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科技不再是唯一武器,小鹏P7靠什么闯进纯电前三?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钛媒体APP 时间:2025-08-30 20:23:08


全新小鹏P7

“如果没有决策失误的话,全新小鹏P7本来是应该在24年内推出。”延期上市一年后,全新小鹏P7最终在8月27日一锤定音,何小鹏在当天如是说道。

八年前的这天,何小鹏正式入职小鹏汽车。而八年后的今天,何小鹏在舞台上宣布代表小鹏汽车下一个时代的全新小鹏P7正式上市。

新车共推出了4款车型,其中702km Ultra售价21.98万元、820km Ultra售价23.98万元、750km四驱高性能Ultra售价25.98万元、最新亮相的750km四驱鹏翼Ultra售价为 30.18万元。

“虽然延期,但是我觉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如今年就可以上图灵芯片、5C超充,P7在任何时候推出全新一代都是当打之年。”尽管经历决策失误,但何小鹏仍对全新P7的销量充满信心,现实情况似乎也正在往预想的方向发展。

价格发布不久后,小鹏汽车便官宣,7分钟全新小鹏P7大定突破了一万台。

这一次,小鹏汽车为全新P7制定的目标,是进入纯电市场前三,并且为前三的目标准备了相应的产能。同时,新车也将成为第四季度能否实现盈利的关键一役。

何小鹏曾表示“这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的车”,但在20万元级纯电轿跑市场中,全新P7仍展现出了较强的产品力。

很长时间以来,小鹏以智能科技为核心标签,大模型、辅助驾驶、高算力芯片等技术成为其护城河,但也无形中限制了品牌向上突破的空间。

在全新小鹏P7上,小鹏意图打破“科技发烧友专属”的边界,将竞争维度延伸到“高级感”和“品质感”,甚至将对标车型定位保时捷帕拉梅拉。

全新P7的“高级感”贯穿全车。外观经历1259版方案迭代,最终呈现低趴车身、流畅线条与溜背造型,风阻系数低至0.201Cd,续航因此提升90公里。3008mm轴距与513mm后排坐垫长度保障舒适空间,575L后备箱及56L前备箱满足实用需求。

技术层面,新车全系搭载800V高压架构与5C超充电池,充电10分钟可补能525公里。三颗图灵芯片提供2250TOPS总算力,支持VLA与VLM大模型,实现复杂路况决策与智能交互。底盘采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全铝结构,标配双腔空悬与可变阻尼减震器,高性能版零百加速仅3.7秒。

在豪华体验上,全新P7配备NAPPA真皮内饰、可转动三轴灵动屏、23颗HIFI扬声器及多项沉浸配置,兼顾科技感与情感化设计。安全方面亦不妥协,车身高强度材料占比超88,采用一体压铸技术,整车扭转刚度达43000N·m/deg,刹车距离仅33.16米。

而相较之前变化最大的是,小鹏在营销策略上显著强化了“美学叙事”。发布会重点介绍车身颜色、邀请明星助阵,社交媒体主打“高颜值”话题,有意的凸显设计与审美价值。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小鹏品牌正从单一科技导向,转向“科技+设计”的双轮驱动,从而吸引更广泛用户群体。

全新P7的意义在于,它在保持小鹏智能化长板的同时,开始通过高级感塑造重新卡位高端市场。既承载着小鹏的技术底蕴,也代表小鹏迈向更全面品牌阶段的决心。

关于未来的战略,何小鹏还提出新见解:“汽车公司将走向高利润率时代。”

“我们不光造车,还做技术供应商,布局机器人、飞行汽车等多元终端。”何小鹏认为,智能电动汽车的三电成本占比高,但小鹏通过全栈自研和跨域融合,正在构建网络效应和群体智能。他总结道:“汽车将来是科技产业,而不仅是制造产业。”

从初代P7的“偶然成功”,到如今MONA M03、P7+、G7等多款车型的成功,小鹏已形成系统化打造爆款的能力。

尽管如此,何小鹏表示小鹏汽车仍在不断“补短板、拉长板”。相比之前做互联网公司,可以轻松搭建起技术壁垒,何小鹏觉得“造车太痛苦了,是一场永不停止的马拉松”。

而正在“马拉松”途中的小鹏汽车发出预告,将在未来两年陆续推出大量新产品。

“2026-2027年是新产品大年,到了下一个财报会告诉大家明年新产品有多少,将超乎大家的想象。”何小鹏说。

以下是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与小鹏汽车P7车型产品负责人尼克(Nick)在媒体沟通会的主要内容,略经编辑:

Q:全新小鹏P7为何全系标配Ultra,而G7未这样做?

尼克(Nick):基于车型定位差异P7是小鹏的 “图腾车型”,需搭载 “最好的” 配置;P7对品牌至关重要,定位简单纯粹、站在品牌技术最前端,“全系列Ultra” 是科技最高水平的体现。

Q:产能是否充足?定价策略出于什么考虑?

何小鹏:模块化技术提升,产能能力增强,目标是冲击同级轿车前三,按此目标准备产能;四驱版本最初定价更高,最终下调价格,带动整体价格调整,预期四驱销量会超预期。

Q:为何为P7请四位顶流代言?发布会为何少讲智能化、多讲驾控?

何小鹏:最初计划按6款车色请6位,核心是用代言人个性匹配对应车色的个性,而非传统代言;P7是极致运动轿跑,试驾时 “不想放手”,需突出其驾控、底盘、加速带来的肾上腺素感;正跨越技术时代,年底或明年会展示成果,目前先搭载硬件,软件后续升级至 “极致好用”。

Q:小鹏与特斯拉产品相似,但市值差50倍,是否觉得被低估?

何小鹏:中美科技公司估值约7倍差距(类似汇率差),并非个例;小鹏部分科技能力(如明年将推出的RoboTaxi)刚公布,半年后进展会提升市场认同感。

Q:小鹏VLA投入多少?几亿能做出VLA吗?

何小鹏:今年VLA投入近50亿,一年需数十亿级投入;几亿仅能做 “微型VLA”(端到端逻辑,二维结构化信息),而真正的VLA是空间多维+时间维、非结构化信息直接到运动的逻辑;真正VLA量产还需时间,效果需比当前第一阵营强10倍以上才达标。

Q:VLM晚推对VLA效率有何影响?为何不上二次AES?

何小鹏:VLM需独立硬件,当前VLA实际是“VA”(语言推理能力因算力弱);VLA是“聪明小脑”(快模型),VLM是 “聪明大脑”(慢模型),年底或明年逐步融合。

尼克(Nick):AES策略是先做好130km时速AES、低附着路面AES,一步提升安全性,再推进后续功能。

Q:辅助驾驶会同质化吗?小鹏如何保持特色?

何小鹏:辅助驾驶有分层,年内会分享具体看法;小鹏的优势是P7的VLA去年10月已启动研发,AI领域无“低成本捷径”,需打基础;2026年中国辅助驾驶将大跳跃,会出现新第一阵营。

Q:P7是否因毙掉版本延迟上市?新P7与老P7有哪些延续性?

尼克(Nick):关于延续性,新车保留了上一代生动力曲面设计、升级2020年首发的灯语、保留鹏翼门等家族语言。

何小鹏:至于上市节奏,若无决策失误去年应上市,今年上市可搭载图灵芯片和5C电池,属“塞翁失马”,新P7何时上市都是 “当打之车”。

Q:小鹏在GPU和国产大模型上有何布局?为何劝雷军造车?

何小鹏:GPU布局方面,在同时使用英伟达与国产GPU,年底将推出VLA+VLM合围初步版本;未来车企年研发或达500亿,其中300多亿投入AI;2017年即认为小米有互联网软硬件基因,与汽车领域适配度高;但不建议无公司/ 创业状态的人造车,难度极大。

Q:如何保障用户隐私安全(如摄像头、麦克风数据)?

尼克(Nick):在硬件防护上,OMS功能可大屏关闭,额外增加物理罩盖,兼顾红外夜间功能;

何小鹏:在技术保障方面,VLM可实现本地数据处理,无需上传,更安全;同时考虑无网环境、运营商网关失效场景,目标是 “网关出问题,车仍能用”,明年功能将全球上线。

Q:老P7(23 万辆)研发摊销、投资回报如何?车型周期缩短下如何衡量研发回报?

何小鹏:按互联网模式一次性摊销,三电占40%-50%成本,新造车前几年“全亏”;但长期价值上,积累了研发、制造、质量能力,5年后车企会“很挣钱”;汽车将成科技产业,需靠高AI投入驱动创新,而非仅靠制造。

Q:新P7定价有吸引力,毛利率如何?创业过程中成就感是否大于痛苦?

何小鹏:毛利率不公布具体数据,但Q1-Q2毛利增长,定价需平衡技术、颜值、利润等多维度,注重长期价格稳定;造车像“永不停止的马拉松+泰拳”,痛苦远多于表面的“开心瞬间”(如总部亮灯时会关注装修细节是否达标),比互联网行业挑战更大。

Q:新P7为何价低配置高(比老P7四驱便宜10万)?

尼克(Nick):小鹏追求“用户每一分钱都有真金白银的配置体现”,四驱版本突出运动性,让用户有获得感;

何小鹏:从成本逻辑来讲,小鹏不搞“压供应链、压员工”的“拧毛巾”模式,靠高研发推动科技变革(如5年前无800km续航、城市智驾),主张“卷科技、卷品质、卷服务”。

Q:新P7预计多久破10万辆?四季度盈利需它达什么销量?

尼克(Nick):目标是冲击纯电轿车细分市场前三,希望破10万辆的时间超过老P7。

何小鹏:将采用稳健策略,更关注“上市3个月后销量稳定甚至增长”,内部目标不激进,先“坐稳第三”,再考虑“守三望二”。

Q:小鹏做轿车连续爆火,核心优势是什么?

尼克(Nick):核心逻辑是“颜值第一+细分市场科技属性第一”,如M03的智能能力、P7+的Ultra与VLA/VLM大模型,均为细分市场顶尖;

何小鹏:没有固定 “爆品方法论”,需补短板、拉长板(如智驾接近 L4);2026-2027年是新产品大年,覆盖10万- 200万价格带,含全尺寸SUV。

Q:新P7产能交付节奏如何?产品打造中优先保证什么、牺牲了什么?

尼克(Nick):上市即交付,部分现车已到店,锁单用户可快速提车;全新P7产品比较平衡,没有明显牺牲,在轿跑造型下,实现二排大空间(188cm用户膝部120mm)、大后备厢(可拓展1929L)。

Q:“颜值第一” 的战略转变是怎么来的?低利润如何支撑AI投入?

何小鹏:“颜值第一”是“长板之一”,与智驾并行(智驾年投数十亿,以前颜值投入少),现在让设计先决策,用科学方法做艺术;实体科技公司(如华为,年研发1790亿)也能高投入,汽车有硬件规模效应,比纯数字公司挑战大但可行。

Q:老款车型有无退出计划?新车型共线生产如何保障供应链与交付?

何小鹏:明后年新车型多为新定位,老款如G6明年有年度改款,侧重“情绪价值”(低成本、有趣);共线管理的核心是从“平台化”升级为“模块化”,搭配产规统筹、制度流程与监督。(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王垚,编辑|李玉鹏)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