示,本季度阿里集团自由现金流净流出188.15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净流入174亿元人民币,造成了362亿元的巨大缺口,主要源于云基础设施支出增加以及对“淘宝闪购”的大规模投入。

无论时间线拉到短期或是长期,阿里云身上所肩负的担子,似乎都更重了。

MVP选手

阿里云作为本季财务结算的MVP选手,表现究竟如何?

以自身为坐标比较,阿里云的季度收入增速创下历史新高。

2025财年Q1(自然年2024年4-6月)是阿里云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其收入增长已陷入停滞状态。2025财年Q1,对大模型、AI的投入初见成效,当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至6%。此后便彻底打破了僵持境地,实现了持续性同比增长,从7%、13%、18%到2026财年Q1的26%。

阿里云收入的增长轨迹,侧面印证了AI云市场的拉动作用。财报显示,在AI相关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的带动下,本季度AI收入已经占外部商业化收入的比例已经超过20%。


如果横向维度来对比,同样作为跨越时间周期的老牌云厂商,阿里云收入增速也相当拿得出手。截至6月的季度中,AWS部门收入同比增长17.5%;谷歌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3.9%;微软整体云销售额同比增长27%。

分析阿里云上半年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两部分:春节期间DeepSeek带来的爆发式增长,以及Agent应用范式引发的后训练新需求。

作为国内DeepSeek后,首个完整受益的季度,2025年Q2的增速更能反映出正常业务趋势。吴泳铭曾在上个季度业绩会透露,DeepSeek效应带来的相关客户项目,大规模上线集中在Q2。这里面既包括传统算力的需求,也有一部分推理的需求。

另一部分的增量来自于客户训练模型方式转变,企业不再采用数据漫灌的方式训练模型,而是针对企业场景做优化。先进行场景数据标注,再在开源模型或闭源模型上做SFT。这里面的后预训练和预训练一样,会消耗大量Token、算力,还要具备足够的行业Know-how,因此被视为云厂商的新落地机会。

吴泳铭提到,他们也看到了训练方向的新机会,有一些教育、医疗等公司,就在基于开源的通义模型做后训练。这被阿里云视为新的开源模型商业化机会,未来将在此基础上提供后训练相关服务。

“结合推理需求的快速增长,我们预期未来几个季度,阿里云的总体增速还将处于持续向上的过程。”

利润方面,新一季度阿里云经调整EBITA利润率环比小幅增长至8.8%,资本支出从去年同期的约119亿元猛增至本季度的约387亿元,由于重投入导致还未恢复到巅峰时期的利润率水平。

从利润到抢占市场

吴泳铭判断,相比于传统的云计算,AI所产生的变革,将极大提升云计算市场的集中度。AI技术出现导致开发者在开发应用时需要的技术栈更多,从而推动其选择具备全方位技术产品组合的厂商,“尤其是在单项产品上都具备领先能力的厂商”。

目前,阿里云从基础设施、模型研究到产品与平台,直接对标谷歌云。


最新消息称,阿里将自主研发新一代AI芯片,由国内晶圆厂代工,兼容英伟达软件生态,主要面向AI推理任务。

从战略上看,阿里云终于补齐了“算力自主可控”的关键一环。自研AI推理芯片,一方面可以减少对英伟达等外部供应商的以来,增强供应链韧性,保证算力供给。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其定价权与成本控制能力,在阿里云已有的规模优势下,继续降低推理成本,提高毛利率。

国外领先的云厂商,亚马逊、谷歌、微软等都在走“云+自研芯片”路线,都为阿里云决策提供了参考。强化“云+AI+芯片”垂直整合后,阿里云将形成“云平台+大模型+芯片基础设施”三位一体能力,有利于未来构建更高的市场壁垒。

模型层,阿里通义大模型家族对标谷歌Gemini,并在海内外的开源社区树立起了口碑,千问开源模型系列成为了很多企业的选择。与谷歌对比,当前通义大模型系列在多模态与视频生成领域稍弱,尚未有类似Veo 3的“爆款级”视频生成模型。但在视频生成领域方面,被可灵、海螺等产品抢先。

在AI应用生态方面,谷歌正在推进新老业务的融合,例如Workspace(Docs、Meet,、Gmail等)、Chrome成为AI核心落地场景,Meet会议记录、Google Vids、照片转视频等功能推动AI渗透率。

在吴泳铭的积极推动之下,阿里自上至下的推进并不算慢。通义大模型落地钉钉、淘宝、高德、夸克等阿里生态,比如钉钉AI集成通义大模型,提供智能写作、会议纪要、待办生成、知识问答等能力;淘宝、天猫、1688,通过AI客服、商品推荐、营销文案生成等提升用户体验;夸克AI搜索、智能浏览器,提供AI搜索、总结、问答等功能,打造新一代AI原生入口。

阿里,成为了国内AI叙事逻辑链条最为完备的公司之一。

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在AI基础设施和研发上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未来三年计划追加3800亿元资本支出。

经过几个季度的电话财报会,阿里云逐渐弱化了对毛利率的强调,转而将焦点转移到“扩大市场份额”“增速”“争夺用户”等关键词上。

这将奠定重估AI时代阿里云的三步:云收入和持续性的增长,提升市场对阿里的信心;全栈式投入,带来新的规模效应和降本,带来云利润率的提升;以上最终使得,阿里云兑换更高的利润,阿里全面转型AI。

阿里云需要合力

从投入上看,阿里云已经步入了军事竞赛的行列之中。短时间内,阿里云的确可以拉高想象空间,但像众多厂商一样,AI云仍处于价值论证阶段。

反映在市场上,弥漫着两极分化的情绪,一部分持乐观态度,认为AI云的增量市场可对冲短期风险波动。剩下一部分则保持观望,电商大盘的烧钱换增长,无法靠云的想象力来疏解。


尽管阿里云从战略和单点技术能力上,确实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谷歌云。但现阶段,谷歌云呈现出了部分“价值兑换”的趋势。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OpenAI多次截胡谷歌新产品发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OpenAI沦为了谷歌新品推销商,客户在OpenAI那里看Demo,转而在谷歌云下订单。

2025年Q2财报显示,谷歌云超2.5亿美元合同数量同比翻倍,10亿美元大单数量与2024全年持平,说明头部客户对谷歌AI产品组合的信任与投入持续加大。本季度GCP新增客户环比增长近28%,超8.5万家企业使用Gemini,使用量同比增长35倍,表明其AI大模型已经被各行业头部客户深度采用。

谷歌云将单点能力有机整合,形成了一套面向客户、可规模化落地的“整合商业化能力”——而国内云厂商包括阿里云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走出一条确定性道路。

例如钉钉AI、淘宝AI等有大量用户基础,但更多集中在效率工具层面,尚未广泛形成像谷歌AI Agent那样深度嵌入业务流程、带来可量化业务收益的标杆案例。阿里云的AI能力已经在多个行业落地,但相比谷歌的AI Agent深度整合进Cloud产品并带来明确“ROI”,阿里云的AI价值更多还处于“能力提供”和“初步应用”阶段。

打个形象的比方,谷歌云整合了引擎、电池、导航、智能座舱等零件,已经打造出了一辆“自动驾驶的豪华跑车”,客户只需告诉目的地,就能高效、舒适、安全到达。而阿里云现在拥有顶级的发动机、电池、轮胎等组件,但还需要帮助客户“组装”或“找第三方帮忙”,才能上路。

今年上半年财报,开了个好头,却无法止步于于此。

阿里云除了沉溺于通义千问打榜的喜悦外,更需要一种整合力。


微信号|TMTweb

公众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扫码关注我们!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